立羽萱
立羽萱

只是一個罐頭

[ 維基數據八周年慶活動:維基數據跨領域論壇]個人心得與感想

本篇只採用論壇的第一場演講(【資料化的藝術在台灣:殖性經驗的轉化與全球藝術的實驗性】由關渡美術館館長 黃建宏擔任講者) 來發表個人的見解

在一開始,黃館長就給了三個關鍵字

1.藝術如何資料化 2.在台灣 3.殖民的轉變

這次演講雖然是用藝術起頭開始介紹的,但我覺得最後黃館長的重點好像反而不是在藝術,感覺更偏向科技對藝術帶來的轉變。

我原本認為的藝術感覺就像是畫家手畫的、是西方的油畫那種作品。因此當我聽到藝術能與科技結合,著實給我帶來不小的衝擊。

藝術加入科技,就會有其他的更多變化,會多出更多計算、更多觀察,會創造出顛覆大眾對於藝術的認知的作品。大眾會對此進行反思,這到底是不是藝術?

第二個重點,是殖民。

我原本認為的殖民,是一個國家去侵略並掠奪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資源,跟經濟比較有關聯。因此我其實也沒想過,原來我認定的藝術也被殖民了。前面有說明到,我原本認知的藝術是西方的油畫那種作品。那麼其他的作品,就不能算是藝術了嗎?

如果放在以前,我可能會毫不猶豫的說「是。」但現在,我覺得藝術的範圍其實比你我想像的都還要寬廣,很多大眾覺得「難登大雅之堂」的創作,其實都是藝術,我們只是眼界太狹隘而已。

最後黃館長提出了三點關於「藝術的殖」

1.脫離經驗的學習 2.市場、媒體跟教育 3.藝術潮流跟合作

關於第一點脫離經驗的學習,這很遺憾我的理解能力待加強,這個部分我是比較不確定的。

但關於第二、三點,我倒是能提出一點淺薄的見解。

第二點市場、媒體跟教育:

以往大眾建立的藝術概念比較受到西方世界的影響,為什麼會受到西方世界的影響?就是跟市場、媒體、教育分不開關係,如果市場上的賣家買家告訴你「這是藝術」、媒體的報導也告訴你「這是藝術」、受到的教育再次告訴你「這是藝術」,其實你是沒有理由不相信這不是藝術的。而你因此受到影響覺得「這是藝術」這種就算是一種「殖」,然後你因為受過「殖」所以形成了一種固有框架。而框架告訴你,只有在框架內的創作,才算是藝術。

第三點藝術潮流跟合作

黃館長有提到這點是支配創作能力的比較嚴重的部分。我個人理解出來的像是因為潮流是較多人會去觀賞的部分,所以就會有人為了追求流量而去跟風創作。合作的部分理解成有些衣服品牌會跟漫畫、動畫合作,因為會帶來龐大的利益。然後創作者為了生存,就會因為利益去創作,這就會支配的創作者的創作意願。

以上就是我對本次演講的心得,感謝閱讀。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