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宁做我
毋宁做我

I read about the good, the beautiful, the self and love. *The better part of my heart is open.

无知的美德

当我们说一个人“美而不自知”,或者 “聪明而不自知” 的时候,我们直觉这种 “不自知”,或者直白点说 “self-ignorance” ,是阻止她变得自负,夸耀的关键。因此,在类似语境中,“不自知” 是对他人身上某种独特品质的夸赞。这种直觉并非无稽之谈。比如 Julia Driver 就认为这种不自知是构成谦逊的重要认知前提,甚至称谦逊是一种无知的美德。


受亚里士多德或者康德影响的人可能很难接受这一结论。在她们看来,“无知的美德” 无异于矛盾修辞:认知缺陷怎么可能构成美德呢?无知并不是我们有意识行为造成的结果,而美德总是建立在有意识的行为的基础之上,所以认为无知构成美德本身就自相矛盾。更好的解释应该是,谦逊的人对自己的优越地位有充分的自我认知,但是她们并不因此认为自己值得更多的夸赞,或者更好的对待。


在分析谦逊的时候,Driver 和她的反对者们都聚焦在行动者的认知状态上,这本身并不足以解释谦逊的核心特质。换句话说,无论是对自己的优越地位知晓与否,或者知晓的程度如何,和一个人是否谦逊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其实,一个人谦逊与否与她对自我的具体认识关系不大,而与她关切的内容息息相关。简单来说,真正谦逊的人并不关心 “比较的优越性”:她并不认为 “自己比他人更好” 是值得追求的行动目标。


她在聚会的时候表现得幽默,仅仅因为幽默感是她想呈现的个性特质,而不是为了显得自己比别人更有趣,更好相处。她夸赞自己的孩子,因为孩子做的事本身值得夸赞,而不是为了把别人的孩子比下去。她去著名的美术馆,可以泰然自若地欣赏她能够欣赏的作品,而不会担心旁人会戳穿她是个艺术初学者的事实。总而言之,她展现出来的是真正的谦逊,因为她关心的是善好本身以及自己和善好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他人对这层关系的看法。这并不是说谦逊的人极其我行我素,而是说他人的看法并不构成她行动的纲领和准则。


放下对他人评价的追求其实是因为放下了凡事以自我为中心。Iris Murdoch 对此有著名的论述:她认为,一个人要实现道德进步,或者直白地说要变得更好,需要 “真的看见” 外部世界存在的美,善好,和真实。要实现这一愿景,这个人需要适当地 “压抑自我“,而把注意力投向自己以外的存在。这个过程被 Murdoch 称为 “unselfing”,即 “悬置自我”。我们可以说,谦逊的人克服了关注自我的本能,真的看见了外界的真善美,因此它不是无知的美德,而是悬置自我的美德。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