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績效心智:全新聰明工作學,讓你成為最厲害的1% | 書評
Great at Work: How Top Performers Do Less, Work Better, and Achieve More

《高績效心智:全新聰明工作學,讓你成為最厲害的1%》(以下簡稱『高績效心智』),原文書名為"Great at Work: How Top Performers Do Less, Work Better, and Achieve More"。作者是Morten T. Hansen;中文譯者為廖月娟。2018年5月31日由遠見天下文化出版;2018年7月17日一版4刷。
本書翻譯者請到廖月娟女士。廖女士除了本身即比較文學碩士出身,其譯作也多為經典暢銷、甚至是「重量級」著作,諸如:《賈伯斯傳》("Steve Jobs")、《謝謝你遲到了:一個樂觀主義者在加速時代的繁榮指引》("Thank You for Being Late An Optimist’s Guide to Thriving in the Age of Accelerations")(《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作者Thomas L. Friedman最新力作)等。能夠請到著名翻譯家出手的作品,首先就值得注意。
我觀察好書與否的另一個指標,就是「推薦序」的作者。如果有「南方朔」寫的推薦序,基本上我都先預設為好書。這本《高績效心智》在推薦序中有「洪雪珍」女士,也讓我有興趣。不過本篇主題是在評論書籍本身,對於南方朔先生與洪雪珍女士二位的敬仰還是留待他日再談。
西方成功學、心裡學、社會學、或社會科學類科普類著作,偏好舉用大量實例。或許因我早年立志向學術界發展,所以對內容中的舉例、實驗、案件甚為重視。一書或文章所陳,若想不淪為「自吹自擂」、同義反覆的「套套邏輯」(Tautology),勢必要旁徵博引以證。西方作者大體上遵循自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以來的傳統,多會在主張之後多持例證,附加註解。但是例證也有水準層次高低之分:最高一層同時也最好的,是作者親自進行的第一手實驗調查紀錄或結果,然後是其他學者發表在權威期刊或學術會議的論文,接著是專書內容、官方文獻紀錄等等。
近年來在成功學或自我實現領域書市,吹起探討如何塑造「恆心毅力」、去除「壞習慣」建立「好習慣」風潮。這類著作通常引用二手資料、甚至只於文中描述而不細陳出處。有時雖然是作者親身體悟,可是僅限於自己就人生際遇偶有心領神會,難為通論。《高績效心智》的優點,在於其完全基於作者親自主持的大規模調查研究結果,擁有堅實的數據及第一手實證資料相佐。該研究深度訪談了126位專業人士、找了300人進行先導研究、最後共計5000名經理人和員工被該研究涵蓋。透過專業心理學及統計學,只為找到一個問題的答案:「為什麼有些人做得更少,但是總能做得更好?」作者還把自己的研究方法細節、引用的文獻全都附在書末。本書產生自嚴謹學術研究和多篇論文,卻又能寫得引人入勝,並且給予充分易懂的實踐指導,非常難得(譯者同樣功不可沒)。
經過調查研究,作者發現「一個結論」和「七大方法」。一個結論為:工作績效愈高,生活品質愈高。但是本書所謂的「績效」絕對不是「加班加得多」、「完成的業務或待辦事項一天多過一天」。其次,七大方法—也就是「七種高績效心智」—分別為:
- 雙重專注:先專注整理且篩選出最重要、最有價值的事(即Stephen Richards Covey在《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所說的『要事第一』),然後再全心專注去做。這裡我推薦各位可以去《精要主義:如何應對擁擠不堪的工作與生活》("Essentialism: The Disciplined Pursuit of Less")這本書,裡頭對於如何「少,但是更好」作了很好的說明與指引。
- 重新設計工作:這部分作者指出「何謂『更有價值』?」,並且讀者跳脫平日例行方式,重新省視自己工作的流程;思考如何能夠「夠好」、「更迅速」、「更省錢」(但是不會降低產出的品質或水準)。
- 學習迴圈:找到新的、更佳的工作模式,意味著需要「逐漸適應」或「學習新技能」(也許兩者同時都要)。此處與近年許多書一樣:強調不要陷於「一萬小時迷思」,而應把握「刻意練習」的作法。(我與作者同樣推薦各位閱讀《刻意練習:原創者全面解析,比天賦更關鍵的學習法》("Peak: Secrets from the New Science of Expertise",以下簡稱『刻意練習』)重點不在「重複」,而是在「快速且有意識地檢討每次的改進與學習情況」,最短甚至只要每天15分鐘就好。不停地「檢討」比「不停」更重要。
- 結合熱情與使命:絕大多數的人都不是在做自己真正喜歡的工作,但只有說服自己、讓自己覺得所作所為對人有益、對社會團體具有幫助,繼而喚起一種「使命感」,才能夠自發性地不斷希望自己更好。不過我對這部分有一些批評,會在後面提到。
- 培養能說服他人的「巧毅力」(smart grit):要點有四:(1)多從對方角度思考、(2)勇於出擊或者懂得讓步、(3)知道如何拉攏他人、(4)盡量不要一個人蠻幹,要會結合眾人之力。這裡作者再一次強調:要讓人心悅誠服地做事,就得讓他們「使命感」的感召。
- 允許內部爭辯,但最後一定讓團對團隊合作:最重要的是「每個人都要充分提出意見」也能「理解他人的意見」。爭執(甚至像是吵架的爭執)應該要被允許,可是決定了就要全體支持、一起全力以赴。
- 掌握協做要領:此處提出了一個很好的觀念:「協做(或者團隊合作)不是愈多愈好」,要「重質不重量」。有些事情的確應該集思廣益、召集各類專家好手,但是有些事情卻是一個人或少數人做就好。判斷關鍵於:「是否具有共同利益」、「內容具體」、「可衡量」(最簡單的作法就是『能夠量化』)、以及「必須在一定時間內完成」。
以上是本書的精要重點。同樣地,雖然我非常推薦《高績效心智》,但由於是書評,所以重點整理點到為止、旨在讓未讀過的人能有基本認識。其他內容仍待讀者親自閱覽。
對於本書,我的評價雖然高,仍有些不同的觀點甚至期待讀者能夠注意的地方。主要分為二點:
一、對於如何從「沒有使命感」到「充滿使命感」仍欠缺足夠說明:
這是我認為最大的問題。作者認為讓自己或團隊成員找到「熱情」與「使命感」是必要的,甚至只有「知道為何而為」才能夠激勵進步的動力。但是:
如果工作就是一坨狗屎,要怎麼找到使命感?
作者以一位加拿大魁北克五星級飯店聖安東尼酒店的禮賓員為例:指出她因為對工作充滿使命感、不認為接待或介紹餐廳景點只是小事雜事,最終獲得肯定與晉升。然而,有太多情況是:我們被迫做了很多毫無幫助、甚至明明知道是錯誤的瑣事,建議上司長官都完全無用(且前後都持續有人提出)。更直白一點說:你要那些在路口舉房屋廣告牌、被迫下海做八大行業的人,如何找到使命感?找到什麼使命感?
以我個人來講:在擔任研究助理時,發現並知道自己單位受其他國家機關委託寫的報告,幾乎都只是網路資料拼拼湊湊,甚至有些資料以學術論文標準來講根本不可以引用(如:廠商的官方網站對自己產品的介紹);花最多時間不是研究,反是修改排版格式與找錯字。後來又到一個財團法人任職,發現經年累月的報告與檔案全部都是PDF檔,人們上傳就當沒事了,也不統一後分類歸整;明明可以用數位憑證,卻還是要求全部使用紙本(每個辦公室大部分的櫥櫃空間都被積累的紙本報告佔去)。無論我怎麼提建議、做了多精美的簡報投影分析都沒屁用。原因在於:我在單位資歷太淺(董事長親口跟我說)。
這種個人成長、提高績效的書,每每講到「熱情」、「使命感」最容易「打高空」。作者們通常都只能或也許只願舉出能證明其主張的例子,但卻忽略了人類與「人生」的多樣性、甚至是可能有多麼「悲慘」。誰不想做自己喜歡、充滿熱情、極具使命感的工作?可是當處於所謂的社會底層、只能苟且到個人與家庭「溫飽而已」,到底還有什麼可以燃起熱情與使命感?作者提出六個有關「找出使命感」的面向,但是該章卻也是我認為可操作性最低的一章。
簡言之,我認為本書沒有清楚說明:如何從「毫無熱情轉變到有熱情?」、「如何從完全找不到使命感轉變到找到使命感?」
二、強調用困難來磨練能力,但沒說什麼時候該放棄:
在〈學習迴圈〉一章中,作者建議的第五種策略是「用困難來磨練能力」,因為研究發現:
實驗精神與卓越表現之間,有強烈關連;願意冒險,能夠容忍短期失敗的人,日後往往有優異表現。
這一點不容否認。在《刻意練習》中作者也指出:比自己已經掌握的程度再往上「刻意」提高一點難度,找出成長的空間有助於進步。但是這個空間的拿捏很重要;如果太簡單則練習與進步不顯著、太困難則可能造成太大的挫敗感。
挫敗感,以及其所可能造成的沮喪,其實是一個值得重視議題。心理學上有所謂的「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即:當(原先是從動物實驗發現)不斷嘗試某方法卻一再失敗,無論實際歸因如何,部分人會陷入一種「反正不會成功,乾脆不要做算了」的狀況。換句話說:學會知道什麼時候應該放棄或找別的出路,也很重要。但是本書在這部分付之闕如。
結論
實際上,在心理學的調查與量化研究中,關於何謂「熱情」、「使命感」、乃至於對態度或感受的評分,一直以來都充滿了爭議且相當困難。關鍵在於:每個人的感受都是絕對主觀的,很難說給出的評分相同就一定是感覺相同。這導致很長一段時間心理學、乃至幾乎整個社會科學領域都偏向只相信或只做可以用科學方法「測量」的「行為主義」,一直到1960年代末期,認知心理學、行為經濟學、新自由主義等觀念依靠新的科技儀器、新的觀察結果才改變局面。
作者能夠主持協調完成這項前無古人的龐大心理學調查研究計畫,已相當了不起。在學院派寫作之外,Morten T. Hansen還能與《從A到A+:企業從優秀到卓越的奧祕》("Good to Great: Why Some Companies Make the Leap... and Others Don’t")作者Jim Collins從2002年開始合作,花了九年時間共同撰寫《十倍勝,絕不單靠運氣:如何在不確定、動盪不安環境中,依舊表現卓越?》("Great by Choice:Uncertainty, Chaos, and Luck-Why Some Thrive Despite Them All"),又將龐雜深奧的研究成果精要寫成本書,足堪為該類書籍的代表。我對於書中的挑剔,很可能是心理學研究(暫時)無可避免的缺陷。期望在未來能夠看到對「測度人心」更具代表性、更能準確的方法。
我誠摯推薦《高績效心智》給各位。願好書陪伴你我一起成長。
書籍資訊:
《高績效心智:全新聰明工作學,讓你成為最厲害的1%》
"Great at Work: How Top Performers Do Less, Work Better, and Achieve More"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