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行灯
青行灯

青椒·加拿大·哲学家·人生目标是不转码

You and your ego:又自卑又自大的博士生

为什么要用别人的标准评价自己呢?今天的自己和昨天的自己比,不好吗?——不好,我进入学术圈,就是因为我希望说服别人接受我的观点。我读博是因为我想改变世界。

学术圈中很多人,特别是博士生,特别是文科生,经常会处于一种“又自卑又自大”的状态,觉得所有人都在看着自己,都在等着自己失败。一方面自卑地觉得自己没有能力成功,一方面又自大地觉得别人不喜欢自己的研究是因为感受到被自己挑战了,害怕自己带来的威胁。最后会处于一种焦虑、自责、对自己失望等等的情绪之中。

对于这种心态,一个很常听到的建议是:学会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告诉自己:并没有很多人都在看着你、等你失败。你的观点并没有挑战到别人,实际上大家根本不知道你是谁。

我认为这个建议,至少在学术圈这个语境下,是非常错误、甚至十分危险的。

我曾经因为类似的心态,去找过学校的心理咨询师。我说我非常担心自己能力不足,我以为很好的东西拿出去会被别人暗地里笑话。咨询师非常教科书似的跟我说,为什么要用别人的标准评价自己呢?今天的自己和昨天的自己比,不好吗?

我想了一会儿,跟他说:不好。我进入学术圈,就是因为我希望说服别人接受我的观点,因为我想改变别人。我想这么做并不是我很在乎这些人对我的看法,甚至并不是因为我很在乎这些人,而是因为我认为我的观点是对的,而他们的是错的。我读博是因为我想改变世界。

所以我必须要担心。我要担心我的观点是不是真的是对的——如果不是的话,我就不应该再相信它。我还要担心别人能不能被我说服。如果我无法说服他们,我就会非常伤心、非常失望,因为我非常想做一件事,但是我失败了。这并不是因为我对我自己的评价降低了,或者是把自己的自尊心建立在别人的评价上面。我伤心是因为我没有做到。

虽然这可能不是咨询师的本意,但是说出这些话的一瞬间我忽然感觉自己充满了力量。我忽然回忆起来自己为什么会想要读博,忽然对我在做的事充满了自豪。


我说【不要把自己当回事】这个建议是错误的,因为它错误地把我们的学术理解成和我们的外貌、性格、能力等等一样的东西。我认为它很危险,因为很多学者会因为它,不去解决应该解决的问题(自己的学术),而去担忧不该解决的问题(自己的自信心)。

我在这里并不是想说学术是一个higher calling,是一个神圣的东西之类的。那种讨论也有很多各种各样的问题。我只是想说,大部分进入学术圈的人,对于学术的认知和很多人对于自己工作能力的认知都是不一样的。

一个非常优秀的员工可能会为自己的能力感到自豪,甚至会暗自认定没了自己公司很快就会倒闭,但是TA很少会去想【我一定得做好这份工作,因为如果没有我,再也没有人能做这份工作】。

但是很多学者会这么想。(当然,不光是学者,很多做公益方面工作的人也会这么想,所以他们会有一种和学者非常相似的burn out。)

然而,与此同时,学者又经常会从社会上感受到一种压力,那就是【你做的事情没有意义】。这使得很多学者有一种撕裂感,一方面内心觉得自己做的事很重要,另一方面又总是忍不住怀疑这个重要性是自己想象出来的,是自己过于自大的产物。

所以【不要把自己当回事】这个建议很危险,对文科生尤为危险,因为文科生1)更有可能是为了改变世界而进入学术圈的(毕竟工作实在难找),并且2)更经常接收到来自社会以及其他人的【你做的事没有意义】的信息。

很多文科生在读博的过程中无法解决这个撕裂感,或者被【没意义】说服了,就离开学术圈了。


负面情绪是很有力量的,它会让我们觉得,到处宣传自己的课题有意义是一件非常egotistic、非常self-indulgent的事,就好像到处宣传自己炒股赚了多少钱、走在外面被多少人夸漂亮一样。

但是你的课题并不是你为了自己在做,而是你为了别人去做的,是你为了那些质疑你的人去做的。

因为担心做不好而焦虑,因为被从你的工作中获利的人质疑而愤怒,因为无法说服需要说服的人而抑郁,这都是非常正常的反应,并不是因为你的自卑或者自大。

一个医生明明有办法帮助病人,却被病人指责是在圈钱、瞎做白工、不接地气、耸人听闻,最后病人重病不治死了,医生难道不应该伤心、愤怒、失望吗?这和医生“把自信建立在别人的评价上”一点关系都没有。


那么我们要如何与这种情绪做斗争呢?

一个办法就是和我之前面对咨询师的时候那样,告诉自己,我进入学术圈的目的就是说服别人相信我认为正确的观点,这没有什么值得羞耻的。我努力学习、努力保证我的观点真的是正确的,但与此同时我也是真的想要说服别人。

另一个办法就是使用这个角度去面对自己收到的批判,或是自己对别人的批判。

一个学术圈内很常见的批判就是“你这个研究有什么意义?”很多时候学生会把这个批判理解为【哦,我的研究没有意义】。但其实很多时候评价者(老师或者盲审团)真的就只是在问:能不能给我讲讲它的意义在哪。

这里要说明一下,我非常反对【所有的文科课题都必须要有直接的社会影响】这种新自由主义的观点,所以我这里并不是在呼吁大家每一片研究都必须要想好impact statement再去做。

我只是想说,很多时候可以换一个角度去理解这些批判。取决于它们来自谁,它的目的大多时候只是为了帮你。(比如,如果是来自你的导师,那估计TA只是觉得你对这个课题卖得不够好。)

实在不行,可以把自己与课题的关系想象成自己与你在追的明星、电视剧、游戏的关系。见人就想安利,安利的过程要说很多这个东西怎么怎么好,最后呼吁对方来做和自己一样的事,或者至少以后还愿意听你安利。

当然,一个课题也有可能做着做着脱粉了,真的觉得没有意义,那这时候就只能爬墙了。


拓展阅读:学文科有什么用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