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笔记

历史笔记

三藏川

12 篇文章

历史笔记

历史笔记

更新

哪吒——怪力乱神养成记

身负天命的印度神仙 2019年大陆动画的一大神作就是《哪吒·魔童降世》,该影片成功塑造了一个不认命的哪吒,他的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只有我自己说了算”燃到爆。编剧尤嫌不够,还以旁白方式补了一句:“如果你问我,人能否改变自己的命运,我也不晓得。

中国龙的前世今生(上篇)

怪力乱神养成记——中国龙(上) 公元前113年,也就是距今2132年前,有个叫做公孙卿的人给汉武帝说了个关于黄帝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黄帝在人间活了数百年后,要上天去当神仙了。怎么上天呢?黄帝用首山的铜矿,铸成一个宝鼎于荆山下。然后天空出现一条龙来迎接黄帝,黄帝就骑上去了。

中国龙的前世今生(下篇)

怪力乱神养成记——中国龙(下) 上篇我们说到,托佛教和道士们的福,在前代只能被人驯养,被人骑乘,被人斩杀,当然,也会被人视为吉祥物的龙,终于在唐玄宗时期,上升为神灵,被皇帝们供奉了。不过,那时候的龙依旧不过是个小神,远远比不上玉帝,连风伯雨师的地位都不如,所以,它们还是会被斩杀。

从元杂剧里的胡孙到明小说中的大圣

怪力乱神养成记——孙悟空篇 说到孙悟空[1],中国人心目中的印象大抵是一个本领高强,斩妖除魔,正直可靠的英雄。这一印象不得不归功于吴承恩版的《西游记》,如果不是他,恐怕孙悟空还是一个油腔滑调,满嘴脏话,骄傲自大,还没有多少真本事的妖怪。

那些早已成为泡影的帝王立言梦

对于传统中国人而言,一个人所能成就的不朽事业有三种,第一是立德,为万世之典范;第二是立功,成就一番了不起的功勋;第三是立言,能够流传后世(1)。虽然立德在排序上是最高级的,但事实上,立言才是根本。试想,立言者可以将道德标准和成功标准给划定界限,导致你只能按照立言者划定的框框去立德立功,这不等于你成了立言者的工具了吗?

七夕的演变与牛郎织女的故事(上)

网上有流传中国传统三大情人节的说法,其中七夕因为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加持特别受推崇。然而,传统上的七夕节应该是与爱情相距甚远的一个节日。我们很多人可能小时候都背过“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1)这首诗,一般大家认为该诗是借牛郎织女被天河阻隔无法相聚来喻女子相思之苦。

七夕节的演变与牛郎织女的故事(下)

先来说说杨贵妃,其实她与唐玄宗的爱情故事本属宫廷秘闻,普通百姓又岂能知道,更不用说传的天下皆知了。而且相比来说,刘邦与戚夫人的故事难道不更悲惨,戚夫人也能歌善舞,还是围棋手,故事结尾也非常刺激眼球(人彘),为什么偏偏流芳百世的是杨李恋呢?原因不外乎两点,第一是汉初的时候信息传播方...

林则徐和他的外国不可一日无茶

林则徐在他给英国女王的信件中称外国人不能一日离开茶叶,这种观点显然可笑,然后对于受过良好传统教育的林而言,他为何会有这样的看法呢?

从反佛斗士韩愈谈谈古代王朝对宗教的态度

对于古代中国而言,皇帝们究竟信不信神灵?他们和儒家文官集团对于鬼神的态度究竟是怎样的呢?

为什么在我们的集体记忆中端午节会和屈原牢牢联系在一起?

每年端午节时都会看到很多文章纪念屈原,当然也有论证其实屈原并非端午来历的文章,不过究竟从何时起,人们的记忆中,端午开始和屈原牢牢地联系在一起了呢?仅以小文给读者诸君一些分析的视角,尤其是解放后在教科书上的诱导。期待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由此路径继续研究。

为什么中国人总喜欢做万邦来朝的大国崛起梦?

一切观念都非从天而降,必有其来源。也许国人的有些观念显得自大而浮夸,但并不因此就没有检讨其由来的价值。所以梳理下今天许多国人的万邦来朝观念,也算是对当下许多战狼言论的一种反思。

中秋起源漫谈

中国人的中秋节究竟起源于何时?它跟韩国的中秋节有什么关系?我们该如何看待“节日”这一事物呢?

没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