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 Cheung
J.S. Cheung

一匹住在苹果鲁萨的牛仔陆马写的一些随笔、书摘与时评等。很懒,不定时更新。

从黑色五月暴动到现在的22年:我所了解的这一段历史

BBC中文网

说起印尼,我第一印象是热带岛屿、巴厘岛、旅游……并没有想过,它竟会和屠杀华人挂上钩。98年的印尼排华事件,在我15、6岁的时候就有懵懂地在网上看到有人提到,但都是关于“杀了很多华人”、“怎样凌虐、杀害华人妇女”之类的信息,除此之外我便没有知道的事情了。直至前段时间,我又无意间见到关于印尼的新闻,就突然想起了这段历史。但这次我想刨根问底,这一次的暴乱到底是怎样的一回事?

  1. 这场暴动为什么会发生?
  2. 为什么矛头会指向华人?
  3. 这场暴动为印尼人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
  4. 中国政府对此又是怎样的态度?
  5. 暴动之后印尼的历史又是如何发展的?

首先我们需要理一理时间线。印尼政治的的发展历史可分为3个阶段:建国初期的苏加诺统治时期、苏哈托独裁统治时期、后苏哈托时代的民主改革时期。

1945年8月17日,印尼脱离了荷兰的殖民统治,宣布独立,苏加诺(Sukarno)成为第一任领导人。

由Onbekend/Anonymous - KITLV,公有领域,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9780791

1965年9月30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九三零事件”,苏哈托(Suharto或Soeharto)发动军事政变,逼迫苏加诺交出政权,并将其软禁至死。苏哈托期间还策动了全国反共大屠杀,这便是印尼发生在60年代的另一场排华行动,但这不是本文的重点,故不再详细讲述。

在随后的30多年里,印尼一直被笼罩在苏哈托的独裁统治之下,直至1998年黑色五月暴动后,苏哈托黯然下台,印尼迎来了民主化的春天。

苏哈托 By State Secretariat of the Republic of Indonesia - 5 Tahun Masa Bakti Bapak Try Sutrisno, Public Domain,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7905451

苏哈托时期的媒体特点与结构

苏哈托政府提出了“旧秩序”(Old Order)与“新秩序”(New Order)的说法,“旧秩序”指苏加诺时代,“新秩序”则是苏哈托时代,在此框架下,苏哈托控制住了国内的媒体,只允许他们报道对政府有利的新闻,并且设立了新闻审查机构信息部(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苏哈托认为,“这样媒体可以帮助国家强大起来”。

在苏哈托时期,根本没有新闻自由可言,所有的记者都必须是印尼记者协会(PWI)的成员,而PWI是政府唯一认可的记者协会,因此,即使政府屡次干涉记者的报道,协会亦坐视不理。同样,报刊出版协会(SPS)是唯一被授权具有代表报业公司的机构。一家报刊如果批评了政府,就会面临被关闭的下场。1994年6月,苏哈托关闭了三家新闻周刊,分别是《时代》(Tempo)、《编辑人》(Editor)、《点滴》(Detik),这引起了新闻界的轩然大波,反对派成立了独立记者联盟(AJI)来对抗苏哈托的专制统治。

而苏哈托则利用了媒体来推行他的针对华人的强制同化政策,导致当时社会华人与印尼人的分歧很严重。

我根据资料中的描述推断出了以上的结构图


黑色五月的起因

事实上,这一开始被国际社会认为是一场学生发起的民主运动。但随即风向开始发生转变,不断有华人受到袭击、华人妇女被强奸的消息传出,使这场学生运动蒙上了一层阴影。关于黑色五月的性质,至今仍具有争议,也有被定性为一场种族屠杀或恐怖主义活动。

黑色五月的起因是复杂的,而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是导火索。

1998年1月,金融风暴中心转移到印尼,印尼经济因此受到重创,而苏哈托政府没能很好地应对,引起了群众的普遍不满;3月份苏哈托通过操纵总统选举再次连任总统一职,更加引起了民众更强烈的愤怒。

骚乱首先于1998年5月4日至8日发生在棉兰,棉兰师范大学500名学生在校园内进行了游行示威,得到了校外的群众响应,随即一发不可收拾。游行活动发展成打砸抢烧的暴力活动,不少华人商店遭殃。据当时的女学生反映,有受到安全部队的性骚扰。

这场暴乱蔓延到了雅加达,13日-15日的暴动,华人社区遭到严重破坏,发生了多起集体强奸事件。即使苏哈托下令要派军队去镇压暴动,但依然有华人不断受害。这三日的暴动,震惊世界,使印尼政府成为国际社会的众矢之的。

5月21日,在各方压力之下,苏哈托宣布辞退总统一职。

为何矛头指向华人?

在黑色五月中对华人施暴的暴徒是不是学生,至今仍众说纷纭。一个较为流行的说法是,这是一场有组织有阴谋的暴力活动,强奸一个华人妇女甚至能得到200美元,但到底是不是真的是有偿的暴力活动还有待证实。

政府故意安排?

在苏哈托下台后,他的政敌哈比比(Bacharuddin Jusuf Habibie)上台,在外界的压力下他开始着手调查这场动乱背后的真相,但该过程屡屡受阻,至今20多年仍未能真相大白。但据曾负责雅加达地区检查工作的情报部门司令扎科·安沃·玛卡瑞姆(Zaki Anwar Makarim)称,他们拦截到了5月14日雅加达军队与煽动者之间的无线电波,某些民众听从军队的指令进行某些活动,似乎是为了利用反华暴行来转移公众的注意力。

在苏哈托统治时代,华人一直是政府的打压对象,推行强制同化政策。苏哈托禁止华人使用华文、参政,并鼓励他们将名字也改为印尼语,甚至外国人也不能携带华文读物入境。苏哈托甚至利用媒体来向民众灌输民族主义的思想,而华人在当地大多收入较高,又因为种族歧视与当地社会难以融合。

包括苏加诺时代,直至苏哈托时代结束,印尼无论是从法律上还是经济上还是政治宣传上,都存在着对华人的歧视(这在荷兰殖民时期就已埋下了祸根)。因此印尼一直有存在着一股反华势力,他们趁着暴乱对华人施暴也是极有可能的。(请注意,这里的反华是指反华人,具有种族性质,不是反共)

再加上苏哈托政府体制软弱无能,军队无法阻止反华暴行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这些行为。

中国政府的态度

中国政府对此采取了什么样的态度亦是我比较关注的。

参考了Youtuber“江峰时刻”的说法:中国政府本着五项和平共处原则,不干涉印尼内政。

我去外交部官网查询了一下,但发现关于印尼的资料只有2000年以后的,没能找到当年唐家璇是否有说过这样的话;不过综合微博、Youtube、谷歌,几乎没有出现相反的说法,应该确有其事。

不过据说中共对印尼采取了“秋后算账”的手段,给了印尼许多教训,包括干涉了东帝汶的独立。当然,这依然有待证实

中国政府的态度,一直都有受到批评,批评者认为中国不应该对印尼华人受难袖手旁观,当年美国和新加坡都有对印尼华人提供入境避难;当年有北京大学生打算组织抗议游行,但被校领导劝阻;官方媒体也没怎么报道——我到人民日报数据库里翻阅了98年5月份的报道,并没有找到关于那次事件的痕迹。

后苏哈托时代

在那场暴动之后,苏哈托下台,印尼开始了民主化之路。在苏哈托之后,共有5位继任者,分别是帕夏鲁丁·优素福·哈比比(Bacharuddin Jusuf Habibie)、阿卜杜拉赫曼·瓦希德、梅加瓦蒂·苏加诺普特丽(Megawati Sukarnoputri)、苏西洛·班邦·尤多约诺(Susilo Bambang Yudhoyono)以及现任总统佐科·维多多(Joko Widodo)。

首先,印尼宪政改革使三权分立更为分散与制衡——总统的权力被削弱,改为由人民直选,只能连任一次等;立法权由人民协商会议和国会掌握,人协的职能是修改和决定基本宪法,而国会则负责提出法令草案和制定法令;保证司法独立性,宪法法院可以发挥监督的作用。

其次在人权方面,华人可以使用华文,上华文学校,以及参政,不少华人政党出现,不过其竞争力至今依然不敌印尼本土政党。同时宪法的修改也保障了印尼公民的人权。

在过去的苏哈托时代,军队享有特殊的地位,是名副其实的军人政治。哈比比上台后也开始着手军队改革,不过过程困难重重。1999年,哈比比在外界压力下开始了总统竞选,岂料瓦希德胜出,哈比比仅在任一年多便下了台。经过这些年的军事改革,总体上,印尼军队在往非政治化的方向发展。

现在的华人与印尼人

当年在心中种下的阴霾如今在印尼华人心中已经散去了吗?我看不一定。种族问题在印尼至今仍是一个十分具有争议的话题。华人排斥印尼人,印尼人也惧怕华人会抢走他们的饭碗。

由于我不住在印尼,也没去过印尼,因此我也没什么第一手资料可供分享,只能在下面贴几个新闻报导了:

印尼骚乱廿年:华人地位提升 种族标签依旧

有多少中国人在印尼工作?

民间反华气氛上升 钟万学败选雅加达省长

争议中的锺万学与印尼华裔的未来

印尼女佣在当代香港沦为奴隶

本人不是专业的学者,纯粹是对这段历史感兴趣,所以就去查了。其中可能会难以避免地出现一些用词错误甚至是事实错误,还请读者们指正。



参考文献:

[1]罗海峰. 1998年印尼五月骚乱研究[D].南京大学,2017.

[2]刘鑫新,李婧,(印尼)梁孙逸. 印度尼西亚大众传媒研究.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3]王爱平.印尼华裔青少年的身份认同与国家认同——华侨大学华文学院(集美)印尼华裔学生的调查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2):282-288.

[4]顾兴斌,罗小军.1998年印尼排华风潮原因探析[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3):73-77+83.

[5]徐书艳. 二战后印度尼西亚政治民主化研究[D].厦门大学,2008.

其他参考资料:

维基百科/BBC中文网/NYT/Youtube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