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疆大吏
封疆大吏

純粹的文字,坦蕩的人 不羨慕、不嘲笑 一生

《告別津冀,撤入滬浙 》一位青年軍的故事

十萬青年十萬軍、一寸山河一滴血

本篇文章取自我的祖父日記,我的祖父祖籍河北(古稱冀)诼縣,少年參軍入青年軍208師,參與塘大戰役、浙東戰役、舟山各島與登步戰役、八二三戰役、越戰軍事顧問團等大小戰事。本篇文章乃塘大戰役經歷,當時在陸軍87軍220師警衛營准尉排長。

孫立人將軍有「東方隆美爾」之譽。
民國37年(1948)12月16日「新港附近陸軍第九十五師防禦配備要圖」

民國三十七年十二月,中共林彪部隊在結束東北戰役後長驅入關,這時北平的傅作義正在醞釀「局部和平」,天津的慘烈爭奪戰即將上演,看來他們一帆風順、得心應手,可是在渤海邊、距天津不到九十里的塘沽大沽卻踢到了鐵板。塘、大的一部分即新港,新港即是國父孫中山實業計劃中北方大港的預定位置,那時正在建港工程,只有部分啟用,最激烈的戰鬥主要在塘沽北端的「北塘」。

民國三十六年冬,青年軍208師在北平西苑擴編為八十七軍,下轄220、221、222等三個師,208師師長原為吳嘯亞,改編後軍長由「華北趙子龍」之稱的原獨立第九十五師師長段澐接任,三個師長分別是陸靜澄、王永樹、周雨寰。在這之前青年軍是學生軍,以幹部訓練為主,但是事實上自年初即已接受北平市治安、近郊防禦和周邊掃蕩任務,不過規模不大,今後要開始正式作戰了。

民國三十七年大局不穩,東北激戰,八十七軍調唐山守衛。唐山就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唐山,在河北省北部,扼守山海關入關咽喉,隨後因東北全盤皆墨,共軍長驅南下,八十七軍獨木難支,乃在灤河大橋發起一次突襲,虛晃一槍,以進為退,然後全軍安全撤退到塘沽、大沽一線,與獨立九十五師並肩作戰,防衛這個華北橋頭堡,待機反攻。塘大是沿海平原,以產鹽為主,這時已入冬季,北地苦寒,大雪紛飛,鹽田加上雪花,一片白茫茫。部隊在塘沽駐定後,日夜修築工事,以備大戰。我軍佈屬是以221、222兩師在前,以第4、7兩團為第一線,第4團守左翼紅樓,第7團守右翼北塘一線平原。

此時共軍以尾隨而至,我軍根本沒有喘息機會,林彪是大砲兵主義,使用在這次戰役就有步兵數個縱隊和一個砲兵師,我軍除軍砲和九十五師少數山砲外,僅靠海上艦砲支援,那時塘沽外海有我海軍第一艦隊,司令便是馬紀壯將軍。十二月二十三日戰況激烈,雙方反覆衝殺,左翼紅樓易手多次,最後均失而復得,右翼第7團正面,共軍衝鋒三次都被擊退,未能越雷池一步。

之後林彪見久攻不下,將主力移轉到天津,塘大正面壓力減輕,終於在僵持一個多月後,平津四十萬大軍全被共軍吃掉,北方戰事已經結束,塘大這個灘頭陣地已無利用價值,我軍才由海路搭乘登陸艇退到上海,全師而還。這是塘大戰役實況。

平津會戰,解放軍主要進攻路線,國民黨軍防守地點
塘沽自明朝以來就是華北重要的海防要塞,解放戰爭期間又成為華北國民黨軍的重要出海通道和海上補給線,一直以重兵把守。平津戰役之前,傅作義把蔣介石嫡系部隊第87軍、獨立95師、318師和其他一些保安部隊部署在這裡,同時國民黨海軍第3聯隊數十艘艦船巡弋於渤海灣,支援陸軍作戰,並在必要時擔負撤退運輸任務。

以下是國共內戰華北戰區關鍵會戰「平津會戰

平津戰役解放軍序列
平津戰役國民黨軍序列

平津會戰

「平津會戰」是國共戰爭三大戰役之一,民國37年(1948)11月29日開始,民國38年(1949)1月31日結束,歷時64天。民國37年(1948)11月2日東北淪陷後,政府即曾對華北局勢予以研判,提出「放棄華北,轉移兵力投入徐蚌會戰」與「固守津沽,決戰防禦」兩案,華北剿匪總司令傅作義選擇執行第二案。

中共「中央軍委」為圖爭取足夠時間,以使林彪所部主力入關,與聶榮臻所部會合後,再與國軍決戰,並使華北國軍不能由津沽海口撤離南運,參加華東戰場。故其戰略係先發起徐蚌會戰(按:中共稱為「淮海戰役」),次求平津地區之解決。

為防止平津地區國軍向津沽集中,在平津會戰中,共軍採「先西後東」之作戰順序,在北平以西地區,先啟戰端,使西部國軍因戰鬥牽制而不能東移;更可使原在東部的部隊,因應援西部作戰而西調,如此即可打破國軍利用津沽南撤之企圖,更可讓東北共軍能有餘裕時間,及時進入華北戰場。而華北剿匪總司令傅作義竟落入共軍的戰略陷阱內,最終平津淪陷,傅作義降共,國軍被改編成共軍,戡亂全局至此丕變。

是中國近代史中的第二次國共內戰「三大戰役」之一。1948年11月29日開始,1949年1月31日結束,共64天。林彪、羅榮桓、聶榮臻、劉亞樓指揮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部隊進攻,以傷亡3.9萬人的代價,殲滅及改編中華民國國軍3個兵團,13個軍50個師52.1萬人,控制北平、天津等華北大片地區。

海軍掩護秦皇島部隊轉進

民國37年(1948)11月初,國軍於遼瀋會戰潰敗後,轉進華北、華東。關內首當其衝的,即為駐防於秦榆的第八十六軍,為集中兵力於平津,以順利從津沽撤出華北部隊,因此第八十六軍奉命轉進塘沽,並由海軍前往秦皇島附近,擔負掩護轉進第八十六軍至塘沽的任務。11月26日午時,中興艦抵達秦皇島協助軍運,長治艦與美宏艦則掩護陸軍撤守,並於晚間開始行動,11月27日晨安抵大沽口外。

新保安戰役

民國37年(1948)11月29日,原隱伏於紫荊關亘蔚縣一帶之共軍華北第三兵團(按:民國38年[1949]1月改為第二十兵團)楊成武所部先行北犯,連陷萬全、懷安、及紫溝堡等地,張家口因而告急。張家口守軍第十一兵團司令孫蘭峰指揮所部,緊急備戰,平津會戰之序幕就此揭開。由於華北剿匪總司令傅作義,係綏察晉地區出身,因此不顧「固守津沽」之戰略,當晚即命令其嫡系第三十五軍軍長郭景雲率2個精銳師,乘4百輛汽車由豐臺、長辛店、昌平地區出發,馳援張家口。第三十五軍於11月30日12時順利到達張家口,共軍立即撤走,殊不知此舉是共軍引誘國軍西進,再行各個殲滅之戰略。

同日,羅榮桓、林彪所部由遼陽入關,部隊亦隨之調往華北待命。12月5日,中共東北軍先遣兵團第四縱隊進攻密雲國軍第十三軍第一五五師,傅作義唯恐共軍進攻北平,遂決定抽調第三十五軍回北平。12月6日,第三十五軍出發返回北平,14時到達下花園即被共軍攔截,18時全軍進駐新保安,隨即被共軍困於新保安無法突圍。8日傅作義命張家口第一零五軍、懷來暫三軍(按:即第一零四軍,僅留一個團守備懷來)、南口第十六軍解第三十五軍之圍。惟第十六軍被林彪所部擊潰,第一零五軍則攻到沙嶺子即被擊破,退回張家口。8日,暫三軍則已攻到沙城以西,距新保安僅10餘里處。

12月上旬,中共採取兩週內對張家口及新保安「圍而不打」的策略。12月21日起,共軍則改變其「圍而不攻」的戰略,集中兵力開始對新保安、張家口進行鉗子攻擊,以孤立北平。共軍12月21日展開攻擊,其華北第二兵團(按:民國38年[1949]1月改為第十九兵團)向新保安的第三十五軍發起總攻擊,第三十五軍在孤立無援下,22日覆沒於新保安。

張家口戰役

民國37年(1948)11月29日,原隱伏於紫荊關亘蔚縣一帶之共軍華北第三兵團楊成武所部先行北犯,連陷萬全、懷安、及紫溝堡等地,張家口因而告急。張家口守軍第十一兵團司令孫蘭峰指揮所部,緊急備戰,平津會戰之序幕就此揭開。由於華北剿匪總司令傅作義係綏察晉地區出身,因此不顧「固守津沽」之戰略,當晚即命令其嫡系第三十五軍軍長郭景雲率2個精銳師,乘4百輛汽車由豐臺、長辛店、昌平地區出發,馳援張家口。第三十五軍於11月30日12時順利到達張家口,共軍立即撤走,殊不知此舉是共軍引誘國軍西進,再行各個殲滅之戰略。

同日,羅榮桓、林彪所部由遼陽入關,部隊亦隨之調往華北待命。12月5日,中共東北軍先遣兵團第四縱隊進攻密雲國軍第十三軍第一五五師,傅作義唯恐共軍進攻北平,遂決定抽調第三十五軍回北平。12月6日第三十五軍出發返回北平,14時到達下花園即被共軍攔截,18時全軍進駐新保安,隨即被共軍困於新保安無法突圍。8日傅作義命張家口第一零五軍、懷來暫三軍(按:即第一零四軍,僅留1個團守備懷來)、南口第十六軍解第三十五軍之圍。惟第十六軍被林彪所部擊潰,第一零五軍則攻到沙嶺子即被擊破,退回張家口。8日暫三軍則已攻到沙城以西,距新保安僅10餘里處。

12月上旬,中共採取兩週內對張家口及新保安「圍而不打」的策略。12月21日起,共軍則改變其「圍而不攻」的戰略,集中兵力開始對新保安、張家口進行鉗子攻擊,以孤立北平。為配合華北野戰軍第三兵團攻打張家口,東北野戰軍第四十一軍早於12月17日自南口經4天急行軍,21日抵達宣化、寧遠堡、定興堡地區。24日15時,國軍棄城北上突圍,16時共軍進佔張家口,並於入夜後追擊第一零五軍,該軍大部覆沒。

承德通縣間作戰

民國37年(1948)9月12日,遼瀋會戰爆發,但隨著東北戰局吃緊,為增強華北戰場實力,第十三軍(按:軍長為石覺)奉命自熱河撤退,集結通縣,並先以熱西各據點之守軍,分別向外圍出擊掃蕩,以掩護自承德經古北口至通縣間千餘噸軍火彈藥之搶運。11月1日,第十三軍主力開始撤出承德,沿途擺佈口袋,擊退截擊之共軍,從容交互南撤。11月8日,主力自古北口撤抵通縣。由於部署適當,行動迅速且確實,致能全軍撤退完成。

唐山塘沽間作戰

民國37年(1948)12月初,共軍東北野戰軍左路兵團下之第二縱隊、第七縱隊、第八縱隊、第九縱隊、第十二縱隊、第一零四師沿北寧鐵路向關內進攻,13日佔唐山,14日佔蘆臺、16日攻佔北塘。20日晚,共軍第九縱隊猛犯塘沽,戰況激烈,當經國軍守軍與海軍協同作戰,迭破共軍之攻勢。另股共軍約數千人,竄海河以南地區,亦向大沽進犯,激戰於塘沽、大沽外圍,相互對峙。

塘沽戰役

遼瀋會戰後,獨立第九十五師於民國37年(1948)11月15日奉令移駐塘沽,擔任塘沽、大沽、北塘間各地區的工事構築。而唐山撤守,第八十七軍逐步南移,其主力於12月12日渡過金鐘河,集結塘沽並由其防守塘沽,其下第二二零師於14日接替獨立第九十五師北塘區工事之構築,大沽方面的工事亦奉令交由交警第三旅接替。15日獨立第九十五師奉令全部集結新港,擔任核心陣地守備任務。

在獨立第九十五師加強防禦工事之際,林彪所部主力已配合聶榮臻所部,切斷北平與張家口交通,迫近北平,一部於12月13日佔領唐山後,沿北寧路進窺津塘,至15日晚其先頭部隊尾追第八十七軍後,竄過金鐘河,與北塘守軍發生激戰。16日北塘與北塘車站先後失守,共軍一部沿鐵路南竄,主力第四十四軍第一三二師(第七縱隊第二十一師)由北塘向西南,逕竄新河鎮附近,與守備新河之交警第三旅發生激戰。同時大沽方面的南開、紅樓亦遭第四十六軍(即第九縱隊)第一三六師與第一三八師攻擊,塘沽戰役遂告展開。

12月22日,塘沽方面的新河鎮、新河車站、新河材料廠等各據點,均告棄守。22日18時,南開亦告放棄。共軍攻塘沽之際,為防天津國軍後撤,遂轉移主力攻打天津,惟塘沽仍有零星攻擊。國共雙方經多次攻防後,至民國38年(1949)1月16日奉命撤退,獨立第九十五師掩護第十七兵團主力撤退,17日塘沽戰役結束。

海軍協防塘沽及掩護轉進

民國37年(1948)12月發生的塘沽戰役正值嚴冬,對於海軍艦艇的航行確實造成影響,但為協同陸軍作戰,仍要排除萬難破冰駛入沽河。塘沽戰役期間,永寧艦(按:海防第一艦隊旗艦,支援陸軍作戰與指揮海軍作戰)於新港碼頭指揮作戰,並與陸軍保持密切聯繫及以砲火支援。以永興艦巡弋新港及北塘以東之海面,並支援陸軍,掩護陸軍右側;以成安艦巡弋新港及沽河,支援陸軍作戰。另以小型砲艇深入沽河上游,以赴敵後,砲擊斃敵,戰果甚豐,確保陸軍之側背,使沽河三角地帶安全,並以一部登陸艇向後轉運物資以保戰力。民國38年(1949)1月16日奉命撤退,隨即掩護撤退,轉進華東。

天津戰役

共軍進攻塘沽之際,為防天津國軍後撤,遂轉移主力回攻天津。民國37年(1948)12月16日,共軍第六縱隊、第八縱隊首向天津郊區發起攻擊,重點指向軍糧城及張貴庄機場。18日國軍放棄軍糧城,19日張貴庄機場失陷,20日灰堆被攻陷,至是共軍已兵臨城下,天津市區保衛戰於焉展開。共軍為使各項攻擊準備周密,直至民國38年(1949)1月7日始發起攻擊,國共雙方激戰多日,至1月15日天津終被攻陷。

北平戰役

民國38年(1949)1月15日天津失陷,16日塘沽國軍奉令撤運青島,17日塘沽隨即陷落,至此北平完全孤立。1月14日,北平周邊之海淀、香山、宛平、豐臺已相繼失守。17日石景山、門頭溝、萬壽山繼又淪陷,共軍一度進迫德勝門,經國軍第九十四軍、第一零一軍之奮力逆擊,始得轉危為安。但北平被林彪所轄之7個縱隊包圍,國軍18餘萬兵力陷於進退維谷之困境。

華北剿匪總司令傅作義在中共之威迫下,於21日下令停戰,簽訂停戰協定,22日開始履行協議,25日起國軍陸續開出北平城外,接受改編,31日平津會戰結束。傅作義降共,平津淪陷,戡亂全局丕變,國軍由守勢轉為持久,而共軍則由戰略攻勢進入戰略決戰。


以上國共內戰中華北戰區關鍵戰役介紹,我的祖父在從華北撤退到上海後,當時年僅二十歲,從此與家人分離,隻身撤退來台,再次踏上故鄉河北的土地時,已經是七十歲的高齡了,闊別五十年。日後有機會繼續分享舟山群島戰役與八二三砲戰相關紀錄。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