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依儒
李依儒

歡迎追蹤 李依儒FB: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89048243047 李依儒YT :https://www.youtube.com/@user-be7qz9qp7j 李依儒IG (@leeqpmz) https://www.instagram.com/leeqpmz/

我所知道的向陽詩人

依儒最近因為經營自媒體的緣故,在臉書無意間瀏覽到當代向陽詩人粉絲專頁,他回覆新竹縣陸豐國小黃筱婷老師私訊:「告知前幾日《中華日報》學生園地刊出她的學生呂芷甯的文章〈最珍貴的畢業禮物〉。」我就這樣被深深吸引著,吸引之處在於詩人不僅回覆筱婷老師私訊,而且還為小讀者一一回信,這段對話不禁勾起多年前我就讀高師大時,教授在課堂上朗誦向陽老師〈阿爹的飯包〉那份感動。

大家好:

歡迎大家訂閱依儒新創立《悅讀說戲》:https://www.youtube.com/@qpmz1689

及自媒體https://heylink.me/qpmz1689

謝謝。

Potatomedia 本文專屬連結:https://www.potatomedia.co/s/bYVJlglI

依儒最近因為經營自媒體的緣故,在臉書無意間瀏覽到當代向陽詩人粉絲專頁,他回覆新竹縣陸豐國小黃筱婷老師私訊:「告知前幾日《中華日報》學生園地刊出她的學生呂芷甯的文章〈最珍貴的畢業禮物〉。」我就這樣被深深吸引著,吸引之處在於詩人不僅回覆筱婷老師私訊,而且還為小讀者一一回信,這段對話不禁勾起多年前我就讀高師大時,教授在課堂上朗誦向陽老師〈阿爹的飯包〉那份感動。

「每一日早起時,天猶未光

阿爹就帶著飯包

騎著舊鐵馬,離開厝

出去溪埔替人搬沙石

每一暝阮攏在想

阿爹的飯包到底什麼款

早頓阮和阿兄食包仔配豆乳

阿爹的飯包起碼也有一粒蛋

若無安怎替人搬沙石

有一日早起時,天猶烏烏

阮偷偷走入去灶腳內,掀開

阿爹的飯包:無半粒蛋

三條菜脯,蕃薯籤參飯」

~取自《弦上歌詩》


根據詩人的分享:「這首阿爹的飯包是他在1976年就讀文化學院發願以母語創作的第三首詩,第一首詩是〈阿公的煙吹〉,寫完阿公當然就是寫阿媽,所以第二首詩寫的是〈阿媽的目屎〉,阿公、阿媽寫完之後,就是寫阿爹。」

〈阿爹的飯包〉最早有簡上仁先生譜曲的〈阿爸的飯包〉,傳唱至今已經四十多年;前幾年還有石青如作曲家譜成新的合唱曲,這首詩因此獲得第28 屆傳藝金曲獎最佳作詞獎。

在1970年代不像現在如此重視母語,當時候的文青詩人鮮少勇於使用非主流的臺語寫詩,並且投稿作發表,用字遣詞都得字字斟酌、句句謹慎,是個難度極高而且不被大家認同看好的創作。


但是,當時就讀文化學院日文組年僅大三的他,秉持著堅毅的信念,沒有他人的加油打氣,一路走來,縱使跌跌撞撞,依然不忘初衷、始終如一,走至今日已然在臺灣詩壇佔了一席之地。

然而,在上個月7月22日,我們全家有幸參加在臺北市臺灣文學基地向陽詩人《行旅》新書分享會,這才對這位當代曾獲無數文學獎及榮獲教育部「推展本土語言傑出貢獻獎」、金曲獎傳藝類最佳詞人獎的大文豪,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

分享會由向陽詩人多年的好友路寒袖詩人主持,他為了主持好友的分享會,由臺中遠道而來,當時雖下著濛濛細雨,但不至於讓人感受到「寒袖」的孤單,因為有著「向陽」的相互輝映。兩人風趣的對談,一唱一和,看出以詩會友的深厚交情,實是羨煞在場的粉絲們。

臺灣的新詩發展,由謝春木先生在《臺灣》雜誌發表組詩四首之後,即揭開臺灣新詩的序幕。由日治時代展開的臺灣新詩,有著相當複雜的歷史背景,至此之後,將近百年以來,眾多詩人各自以不同的詩風,在臺灣詩的天空,各顯光芒,閃耀大地。

向陽詩人出生於1950年代臺灣南投縣鹿谷鄉,他的父母親開設「凍頂茶行」,邊賣茶、邊賣書籍。在環境耳孺目染之下,博覽群書。

從十三歲就立志跟屈原詩人看齊,開始抄寫屈原的〈離騷〉。由此可知,大量閱讀好書,佐以抄寫佳句、好文,對於寫作絕對有相當地幫助。

詩人於1977年出版第一本詩集《銀杏的仰望》,其中有兩輯作品對當年臺灣詩壇與政治有著兩個明確的「反動」:一是違反當時現代主義主張反格律、韻律的「十行詩」,另外則是違逆當時不准說方言,寫方言的臺語詩。

其中十行詩是他在青少年時熟背〈離騷〉所留下閱讀的痕跡。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則是這首「制服」新詩,後來成為國中基測的考題:

「他們穿著一致的服裝,擺盪
一致的手臂,邁出一致的步伐
走在春草茸茸的路上,滿意地
把眉毛、嘴脣、肩膀靠攏成
水平線一一仔細丈量沉靜的野原

甚至連風也不敢咳嗽。
他們砍伐了自高自大的樹木,修剪枝葉分歧的花草,最後一致
仰首搖頭一一身為地上的園丁
當然制服不了空中幻化的雲朵」

~取自《十行集》

〈霧社〉敘事詩是向陽詩人退伍之後,初入社會,以悲鬱的心情所寫下的作品,更奪得《中國時報》第二屆「時報文學獎」所增加的「敘事詩獎」獎項。

1985年期間是詩人遠赴美國愛荷華大學參加「國際寫作計劃」,此時是他詩的探索第二個階段,他決定以《四季》為主題,以臺灣民間耳熟能詳24節氣寫詩,體現臺灣當時獨特的風土民情。
《亂》則是詩人對詩探索的第三個階段,他開始嘗試以中文、臺語「混語」來寫出解嚴後臺灣社會真實的樣貌。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詩為〈一首被撕裂的詩〉:

「一六四五年掉在楊州、嘉定
漢人的頭,直到一九一一年
滿清末帝也沒有向他們道歉
夜空把□□□□□□
黑是此際□□□□□
星星也□□□□□
由著風□□□□□□□
黎明□□□

□夕陽□□□□
□□唯一□□□
□遮住了□□
□雨敲打□□□□
的大□

□帶上床了
□□的聲音
□□眼睛
□□尚未到來

一九四七年響遍台灣的槍聲
直到一九八九年春
還做著噩夢


2000年之後,臺灣民主政局漸漸穩定下來,詩人的創作開始轉向關懷臺灣土地、自然、景觀,也就是詩人口中的「地誌詩」,這次新書分享會中經典作品〈行旅〉一詩,即是詩人行踏臺灣土地,對島國所發出最真誠的禮讚詠嘆:

「我尋找你,在匆迫的行旅之中

如一尾魚,在纏牽的水草之中

我尋找你,在通往終點的驛站

我尋找你,在左右交困的路口

如一尾魚,我從眾多陌生的瞳孔辨識你

在闃暗的甬道之中,我遇見你

在廣袤的夜空之中,如一輪月

在人跡渺少的街角,我遇見你

在燈火睏盹的窗間,我遇見你

我從眾多無聲的臉容聽聞你,如一輪月」

詩人於22歲時接受《聯合副刊》訪問時所發下的願望,要以臺灣被殖民歷史為背景,寫出專屬於臺灣的歷史與人文,訴說著人間的悲歡離合,相信不久的未來,這一部長篇敘事的《臺灣史詩》將為臺灣詩壇再度創下新的篇章,就讓我們拭目以待。

參考書目:

1、《臺灣現代文學新詩卷》向陽著

2、《弦上歌詩》向陽著

3、《行旅》向陽著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