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xy0001
proxy0001

一切純屬虛構,除了真實的部分以外。

大家一起騎腳踏車|不現實生活 #3.1

(编辑过)
「一切純屬虛構,除了真實的部分以外。」 - 創造安娜。在外星人眼裡,我們只是個 NFT。
Bike Rush

大家一起騎腳踏車

沒有工作的第 199 天。Write to Earn 前期投入成本還是很高,收益很低,剛好今天看到這個 NFT 寫作基金,決定寫一下自己最近的參與觀察(好申請補助),入幣圈三個月多的新韭菜個人經驗與觀點,DYOR(投資前自己做好研究)。

就幾個點說明自己怎麼看、看了什麼跟參與了什麼:

  • 創新市場
  • 產品價值
  • 社群熱度
  • 項目團隊

創新市場

NFT是一組可以被證明歸屬的數據(自己理解的解釋)。可以被證明歸屬是這種技術所帶來的創新價值,這直接開啟了一整個全新的市場。但現在 NFT 已經不新鮮了,連我媽都聽過,創新市場所帶來的價值紅利,也就隨著市場愈來愈普及,變得愈來愈少。因此大家就會問:下一個是什麼?就 NFT 來說,個人目前看到描述比較清楚的是這個:Dynamic NFT,建議看看原文。差別在哪?在從一張靜態的角色畫像,變成一個真正可以成長改變的角色。目前大部分的 NFT,都是一組靜態的數據,不能被改變,但這個可以。可以改變數據代表的是互動的可能性,例如連結裡面提到的例子,該 dNFT 所記錄的數據會根據真實世界中,球員持續表現的統計數據,產生不同的賦能與變化。而一但 NFT 從靜態走向動態之後,將會增加時間的維度與互動的性質,能夠乘載更多不同的產品概念與玩法,而有了新的衍伸市場的可能性。類似這種從本質上改變的,早期價值紅利都會很驚人,而且會一個項目接著一個出現。

產品價值

靜態圖像本身是具有概念與價值的,包含常說看不懂的藝術價值,主要包含:

  1. 創新概念:技法或想法在歷史上的突破性與獨特性。
  2. 技術門檻:前期技術養成與製作成本所帶來的稀缺性。
  3. 品牌效益:市場共識與品牌影響力。

從上可見,藝術品的價值由來跟一般產品並沒什麼不同,差別只是性質不同,大部分人看不懂的是媒材本身的語彙與歷史脈絡。以圖像而言,得先了解基本視覺語言的表達方式,進而了解到歷史上所有曾經被認為是新穎並且流行的表現手法與背後的概念,才有辦法證明創新之處。第一級的概念要通用並且新穎,難度大概跟了解愛跟恨之後,再提出一個新的同樣抽象通用的詞彙一樣高。但是二級、三級之後就沒這麼困難了,例如網路用語很多概念是來自於諧音,基於諧音的概念創作一些用語比較簡單,但要提出一個跟諧音同樣級別的新概念就比較難了。視覺圖像的創新基本上是一樣道理,主要的價值差異是在於創新概念的層級不同,換個方式講就是抽象程度不同。(寫了我好久的一段話

舉例比較一下:

  1. 創新概念:第一個 NFT 跟第一個精美日式畫風的 NFT 頭像的差別。
  2. 技術門檻:業界頂級美術跟業餘大學生的開價落差。
  3. 品牌效益:畢卡索跟美術系老師的市場買單意願與價格量級不同。

技術門檻,講白了只是成本問題。基本假設很簡單,算月薪就好,因為薪資就是一個基本通用的市場技術能力指標,連圖長怎樣都不用看。假設你想要發 NFT,你自己做營銷,另外招募一個技術、一個美術。搞一個月,預計發 7777 張,每個人月薪都算七萬台幣,成本一共 21 萬。一張多少錢? 210000 / 7777 = 27 塊台幣。想要更好看的?找一個月薪 14 萬的美術,一張成本多 9 塊錢。一個月搞不起來就三個月,一張 100 塊上下。意思是一般的 NFT 都沒什麼技術門檻,並且成本很低。藝術的價值?主要在創新,而不是在技術。如果你找了一個月薪 100 萬的美術,我想不拿來廣告都難,因為他的價格不只是技術,還有機會創新,但更多的是品牌效益。

品牌效益,基本上就是市場對這個品牌的基本價格共識有多大。畢卡索畫一個圓圈,大家認為值幾千萬,我畫一個還得倒賠。兩者的價值差異並不在圓圈上,而是在我跟畢卡索的歷史定位差異上,而畢卡索的歷史定位從哪來的?從當初的創新來的。

總上所述,所謂的價值絕大部分都是在於創新,藝術品也是如此。但要注意,一個創新的藝術作品或是其他產品,在沒有品牌效益或者專家背書的情況下,有可能市場是不買單的,因為不是每個人都具備專業領域的鑑賞能力,即使是專家也有意見分歧的時候,死了才成名,甚至直接被埋沒在歷史當中也不在少數。反過來說,只要市場有巨大共識,垃圾也會變黃金。有沒有真正的價值不一定重要,偷拐搶騙怎麼搞,最後大家認為有就好。也就是說,真正的價值是“被認為有價值”。

講這麼多,結果有啥推薦的?純粹作品本身就有高度價值的很稀少,有名的如 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以及大家都知道的無聊猿,已經有價值了。我是沒這麼高眼光,可以挖掘這種,但愈早期愈有機會遇到。直接帶著品牌 / IP 現成的市場效益過來的倒是很多,例如村上隆、各大知名 IP 等等。大部分成不成都不在圖好不好看或者有沒有藝術價值(有藝術價值的一般人也搞不起),但圖好不好還是一個不錯的指標,因為如果項目很好,有創新也有品牌,通常圖也不太可能難看。基本跟你買了一棟豪宅,大廳不太可能掛一幅很醜的圖一樣道理。但這樣沒品牌、沒創新的要怎麼玩?可以,從圖像外的價值捕獲搞起,賦能。

4. 賦能:賦予額外價值

本身找不到太多價值,就賦予它額外價值成為新的產品就可以了。針對這方面的創新跟想法就很多元了,總之就是項目方保證給你鍊下的價值,例如消費打折、各種 VIP 待遇的 PASS 卡、錨定實體資產各種想得到的玩法都可以。只要覺得賦能的價值對上發行價格是划算的,就可以了。基本上現行的多都是走賦能,因為價值混亂的階段已經過了,項目也多了,大家開始知道什麼賣得掉、什麼賣不掉,但又不願意降低價格到相對成本合理的價位(降了也不一定賣得掉),不如塞東西進去。例如我人生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買的 NFT:Pocket Rockets。零熱度,沒人知道,目前 OpenSea 交易總次數 10 次,唯一買的理由只有賦能:每個月發 $POKT。因為他們本來就是出來推廣 Pocket Network 的,所有的價值論述都是基於這個項目的價值,我也是因為有買 $POKT,才去拿白名單 Mint。另外台灣項目的 Cocaine Cat 賦能也很好,跟當他們主業的小股東差不多概念,有額外預算會很想參加,因為他們主業獲利狀況感覺很不錯。這邊沒有太多全盤性的了解,只找了些自己適合的。

社群熱度

基本上如果上述都很好的項目,應該都很熱門拉,尤其是品牌效益高的那種。因為最終價格要上漲,幾乎都需要熱度,所以大部分都只看這個就好了,看不懂跟著看得懂的人就好了。現在場上的玩法也都是這樣,跟著大V / 社群找項目,拿白炒一波,看好時機,低買高賣,避免高點接盤,有信心就多沖一點,沒中就再接再厲。大概只知道這樣,沒實際參加過,所以沒啥好講,只講講最近參與的見聞跟感受。

第一次參與的熱門項目:BikeRush,基本上是 X to Earn 的類型, 二輪募資結束,產品還沒上線,接在 STEPN 爆紅之後發佈消息,容易理解跟看好,一堆人進來埋伏。Discord 人數目前 72.7K,Twitter 280K 的追蹤,這還只是在搶白名單的階段。而白單有夠難搶,有幾種方式可以拿:

  1. Twitter 做任務抽獎:通常都是跟隨 + 喜歡 + 回推 + @好友,然後抽獎。為了擴散,通常會跟很多 大V / NFT 社群合作,給他們一些 WL(白名單)名額抽,我至今已經做了 20+ 個不同人發的抽獎,還沒抽到。
  2. Discrod 社群參與:通常是增加機會用的,因為社群都很希望有積極主動的人參與,熱絡社群,也都會優先獎勵這些人。但怎麼判斷積極參與?基本會根據不同的互動性質頻率與質量,給予對應的角色標記。而這只是社群角色,還不代表你能夠拿到白名單。常見如下:
    1. 聊天:發言回覆次數愈多,等級愈高,但也最容易作弊。
    2. 協助回覆問題 / 抓機器人:Mod(管理員)主觀認定給予角色。
    3. 邀請人數
    4. 做迷因圖取得對應角色
    5. 畫畫取得對應角色
    6. 參加小遊戲贏得角色 / 獎勵
    7. 捐款 伺服器加成
  3. 對項目做出巨大貢獻:如果你真的很積極做出貢獻,或是有直接性的價值,項目方也有可能給予白名單作為獎勵 / 交換的。

這邊拿白名單的玩法是,只有有角色的人才可以參加抽獎,因此拿角色就變得重要不少。而一般人少的項目,條件限制都會很寬鬆,以鼓勵參加,但這個人太多了,不只得先有角色,連取得角色的門檻都比別人高出不少。首先各個頻道全天候啟用慢速模式:1 分鐘 / 30 分鐘 / 1 小時 只能發一次訊息,避免過多留言刷頻,也因此瞎聊水等級的難度提高不少。第二,邀請人數直接從 20+ 起跳,一般可能邀請 3~5 個就可以了,但在這裡根本沒鑑別度。第三,做迷因圖跟畫畫,畫畫門檻稍微高點,一般隨便畫願意參與就可以了,這裏每天都有好幾十張圖等著 MOD 審批,努力獲得 MOD 青睞給角色,要盡量證明真的是自己畫的,不是網路搜一張來弄的,讓 MOD 能分辨。看著會畫畫跟不會畫畫的人,每個都努力不懈的各種文案與創意,一次不成再來一次,認真參與,整個都好玩了起來。之前壓根也沒想過自己會這麼認真,自從那天晚上發了抽獎規則,為了能參與隔天的抽獎,鼓起勇氣的去聊天水等級,慢慢地從一開始的抗拒與不屑心態,轉變成感受到大家一起參與的氣氛跟樂趣。因為一分鐘只能發一句,所以那天晚上泡在那水了三四個小時,聊到手麻腦袋空,才拿到角色。記得盡量要回覆別人,跟大家一起聊,避免被當作機器人檢舉,就會發現大家都是來水等級的,也就不那麼尬了。因為機器人真的太多了,有時候管理會出來掃機器人,一直發訊息請大家都禁言,如果還有誰冒出來講話的,就會被大家標上機器人的標籤,警告後還是沒有取消留言,就視同機器人處理。看著機器人一個一個地冒出,跟打地鼠一樣的標給他死,大家都特別開心。一個晚上這樣一起努力,感覺融入了點,隔天就決定畫圖了。因為手繪電繪太多了,想著怎麼有點差異化,最後做了個像素圖腳踏車動畫,找了個線上工具用:Piskel ,滿不錯的,一個下午畫了封面那張參加,順利多拿了個角色,增加抽獎機會。為了拿個白也是夠辛苦的,而且還不一定會抽到。不過每次去畫圖區都覺得好好玩,笑死我了大家畫的圖,比迷因還迷因。

項目團隊

某種程度上,這算是最重要的指標,短線跑得快沒差,但長線項目方一旦跑路,就血本無歸了。不太喜歡太複雜的東西,但偏偏人就是很複雜,因此我盡量只著重看幾件事:

  1. 團隊成員:首先,成員背景跟主題愈契合愈好,當然專業能力愈強愈好。人不用多,都是菁英最好,人多管理成本就會開始攀升,項目規模也要更大。一般跑 Scrum,一個執行團隊的建議人數是 3 ~ 9 人,人數到達 10+ 就會開始考慮拆團隊了。
  2. 如何處理問題跟衝突:有經驗跟好的團隊發生問題的比例自然會少,因為他們早學習過如何避免這些問題,但這也不代表不會有問題,不犯錯跟程式沒有 BUG 基本上都是不可能的。有人來靠杯的話會怎麼做,面對問題的態度是什麼?有沒有儘早處理,做好溝通,盡快提出第一時間的應對方式。處理方法公布之後,社群炎上該怎麼辦,好不容易解決了,下一次會不會再發生?有沒有可能避免?基本的處理原則是什麼等等。處理風格跟方法是一回事,盡量挑自己喜歡的會比較認同,最厲害的是將危機變成轉機,而不會處理跟不處理就很糟糕了,居心不良跟跑路的到處都是。
  3. 資訊透明:因為所有這些,最後都需要取得社群的認同,不然就人去樓空了。資訊透明度愈高就愈容易受到大家的檢驗,愈容易檢驗就代表可以愈快發現問題跟解決跟取得認同。持續做好這些事情是很繁重、效益又不直接的,反之這點做得愈好,也就代表團隊能力跟做事態度更好。
    1. 願景價值:價值跟獲利模式要講得清楚,不然怎麼認同跟買單?
    2. 資訊能見度:從背後的決策邏輯與依據、願景原則跟實際執行狀況的差異、日常進度狀況、重要事件公告等等,所有類型的資訊能見度都是愈高愈好。
    3. 傳播效率:資訊愈精準、愈清晰、愈容易取得、愈容易理解、消息傳遞就愈快。以及一些細節的處理,例如公告位置要明顯清楚,內容層次分明,重點一目瞭然,相關細節文件查詢容易、新人指引等等。

大概就這樣,純粹分享自己觀察的重點跟一些參與感受,經驗不多,有參加的項目更少,還沒有賺到錢,奉行懶惰投資法,腳踏車是我最努力的一個了,這篇也是。

下一集:縣道184


作者碎碎念

  • 累死寫了兩天,原本不是很想寫研究文的,但寫到一半發現這不就是研究文嗎?來不及了,沈沒成本太高。
  • RUST 進度延宕...
  • 有屎以來最多字
  • 剛剛發現還有唱歌拿白名單的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