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炒青椒
土豆炒青椒

我把90%的青春献给了做题,剩下10%给了热血

回顾我的青春,印象最深的当属做题。13-19岁读中学的六年里,最好的精力最好的年华统统献给了做题。

  • 三高五模,天利名卷38套,三点一测,第二教材……做过的题书名,现在都记得,而且今生今世还会一直记得……
  • 做题做到手长茧,直到工作几年后才渐渐消去。
  • 高三那一年,做题用的草稿纸差不多有一抽屉(我比较节约,草稿纸一般用两面)。


以上我的个人经历,绝对不是顶级做题专家。顶级做题专家是一周干完38套卷子,然后模考就冲上班级第一了。我干不过我那一周做38套卷子的同学,我想主要是我没有志向从事数理化研究。

由于个人原因,文科一直不咋样,还是数理化那种算对就得分的考试模式比较适合我。于是文理分科我选理科,不是对于科学研究多少浓厚兴趣,而是因为学文科考大学悬啊。

虽然90%的青春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做题,但是内心却十分抵触数理化:对小球碰了能量守不守衡没兴趣;每次进化学实验室心惊胆战,生怕碰了什么液体中毒生亡;生物实验室看到菠菜和鱼反胃……我这样一个对数理化无感的理科生,那时的希望就是:考上大学后立即把数理化公式从大脑皮层清除,今生今世不再和他们有任何瓜葛。

有人说:幸福就是和自己喜欢的一切在一起。而我13-19岁的青春年华,献给了自己无感的学科,而且还是玩命献给他们的……所以现在回顾那做题的青春岁月,全是压抑、崩溃和痛苦的回忆。

痛苦归痛苦,但是13-19岁算过的那些题,没白算。如果不是当年算过的题们数量达标,不会有后来生活,或者后来的生活会大概率更艰辛更曲折。作为一个算题既得利益者,我的青春最大的遗憾就是:把90%时间都贡献给了算题;而我的青春最大的不遗憾就是:当绝大多数同龄人把100%的时间献给做题时,我拿出10%的配额给了热血。


高中时学校有个科技社团,社团活动大约就是学生自己办科技读物,在校园里搞科技智力竞猜活动,写科幻小说,架构网站什么。因为社团活动比帮老师打考勤,记迟到同学名字什么的新奇多了,我立马报名入社。

高二时,因为参加社团活动积极,我就当了这间社团老大,俗称社长。那时学校只有5个社团,我管了其中之一。因为这个事情,我还代表社团在全校大会上发过言……对于从小当班干部的同学来说这不算啥,对于我一个从小学一年级起连一次小组长都没当过的普通同学来说,这是相当巨大的成就了。

青春的一个特色,就是热血。16岁还是愣头青的我,凭着一腔热血,硬是从一个连小组长经验都没有的同学,成了知名学生干部。为了忽悠同学们积极参加科技活动,一向默默无闻的我不得不在学校抛头露面,成了全校风云人物。

那个社团是青春里的一个意外。我本应该和其他同龄人一样把时间都献给做题,结果按捺不住那种青春专属的热血,干了一件出格的事。大约是潜意识里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后来我做了很多书,很多网站……高中时代的社团冥冥之中引导我选择了后来的职业,所以我一直记得:16岁做过的第一本书第一个网站,是梦开始的地方,永远都不要忘记年轻时不求回报全心投入的热血。


很多年以后,我那个一周做38套卷子的同学读了博士,开开心心搞他的科研。他那时一周做38套卷子,和我到处忽悠同学参加科技活动,差不多——都是因为热血。

人年轻时,总有那么一段时光,一腔热血,为爱的奋不顾身。

我的青春虽然90%献给了不喜欢的数理化题目,但是还有10%保留了青春的热血本质,而那10%成了我对青春最珍贵的回忆。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