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耕
閱讀筆耕

https://linktr.ee/penfarming 金融職人|文案編輯|雜食性閱讀者|Heptabase 愛用者 🌐 區塊鏈科普網站【鏈習生】專欄作家 🗞️ 電子報【創作者經濟IMO】主編 👤 臉書專頁【閱讀筆耕】

《讓人一搜尋就找到你》讀後感:四個關於「寫作」的收穫

這不只是一本談 SEO 的書籍,也談寫作⋯⋯你悉心幫人,那麼 SEO 就會來幫你,讓人一搜尋就找到你!

作者:Jemmy Ko
出版社:商周出版

👉 收藏本文的 Writing NFT 版本 👈

《讓人一搜尋就找到你:破解搜尋引擎的流量密碼,首席SEO優化師讓你的曝光飆升30%!》

這不只是一本談 SEO 的書籍,也談寫作!

SEO(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直譯「搜尋引擎優化」,如果沒有特別註明,通常指的是針對「Google」所做的一連串努力,希望使用者鍵入某個關鍵字做查詢時,自己內容的排名越前面越好。

這本書在說什麼?

書名直接破題,如果讓我對如何《讓人一搜尋就找到你》的要領下註解,我想會是「內容為王」以及「連結建置」這兩件事情。

由於不是每個人的工作都會和 SEO 沾上邊,不過我相信多數人在職場上,是很常使用文字和其他人溝通(即時通訊、電子郵件、簡報⋯⋯)的,因此我想挑出泛用性比較高的「內容為王」部分和大家分享,說白了就是「寫出如何讓人讀得下去的好文」,四個收穫如下。


1・資訊的「物理性質」

從前,人們攝取資訊的主要管道是竹簡/紙書。不過到了現在,有很高的佔比是發生在數位裝置,特別是手機,所以我們必須考慮手機環境下有哪些「物理性質」,並做出對應處理。

≣ 摺頁之上​

第一,許多社交媒體都有「摺頁」的設計,你必須打開「顯示更多」才能看到完整的貼文,所以你要趕快把牛肉端出來,不要再醞釀鋪陳了(前言、冒題法⋯⋯),因為「摺頁之上」(above the fold, ABF)的篇幅有限,往往只有一兩行的空間,務必把握「第一眼」文字成功的機會。

「摺頁之上」(above the fold, ABF)的篇幅很有限,往往只有一兩行的空間

文字的閱讀發生在數位裝置,你要認知到,無法被「開始閱讀」的內容,命運只能和垃圾(spam)相同:被徹底忽略。

—— Jemmy Ko

≣ 懶惰腦

第二,在數位裝置上閱讀,往往伴隨著令人分心的情境,你應該不曾聽過有人這麽說:「我要很專心地讀這篇網路文章,接下來的十分鐘,請不要打擾我滑手機。」也就是說,這個時候我們的預設搭載是「懶惰腦」(系統一),所以你的文章應該要順勢而為,而不是逼人啟動他的「專注腦」(系統二)。

行為經濟學的經典著作《快思慢想》中,將人大腦的運作方式區分成兩種,分別稱之為「系統一」和「系統二」,分別代表反射性的直覺思考,以及按部就班分析的理性思考。

Jemmy 也為大家梳理了一些簡單卻很好用的小訣竅,包括了視覺定位(小標題)、文字切碎(善用逗號/短句)、頻繁分段、列點⋯⋯總之,用「長條形排版」照顧許多讀者在手機上的閱讀體驗就對了。

≣ 注意力血條

第三,這是一個外插,我聯想到朱宥勳老師的「注意力血條」比喻,寫作者的任務是在它歸零前把想說的如數奉上。書寫時碰到的 DOs/DON’Ts 分別對應著加血/扣血,如何讓人在幾近滿血的狀態下通關,是行文時一大挑戰。

在談一篇文章「有沒有料」之前,至少應該要力求讓人「讀得下去」這是書寫的基本功,也是對付出寶貴時間讀者的珍惜與尊重。


2・把讀者「當白癡」

說「當白痴」比較露骨,含蓄一點的說法是把讀者當成一張「白紙」,預設他們的腦袋裡並沒有掌握某個主題的先備知識,所以你要「說白話」。

這個道理不是新鮮事!我相信大家一定早就聽過詩人白居易「老嫗能解」的典故,但最大的坑的就是知易行難,而 Jemmy 給我們兩個具體的執行方針,你馬上就可以現學現用:

  1. 要像平常「講話」一樣
    心中默念,用你平常說話的方式寫字就行了。

  2. 要「痛恨」專有名詞
    最母湯的就是在解釋專有名詞的時候,用另一個新的專有名詞去說。

關於第一點,這讓我想起了暢銷書《一週工作 4 小時》作者 Tim Ferriss,他前前後後為這本書改了三次書寫風格,前兩次分別試圖營造「睿智」與「風趣」的形象都不管用,直到最後採取一種鬆弛地、像「小酌幾杯後,向朋友解釋一些事情」般地寫作,這次就中了,書籍大賣。

為了逼真,Tim Ferriss 甚至在電子郵件的小視窗寫作,因為他想重現寫給朋友看、解釋給他們聽的感覺。


3・小心「知識的詛咒」

這個現象的意思是:書寫(談話)時,錯誤地假設別人和你一樣,擁有相同的背景和專業知識。

所以和上一大段的「老嫗能解」環環相扣,你在書寫的時候,腦海裡應該勾勒著「發表的地方是什麼場景?發表給誰看?」時時刻刻在心中,有個對抗「知識的詛咒」的警戒浮標:

  • 要不要使用專有名詞或術語,有沒有白話的替代詞?

  • 如果要用,是直接給他一個中文翻譯就好了嗎?

  • 如果要用,要不要註釋?要解釋到多少程度?

  • 如果要解釋,是要用比較正式嚴謹的「定義」去說明呢?

  • 如果要解釋,還是用比較生活化的「譬喻、類比」去描述呢?

  • 要不要給它一個超連結導引到更詳盡的地方?

另外,「知識的詛咒」還會讓書寫者卻步,這是大家比較容易忽略的。

你會擔心你寫出來的東西是野人獻曝,全天下的人早就知道了還輪得到你來寫?如果有更厲害的行家來戳我該怎麼辦?這種常識等級「幼幼班」的主題我寫了會不會被別人笑?

那些都是「知識的詛咒」帶給你的腦補。其實市場上有更多「弱弱一問」的新手,嗷嗷待哺等正著你來服務——寫出來就對了,寫下你的真實感受、親身經驗,它會是獨一無二可以和別人分享的素材,寫出來就對了!


4・作文能力「不重要」

最後一個洞見,可能有點反直覺,Jemmy 告訴我們那些流量最高、最有價值的內容,支撐起來的最重要的特質不是作文(文采)能力,而是懂得「做報告」的能力

不妨想像一下,以前大學時期我們是怎麼做報告的,一部分同學是臨時抱佛腳,網路上隨意查找幾篇文章「拼寫」成一篇新的報告⋯⋯現在更方便,叫 ChatGPT 幫我們生成就搞定了。但我們心知肚明,這種東拼西湊的四不像,不是好的成果。

寫文章也是一樣,你應該花更多時間去搜集、彙整、分析你的素材來源——最上游的原始文獻、跑一趟圖書館挖寶、做問卷調查、你親身的測試/經歷——而不是拾人牙慧,這些是 AI 取代不來的價值。

挖掘獨創資料,拿 70% 時間研究,30% 時間動筆寫。

—— Jemmy Ko

心有戚戚焉,我回想起先前為了寫一篇目標關鍵字「Discord 是什麼」的 SEO 文章,為了打破自己的盲點(知識的詛咒),我在各大社群平台搜集反饋,請他們回想起自己還是 Discord 新手時,遇到哪些疑難雜症,最後整理成 Discord 使用 9 大常見痛點,作為文章中的一部分。

這段田野調查過程花了不少時間,但是挖掘到寶貴的第一手資料。這份「報告」是有用的,寫起來是滿足的(有成就感),最終得到的 SEO 回報 也是理想的。

你悉心幫助人,那麼 SEO 就會來幫你,讓人一搜尋就找到你。

🌱 免費訂閱【創作者經濟 IMO】電子報。
電子報是以 Heptabase 編輯,免費試用 7 天,和我們一起寫下 IMO。

🌱 加入中書神經系統圍爐,專題 #寫作的反思 與 #爐內真心話 連載中。

🌱 我在其它平台出沒【MetaXLiker SocialMattersMediumvocus 】
合作聯繫:penfarming.writer@gmail.com

🌱 我的教學文與邀請連結

註冊幣安幣安開戶+實名認證教學
註冊 Presearch 
一舉三得的 search to earn 使用心得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中書神經系統

閱讀筆耕

1. 關注各種有關書的消息。 2. 長文:專題 #寫作的反思 與 #爐內真心話 連載中。 3. 短文:每日「鏈習生幣圈日報」新聞的盤後觀點 murmur 眾聊。

9423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