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K
BK

生命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學徒。 該學的不少,想學的更多。 Liker.Social: https://liker.social/@nsbh

晚安日誌:認同與挑戰

我常常被朋友認為是一個「沒有情緒的人」,但事實上,我很清楚,並不是,我只是找不到適當的方法感受及表達自己的情緒罷了。

晚安。

「唯有被挑戰的時候,你才會發現自己的認同有多麼強烈。」這句話是兩年前的我在某個夏日的夜晚,吹著海風、看著商船進出港時所寫的文字。我記不得當時遭遇了什麼事情,才讓我想到這段話。

這句話後來會偶發性地在我腦裡浮現,尤其是遇到不如意事的時候,特別容易想到。當日常沒有面對挑戰時,可能往往照習慣行事,不會在心裡或對外特別表現自己在特定領域的經驗與認識;同樣地,也只有在實際面對不順心的事情時,才會想起這句話,以這句話解釋當下自己的感受。(寫到這裡時想到,這段話也很適用於政治、文化等國家族群認同)

至少在目前的我眼中,我稱不上是一個擁有「專業」的人,但我同意自己對於曾涉足的不同領域事物與知識,都有一定程度的認識。但我不會因此而四處張揚,或覺得自己特別厲害。

然而,當我被小看時,尤其是眼見別人在我接觸過的領域耀武揚威時,雖然我不具有蓋世武功,但我很清楚自己與對方在相同議題上的認識存在差異,便會容易被這樣地花拳繡腿給惹惱,也才發現自己對於該領域是有一定程度的自信的;「雖稱不上專業,但要打趴你,足矣」,我心裡偶爾會這麼想。

如果你是真材實料且真心賜教,我沒有拒絕的理由,能多學一些,何樂而不為?但部分人總是讓人摸不著頭腦,嘴裡吐不出個象牙,卻特別會種蓮花,他們喜歡把自己放在高位,然後數落他人的不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我其實很少、很少以這樣又是象牙、又是蓮花的文字描述一個人、說對方「不可忍」。因為那樣容易把責任歸咎到個人身上,會不會其實在他人格養成的過程中,是被教育成要這麼與他人競爭的?或許,在待人的態度上他並不握有比我們想像中來的多的理性決策空間;或許,他無意傷害他人。但若我一刀望他身上捅去,會不會反而才是那個不體貼的人?

我一直極力壓抑自己上述的感受。一來,我認同會有這樣的想法,代表自己的修為還需要再練練,即使能做到面不改色,心裡也應該要有個方法排解這樣的情緒;二來,我其實也很擔心自己就是我口中那種人,只是因為舞台被更具風采的他人給占據了,而生悶氣。

我沒有答案,但可以確定的是,我感受到自己被傷害了,無論對方有意或無心。

小時候的我,因為課業表現不差,加上家庭背景,在鄉村地方的小學校幾乎是特權人士,有如神功護體,沒什麼機會被傷害。高中時讀區域第一志願的男校,同學們每個人起跑點都差不多,也大多沒有什麼心機,我沒理由成為箭靶。直到最近才發現,在這個社會上,真的會有各種莫須有的惡意向自己襲來,並不如過往經驗般地那麼友善。

晚安日誌已經連載兩週了,今天開始碰觸到一些關於自我情緒的內容,對我而言是很大的突破:一方面是,如同前述,我其實會很擔心於自己過度將額外的責任歸咎到他人身上,而再三否定自己的直覺感受;另一方面是,不瞞各位說,我常常被朋友認為是一個「沒有情緒的人」,但事實上,我很清楚,並不是,我只是找不到適當的方法感受及表達自己的情緒罷了。

因此,能夠公開地、直截地把我心裡地不快給寫出來,讓我覺得很欣慰。也希望這能讓大家覺得我的文字更有「溫度」一些、更像「真人」一些。

寫到這裡赫然想起自己還沒說明為什麼今晚會想到文首那段話,但我想今夜的自剖 quota 已然爆表,有機會再說吧。


你現在正在閱讀的是我的「晚安日誌」,謝謝你讀到這裡。

「晚安日誌」起初是我在 Liker.Social 微網誌的基礎上,每晚回顧當日的心得分享。後來因為內容總是越寫越長,加上我想養成每天至少寫一篇文章的習慣,所以將「晚安日誌」移到 Matters 上來發布。

但「晚安日誌」並不是專屬於我個人的專欄系列文章。在此,誠摯邀請你一起加入「晚安日誌」的行列,把書寫變成睡前的儀式,把自己腦子裡的東西給掏空,然後結束獨特的一天。無論在 Matters 或 Liker.Social 上,只要在發文前加上「晚安日誌」的標籤即可,期待看到你的分享!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