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K
BK

生命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學徒。 該學的不少,想學的更多。 Liker.Social: https://liker.social/@nsbh

晚安日誌:對得起自己

有關於晚安日誌的定位,如何在個人及公眾間取捨拿捏,我目前還是沒辦法理清楚,我猜短期內也沒辦法,或許我會帶著這樣的掙扎,持續寫直到我無法忍受吧。

其實應該已經不能算是晚安日誌了,我已經能聽到早起的鳥鳴,夜色也即將轉亮了。


即將到來的這一天,是我進行居家自主隔離的第14天,也就是說,在過去的兩週裡,我把自己關在房間裡,幾乎所有日常起居都在裡頭完成,而若比照居家隔離的原則,在今天結束後,我便可稱為隔離期滿,恢復「自由」身。

在三級警戒下,非必要本就應避免出門,而學校也老早就宣布到學期末前全面遠距教學,這並不會對我當前的生活模式帶來什麼實質上的影響,不過把活動範圍從房內擴大到屋內罷了。最大的不同大概會是因為知道自己將染病給家人的風險已叫兩週前大幅降低,所以可以更自在地跟他們互動。

即使如此,我其實還是挺期待這一天的到來。剛結束的這一天裡,我幾乎整天都在想,若是解除隔離狀態,接著要做些什麼事。這樣的心情也連帶讓我完成不少工作,算是意外的紅利。在先前的晚安日誌中,我曾幾次提到隔離生活讓我喪失時間感、甚至進一步吞噬了感知生活的能力;有趣的便是,即使現在還在隔離中,光是想到即將解除此一狀態,就能讓我慢慢回復原先的自理能力(雖然今夜還是搞到現在還沒睡)。

說來慚愧,做為一個 Matters 老用戶的我,還是在隔離開始第一天才久違的打開了 Matters 的頁面爬文,原先想著熟悉一下新介面、新功能,卻被當時幾篇介紹 Liker Social 的文章給吸引過去註冊,接下來的每天便花了不少時間在上頭,讓 Liker Social 成了我在隔離期間的精神支柱之一。

在 Liker Social 上,我除了嘗試發起晚安日誌作為社群活動外,還有每日一問的企劃(在此要感謝 @甄筱 ,原先只是湊巧跟我做著類似的事情,後來在我提出邀請後便一口答應常態性地在他發起的社群調查貼文裡加上 #每日一問 的標籤,甚至還主動整理週報,真是始料未及),這兩個企劃在幾天正巧都有些改變:

一是晚安日誌改發在 Matters 上,再以摘要及轉發連結的形式分享回 Liker Social,目前的成果便是昨天及今天的內容;二是每日一問,為了增加在河道上的曝光度、以便擴大參與率,我個人發布的每日一問根據調查用戶上線時間點的結果改為每日下午四點固定發布。

但這些改變甚至在尚未上路前,都或多或少被我自己給搞砸了。我難辭其咎,同時又覺得其實其他人未必真的很在意這些事情,煞有其事地批評自己似乎又顯得自我中心,不是每個人都會時刻關注每一個網路上陌生人打算做的事情;同時又覺得忽視其他人的想法不過是為自己找開脫,還是很自我中心。

我開始陷入一種矛盾的泥淖之中鑽牛角尖,「對得起自己」這樣看似自我中心到極致的想法卻成為意外簡單而暴力的救贖。不過,即使以此框架來看,我確實還是對自己食言了。

晚安日誌當然可以是自我檢討報告,但由於是公開的文字,特意寫出來的意義會是我更在意的事。在預設有更多讀者會看到這篇日誌的情況下,我直覺地認為不會有人喜歡看一個素昧平生的人在網路文章中批鬥自己;更不用說,另一個情境是「我預期讓其他人看到我對自己的批評」這件事情的荒謬性,那讓情況變得像是一場表演,我不想要這樣想、也不願意讓自己有機會被這樣想。

有關於晚安日誌的定位,如何在個人及公眾間取捨拿捏,我目前還是沒辦法理清楚,我猜短期內也沒辦法,或許我會帶著這樣的掙扎,持續寫直到我無法忍受吧。唯一可以確定的是,維持一部分流水帳的碎嘴精神、自由書寫的意識流風格,是我目前覺得不需要調整的地方,如果我想要認真寫篇評論,自然不需要以晚安日誌形式書寫;既然是晚安「日誌」,那就放鬆一些吧。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