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n Is Writing
Mun Is Writing

Mun Is Writing • 生活事 #品食嚐鮮 #行走發現 #旅行探索 #觀影觀劇 #閱書讀文

那一年的選擇-人生轉捩點

(编辑过)
在留學台灣期間,我才深刻地體會及意識到這件事,台灣與家裡這"2973公里"的直線距離,卻反而讓我們彼此的"心"更為靠近

回想起生活至今好幾個重要的「轉捩點」,如以年齡作「分界」;則18歲前多由家裡決定,18歲後則由自身開始主導。

  • 國小畢業前夕,原以為能與國小好友們一起升讀同一所附近的公立中學,屆時又可以延續彼此的情誼,殊不知家裡選擇讓我去唸另一所獨立型中學(也可理解為"私立學校");即使說"不",也無法改變。

    不可否認當時心中是抗拒的,畢竟在小學生時代,友情顯然略勝於其他事物一籌,要與好友們暫別,心裡總是不好受;然如今想起家裡當初所作的這項決定,心中反倒覺得慶幸。
  • 18歲後最關鍵的「轉捩點」,則是始於決定至台灣升讀大學時。

憑著兼職打工賺取的零用錢,瞞著家裡自行辦理簽證、做好行前體檢,購買了一張飛往台灣的單程機票;準備就這樣手握一紙入學通知書,沒有太具體的計劃,一心地往外"飛"去

雖然在著手準備出發所需文件的這段期間,已前前後後、明示暗示過家裡好幾次想去台灣的"心",但都不了了之。直至出發前兩週,才明確地向家裡表示對台灣的"去意"。


"你以為去海外唸書很容易?人生地不熟,出狀況要找誰?"
"在那裡已有成立海外學生會,也有學長姐們,會彼此互相照應的。"
"那學雜費呢、生活費呢,你要怎麼辦?"
"就校內(外)工讀啊,學長姐經驗分享,資格符合可申請工作許可證(有工讀時數限制)"

雖然口頭上這麼回答著,但內心也是緊張萬分;如家裡堅決不支持,這局面會如何解?

而最後,具體細節已記不太起來,就當是家裡"拗"不過我的任性,終究還是讓我出發了。

依然記得那年的出發日期是9/5;木已成舟,堅決至台灣唸書造成的"家庭小革命",也隨著航班即將起飛告一段落。


"搭乘長榮航空公司...往台北旅客...請由(       )號門登機"。

登機廣播響起,與身邊同是前往台灣就讀大學的幾位高中好友們緩緩起身,在家人們陪同下,往出境區走去。出境區非登機者不得進入,妳也只能陪同我走到入口處,我則繼續往前;走著走著,忽然回頭望向妳,瞧著妳邊笑著泛淚、邊揮手的畫面,雖然多年後在腦海中已依稀模糊,但那"揪心感"仍然清晰,"這麼堅決來台灣的我,這選擇是對的嗎?"

其實比起反對或不同意,深知家裡更多的是"不捨"與"擔心",畢竟18年來從來沒有離家這麼地遠、且又這樣地長時間分開過;家人不在身邊、我不在家人身邊,突如其然的許多情緒與適應,都需要時間。


年輕時常覺得家人囉嗦、對家人比較煩躁、沒耐心、不想被問太多...諸如此類;總是常把家人視為「理所當然」的存在,覺得家人就在那裡,即使比較任性,也不會離開。

反觀與好友們的相處,年輕時的我們總是花許多時間與好友們相伴,好友們也確實是我們主要情感的支撐來源之一;而或許基於「害怕失去」,在相處上,我們自然地會較為謹慎、客氣,以朋友們所需為首要考量,相對地也比較有耐心。

在留學台灣期間,這才深刻地體會及意識到這件事,台灣與家裡這"2973公里"的直線距離,卻反而讓我們彼此的"心"更為靠近,也是我留學台灣的收穫之一。

"沒有比較過,你不會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


且行且珍惜地走到現今這生活階段,當初選擇「來台留學」這一選項所給予的經歷與體驗,實在太多太多,那時的起點,經由後續所遇見的各樣人事物層層堆疊,彷彿任何一項環節只要略有不同,現在都可能不會坐在這熒幕前敲打著鍵盤、梳理著這篇文章。

與其說我選擇至台灣留學,也可以說是"台灣"選擇了我。高中畢業後繼續在國內升學,其實也在當初的考慮範圍內,但礙於不上不下的成績不足以被想要唸的系所錄取,也不想將就;這是剛好收到來自台灣的錄取通知書,覺得這是個機會。

站在名為「轉捩點」的路口,不管是自主或非自主的選擇,"順勢而為"也是另一種方式

有時興起時會想,如果當初可以在國內升學的話,又會是怎麼樣的一番情景?雖然也只能想像,但相信平行時空中那位選擇在國內升學的"我",應該也會把自己照顧好的


"我覺得生活在世,一定會遇上許多事,尤其是我現在在台灣留學的期間,更是我人生一大轉折點,無論當時的我多心煩,多納悶也好,開心也好,都想寫下來。期待一切都有個好開始,真的希望。"

-記於09年,初抵台灣後。

Photo by Pexels_Jerry Wang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