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icaLee
MonicaLee

文字工。

加入Matters兩個月的心得

讀了@存乎一心 這篇來Matters玩一個月的感想,我也來分享加入Matters兩個月的感想吧。

1. 來Matters練手感

以前曾犯一個錯誤,沒有接案就沒有寫作這個動作,把時間配置在協槓工作、閱讀和取新素材。但寫作作為一種技藝,要像匠人一樣每天練基本功。關於書寫的琢磨,每個人方法不同,就我個人而言是先練精準,再練快速。Matters主要是針對快速的練習,我暫不奢求快速交稿,先求手感流暢。透過常練習,想法轉換成文字的過程會較快速。其次,許多寫作書都建議別等靈感來了才動筆,立刻寫、一直寫就對了,靈感會在書寫過程中湧現,在Matters兩個月應證這個建議是管用的。

2. 關於Matters 運作和 LikeCoin 的討論

很多人發現讚賞高的文章大多是探討Matters 運作和LikeCoin,我認為是好事,這兩者都屬於社區公共議題,大家關心、熱絡討論公共議題是好事。或許會質疑是否忽略了創作的本質,我認為若每個人只關注自己的創作、只和同伴談論創作,社群是不可能運轉起來的。好比在農村,每個農民若只專注耕自己的田、只交流農耕技術,忽略產銷、行政、各類法規等運作,農村是不可能持續發展的。其次,很多看似個人的事其實也牽涉到他人和整個群體。例如農民在慣行農法的田區撒了農藥,農藥隨著田水流進到附近有機農法的田區。慣行和有機農法並非誰對誰錯,而是農民的選擇自由與消費者的不同選項。碰到這個問題,雙方就得去討論,如何讓慣行和有機農法之間互相尊重。碰到水量不足,農民必須協調田水怎麼分配。做為生態品質的維持和發展,我認為討論Matters 運作和LikeCoin是有必要的,和對創作的關注一樣不可偏廢。

創作者不能只關注「寫作」本身,還要連帶關注「寫作環境」與「寫作產業」,畢竟兩者會互相影響。我沒在Matters寫過任何關於LikeCoin的心得,對這方面的知識還太淺薄,但我收藏的文章最多就是關於LikeCoin的討論(順便呼籲大家,收藏作者文章時也給幾個讚賞吧),例如米高@DrThankYouC 對LikeCoin進行各種創意實驗,對虛擬貨幣和區塊鍊的解釋分析都很詳細,還包含個人心得,對我的產業思維帶來很大的啟發。

3. 書寫和閱讀間的更多可能?

之前我的文字生涯走比較傳統的模式,偏重紙本出版偶爾兼網路媒體寫作,我發現光是專注在寫作技藝的提升是不夠的,從「書寫」到「閱讀」之間會產生各種不同的關係與操作模式,不同的體裁、題目、書寫語氣,受眾、通路、閱讀環境等條件組合下來會產生不同效應,寫作者得學會判定哪樣的文章適合哪樣的平台,這一切只能自己去歷練。詹宏志在去年有個引起廣泛迴響的演講,大綱可見中央社的這篇,摘錄兩段:

他(詹宏志)提醒編輯人必須擴大防守區,把出版的範圍拉開、拉大。凡是有人提供內容、有人在讀,那就是出版;一切閱讀、閱聽形式都是出版;所有知識生產的媒介工作都是出版。
「我們可能太注重形式,而忘了本質」,詹宏志這麼感嘆。

如果有人書寫,有人閱讀,就是出版,那麼「書寫」和「閱讀」之間能有什麼樣的新可能?能有什麼樣的新型商業模式?

我目前的經驗是,紙本比較受歡迎的作品,放在這裡的迴響反而很小,在Matters,「書寫」和「閱讀」間的關係,和紙本非常不同。傳統的出版精神能繼續保持,但傳統的商業模式已不再和時宜。如何因應不同寫作平台,善於變換體裁、語氣、篇幅、題目的特性,Matters提供了紙本書、媒體專欄、另一種截然不同的實驗場域。

我無法有系統的預先規劃這場書寫與閱讀的實驗該如何進行,只能邊寫邊看邊想。無法納入紙本、專欄的題材,又有些分享價值,就會放在Matters。寫一般紙本文章、媒體平台的文章,我大多先採訪再撰稿,也習慣讓「我」的成分偏低甚至隱形。但在Matters可以把「我」的比例調高,這裡的氣氛比較鼓勵個人經驗分享,例如我之前寫了鄉下文字工作者生存指南,因為不是名人,一般讀者才不在乎我住哪有什麼感受,這題材不適合放在媒體專欄或紙本出版品,但受眾小而明確,就適合放在文字工作者大本營的Matters,對誰有幫助就挾去配,沒興趣就直接略過,沒有點閱率和銷量的壓力。

我相信這一代的寫作者得學會適應各種不同的寫作環境、面對不同的受眾與閱讀習慣,在不同的變數中都能維持一定的寫作水準才算是專業。讓自己置身在不同平台、在不同場合寫作、面對不同讀者,目的在於培養對閱讀市場的敏銳感知,碰到不同的寫作要求和閱讀需求能快速反應、巧妙轉換。寫到這,想起電影《惡女花魁》有句形容藝妓的台詞:「金魚只有在魚缸裡才能展現牠的美」。除非已具有不可動搖的地位與名氣,在如此變幻莫測的出版環境,並不適合金魚類的寫者。

4.創作者和讀者角色轉換快速

在Matters,創作者與讀者兩種角色很貼近甚至疊合。例如我本來就打算寫個Matters使用心得分享,這只是一個創作者角色出發的初步想法,還沒有行動。但身為讀者,看到@存乎一心 寫的來Matters玩一個月的感想,又回到創作者的角色接續寫了這篇,算是讀者的反饋,同時也是創作者的表達。人常說寫作孤獨的,但Matters顛覆了這種經驗,這裡常有些觸媒讓人展開各種書寫行動,不知道寫什麼時,讀別人的作品就有些頭緒了。創作者和讀者的身分切換快,甚至同時發生,具有互動感的書寫對我而言是很新鮮的體驗。

使用Matters常讓我想到PTT,兩個平台有類似的功能,但有什麼不同?PTT有它有趣的地方,找資訊方便,夾帶許多鄉民的笑點和創意,但那不是適合創作的平台,原因在於一些熱門版的鄉民講話很不客氣,不認真來亂的很多,討論氛圍混亂,帶風向問題嚴重,就算製造很多原創的笑點,但這環境實在不適合認真創作,對寫作技藝的提升沒有明顯關連,連PTT鄉民自己都說了,「跟鄉民認真就輸了」。別讓Matters PTT化,有賴所有創作者的一同維護吧。

之前在Matters 新人打卡|獨立出版與我為何成為Matty說過我是抱著問題意識來Matters的,這兩個月還沒找到明確的解答 (關於人生的疑問有那麼簡單就好了!) 不過看待問題有更豐富與深層的視角,問號太快變成句號不見得是好事,所以,繼續邊寫邊看邊想。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