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凱西
蔡凱西

Cathy Tsai | 蔡凱西 台北人 / 不專業旅人 / 流浪中的學術人 / 研究旅行史與旅行文化的不良歷史學徒/《後綴》假掰文青誌編輯群 在出門旅行、閱讀,與作古的旅記文本中持續穿越 佛系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travelhistorystory 合作邀約:misiaa2001@gmail.com

【觀展側記】函館北洋資料館:展示往日大漁的榮光?抑或掠奪?(下)

1906年,未滿三十歲,曾在日俄戰爭時期作為明治政府御用商人,也在戰時到過滿州旅行的堤清六,通過從事海產物貿易的親族,提供資金挹注之下,與想在北洋闖出一番事業,卻苦無資金的平塚常次郎,在老家新潟市,成立了「堤商會」,並購入第一艘命名為「寶壽丸」的帆船,開始了商會在北洋漁場的事業。兩人後來更以實業家之姿,從商界跨足政界。

堤商會從日本海側,往來於堪察加周邊的漁場,購買鮭、鱒、蟹等漁貨,並進一步取得空罐頭的製作技術,1910年,在堪察加西海岸設立罐頭工廠,其後更從美國引進自動化的罐頭製作機器,將漁貨加工量產為罐頭食品。

當時日本國內能夠消費得起這種罐頭食品的客群,仍占極少的比例,堤商會所製作罐頭主要並非提供內需,而是外銷至歐美。漁撈結合加工罐頭外銷,使堤商會逐步由此獲得巨大利潤,更趁著歐戰開打、俄國革命,整個西方世界因大戰物資短缺之際,利用外銷罐頭狠狠賺了一筆。

堤商會以「Day Break Brand」為品牌名稱的各類罐頭食品,在國際間的盛名不逕而走。在此過程中,公司與旗下的關係會社幾經改組、整併,1921年以「日魯漁業株式會社」為名,成為北洋漁撈業與罐頭加工業的大手會社,並將本社移轉至東京。

二戰結束,隨著樺太、千島群島的政權轉移,日魯漁業頓失在北洋,尤其是俄領海域的漁業權, 以及國外投資的產業。1950年代以降東山再起之後,轉以北海道沿岸地區為中心,從事漁撈與食品加工,也陸續在日本各地設置食品工廠。現今則以「株式会社マルハニチロ水產」為名,繼續活躍於日本國內外的冷凍食品市場,當然這中間亦經歷了不少起落。


展示櫃中陳列了堤商會時代到二戰前日魯漁業的會社制服、旗幟、政府頒發的營業執照、榮譽狀等文物,這些如今已是帝國日本,昔日在廣大的北洋漁場,喊水就會結凍的象徵。

館內還有個類似地震體驗的設施,可以讓訪客實際感受漁船在北洋作業時的臨場感,只是當天想玩的人有點多,加上我就是搭船上來北海道,所以沒有非進去不可的理由。後來在水管上找到體驗的實況影片,看起來比想像中更晃。

北洋是個得天獨厚的漁場,此處為黑潮、墨西哥灣流與北極寒流的匯集處,而直到19世紀末,由於遠離帝俄的中心,加以技術與勞動力不足,豐富的漁業資源一直少有開發。

近代日俄兩國在遠東利權的爭奪的角力中,日本從滿州取得原屬俄國的特殊權益,成立了「南滿鐵道株式會社」,以其「文裝的武備」的各項措施,遂行對關東州及其鐵道附屬地的經營;而日魯漁業則儼然作為帝國日本在北洋的代理人,在俄國斯遠東地區的領土與周邊海域,輸入國內的勞動力與近代化的技術,發展漁撈與罐頭加工業。

館內展出的各種魚罐、蟹罐品牌、船隻模型,以及漁撈技術與器物,極力呈現北洋漁業百年來的起落、轉型。不過,令我更在意的,則是館內展示的文字與器物,所沒說或不想說的事。


那艘名為「洋光丸」的蟹工船模型,不由得想起小說《蟹工船》中,在勘察加捕蟹的「博光丸」。為了規避當時的航海法,業者往往購入履歷並不光彩,且設備老舊的船隻從事遠洋漁業。例如「博光丸」的原型,其實是在日俄戰爭期間投入傷兵運輸工作,與日後發生漁工虐待事件的「博愛丸」,還有在北洋海域被查獲扣押的走私船,也成為日後捕蟹的海上血汗工廠。而對照不久前日本悍然退出IWC,重啟商業捕鯨的政策,各種捕鯨魚叉、槍砲的展示,則格外的有既視感。

近代北洋漁業的發展,也意味著人流的移動。過去的日本海側地區的「北前船」業者,由於往返北方海域從事海物貿易的淵源,累積下來的資本、漁撈技術與人力資源,成為日後率先活躍在北洋漁場的群體。北洋漁業發展之初,活躍在庫頁島周邊漁場作業與漁貨貿易的從業者,以新潟、石川等日本海側各縣出身為多。堤清六以地元新潟市創立商會,進軍北洋漁場並以此發跡,並非無因。

北洋漁場的商機,帶動大量勞動人口向北移動,熟習遠洋航行的海事船員;因家鄉農損而生計陷入困境,自願或受到誘騙,北上從事低薪、過勞作業的血汗漁工。此外,作為北洋漁業基地的函館,男性居多的從業人員在此進出,無論出海前或上陸後,多有尋求生理慰藉的消費活動,當時性產業之下受到剝削的女性,亦是北洋漁業榮光背後,間接被犧牲的對象之一。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