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明恩
許明恩

《區塊勢》創辦人|LikeCoin、Desmos 驗證者。寫作當飯吃,目前都有吃飽。也有主持 podcast 節目,錄音是最近的愛。 買酒的速度比喝酒的速度快,家裡沙發底下是酒窖。最愛 Moscato。最遠去過巴西,最驚奇是在亞馬遜河游泳、釣食人魚,兩件事分開做。 沒爬過玉山,單車環島騎到一半,成功泳渡日月潭。以穿短褲上班為傲,衣櫥沒有大格子襯衫。

中國特色的區塊鏈管理辦法,不容小覷

嗨,我是《區塊勢》的作者許明恩,這篇是我在《區塊勢》所寫的付費內容。我會不定期選擇公開幾篇文章,提供大家免費閱讀,讓更多人知道華文領域也有深度的原創區塊鏈內容分析文。如果你好奇我還寫了哪些區塊鏈主題,歡迎你到《區塊勢》的網站逛逛,希望我寫的內容能讓大家有所收穫。


中國政府最近公布區塊鏈管理辦法草案,許多媒體把它當笑話看待。但我認為它是繼去年 9 月全面禁止 ICO 以來的大事件,將影響全球的區塊鏈發展方向。今天我藉這個時機,帶你縱覽中國目前的區塊鏈發展現況,並討論這個管理辦法的影響。

中國政府對於國家的治理及網路上的內容,向來都有嚴謹的管理機制。不過,密碼貨幣(cryptocurrency)及其背後的技術區塊鏈(blockchain),顯然踩到中國政府不願讓步的紅線。我們先從幣開始看起。

被中國冷凍的密碼貨幣

在近期的全球幣市寒冬前,中國的幣圈早就被政府擊潰好幾回了。

人民幣曾經是全球交易比特幣的主力貨幣。不過從去年 9 月開始,中國政府禁止透過 ICO 募資,並禁止投資者以人民幣買賣比特幣。從下圖可以看出來,以人民幣買賣比特幣的交易比例(藍色),從那時候開始大幅下跌。

使用人民幣交易比特幣的佔比

這個禁令讓中國的幣圈急速冷凍。禁令宣布之後不到半年,原本在中國境內非常活躍的交易所、ICO 募資平台若不是奄奄一息,就是已經將企業總部遷出中國。

最有代表性的例子,是一間叫比特幣中國(BTCC)的交易所。他們從 2011 年就成立,交易量一度高達中國整體交易量的 80%。但是去年禁令宣布後,今年黯然轉售給香港公司。除此之外,幣安、OKEx 這兩家交易所相繼將企業總部遷往南歐島國馬爾他(Republic of Malta),而火幣交易所則遷往新加坡。

不過,政府禁止投資者以人民幣買賣比特幣,其實只是增加投資者的交易門檻。投資者還是可以先把人民幣換成美金,再用美金買賣比特幣。

所以,表面上人民幣雖然已經從幣市消失,但是討論幣價漲跌的中國幣圈媒體卻是一家接著一家開。畢竟,中國政府無法干涉比特幣區塊鏈(Bitcoin)的運作,更難以禁止比特幣的流通。最後,中國的幣圈活動從原本的公開買賣被迫轉為私下交易,這反而讓中國的投資人暴露在高風險之中。

因此,中國政府更進一步在兩個月前,無預警封鎖多家幣圈媒體的微信公眾號(類似 Facebook 粉絲專頁)。這被視為政府殺雞儆猴的訊號,各家媒體開始自我約束。大家發現,原來政府不僅希望密碼貨幣退出中國,連公開討論都可能踩到政府的底線。

總結來說,密碼貨幣的發展在中國面臨政府強力管制,於是大家能做的就只剩下密碼貨幣的周邊服務(如錢包),或是開發區塊鏈的技術及產業應用。那麼區塊鏈就可以自由自在的發展了嗎?當然沒有。

中國式的區塊鏈管理

上週中國的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在網站上,對於即將制訂的《區塊鏈信息服務管理規定》公開徵求意見。

根據規定內文:

區塊鏈訊息服務商應遵守《網路安全法》,向用戶索取身分證號碼或手機門號進行身份驗證,且不得向未經實名認證的用戶提供服務。
對違反法律法規、服務協議的用戶,視情採取警示、限制功能、關閉帳號等處置措施,即時消除違法違規信息內容,防止信息擴散、保存紀錄並向主管機關報告。

這兩段話說明了兩大區塊鏈管理原則:用戶實名制,以及政府可介入。先別急著說這不是區塊鏈,我們逐一討論看看。

用戶實名制

中國政府管不到比特幣區塊鏈(Bitcoin)或以太坊(Ethereum)要不要改成實名制,所以政府選擇從「訊息服務商」下手。我用之前有介紹過的區塊鏈內容平台 Matters 來舉例,會比較容易了解。

假如 Matters 是一家中國公司,他們提供的服務是透過 matters.news 網站,協助使用者把文章內容記錄到區塊鏈上。那麼,Matters 就算是管理辦法裡面所稱的「訊息服務商」,必須先對用戶進行實名認證,才能提供服務。假如 Matters 「不是」一家中國公司,也提供相同的服務,用戶不需要進行實名認證就能直接使用。

從企業的角度來看,要不要遵守實名制規範,得看是否為中國的企業。但是,如果換從使用者的角度來看,就很有趣了。

假如目前有兩家公司,提供同樣的服務。但是一家是中國公司,必須要進行實名認證才能使用,而另一家不是中國公司,所以可以直接使用。你會選擇使用誰的服務呢?

拿網拍來舉例,會更容易理解。現在在淘寶上買東西,得先用身分證註冊一組帳號才能使用。但是在蝦皮上買東西,只要用 Facebook 帳號註冊就可以開始購物。你會選擇淘寶還蝦皮?

除非淘寶提供在蝦皮上買不到的商品,或是價格和服務的優勢,讓人們願意花點時間完成實名認證。否則多數人都會選擇蝦皮。

在這個例子中,網拍販售的是實體商品,有商品運費的考量,因此各國的消費者通常會選擇使用本地的網拍平台。而區塊鏈傳遞的是無形的數位訊息,沒有國界限制,競爭者來自全球。

假如某個區塊鏈的知名應用,恰好是中國企業,那麼使用者別無選擇,得乖乖進行實名認證。這是仰賴商業上的競爭力。或者,中國未來如果把網路長城延伸到區塊鏈領域,強迫中國使用者只能使用國內企業的服務,那使用者也得交出自己的個資才能使用區塊鏈。這是仰賴政治上的強制力。

那麼,目前區塊鏈的發展情勢如何呢?

區塊鏈在商業上還處在百家爭鳴的狀態,沒有明顯的領先者。所以,中國政府如果要仰賴本土企業的競爭力,貫徹這個實名制的管理辦法,可能還得等一陣子。而在政治上,中國早就先把交易所通通趕出家門,其他與區塊鏈相關的企業都還太小,短期內也找不到適合的封鎖對象。

所以,我認為這項法規實際產生影響,應該是在區塊鏈開始蓬勃發展之後,現在下定論還太早。不過,可以預見的是接下來會有一批中國企業,開始朝著實名制的政策靠攏,發展中國特色的區塊鏈訊息服務。

政府有權介入、可凍結

中國政府在區塊鏈管理辦法上的第二項要求,是希望訊息服務商可以即時「消除」違法內容。如果消除指的是「屏蔽」,那確實可以做到。如果消除指的是從區塊鏈上「刪除」,這就有點難為訊息服務商了。

訊息服務商通常只負責將使用者在網頁上輸入的資料,寫入區塊鏈。或是讀取區塊鏈上的資料,呈現在網頁上給使用者。也就是說,服務商的角色介於使用者與區塊鏈之間。

所以,屏蔽的方法就是服務商從區塊鏈上讀取資料後,先過濾一番再呈現給使用者即可。但是,服務商通常無權「刪除」區塊鏈上的內容,除非這個區塊鏈當初就有提供這個功能。別意外,還真的有。

根據 INSIDE 報導:

阿里巴巴集團今年 3 月向美國專利商標局遞交申請文件... 這份專利文件記載著可以由法規介入的區塊鏈系統,能藉由智慧合約、凍結帳戶等方法終止非法活動。

這套系統就符合中國政府的管理需求,也就是說技術上可行。所以,管理規定上的這項要求,是希望訊息服務商不僅要審慎地挑選「符合規定」的區塊鏈技術,還要自我審查內容。必要時政府可以介入,強制「消除」違法內容。

有的人會說,使用區塊鏈的最大意義,難道不就在於避免內容「被消失」嗎?

是的,不過「非用戶自願的消失」可以從政治的角度解讀,也可以從商業的角度解讀。雖然中國式的區塊鏈難以避免政治力介入,讓內容消失。但是,區塊鏈還是可以避免因為商業選擇,導致內容消失。

大家最耳熟能詳的例子就是「無名小站」關閉,這讓許多人過去在上面累積的網誌、相片跟著走入歷史。但是,如果這些內容當初是記錄在區塊鏈上,無名小站只是區塊鏈上的訊息服務商,負責協助使用者將內容寫入區塊鏈,及讀取區塊鏈上的資料。

那麼,未來只要有另一家企業提供類似的區塊鏈訊息服務,就可以幫使用者把資料從區塊鏈裡面拉出來,而不會跟著企業的商業選擇而付之一炬。同樣的例子,還有 Google 的 RSS 訂閱服務「Google 閱讀器」,使用者只有 3 個月的時間把資料搬走,否則就會跟著服務一起消失。

所以,在中國政府規範下的區塊鏈,還是區塊鏈嗎?確實修改後的區塊鏈,會和我們原本認識的有點不一樣。就像 IBM 主打的區塊鏈技術,或是大家常聽見的 IOTA,都和比特幣區塊鏈長得很不一樣。但大家也逐漸接受這些都算是廣義區塊鏈的其中一種類型。

總結來看,我會將中國的區塊鏈管理辦法,視為強迫區塊鏈繼續演化、邁向主流的正向因素。畢竟,技術本來就是依照真實情境的需求逐步調整,而不是把原始設計奉為圭臬。如果只有長得像比特幣區塊鏈才算是區塊鏈的話,那這個領域未免也太無趣了。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