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紀事
香港紀事

轉載各平台書寫香港紀事的文章及報導,包括社會時事、社區故事、文化歷史等。目前轉載平台包括「集誌社」和「法庭線」,並已獲授權,名單將繼續更新。

塌樹命途 2|麗港公園桃樹翻生變垂危 香港綠化失敗寫照

兩次颱風吹襲,麗港公園共 121 棵樹木倒塌。發起救樹的前區議員李煒林認為,公園過度綠化卻疏於修剪,令塌樹頻繁,為香港綠化失敗寫照。風災塌樹連連,問題在哪?有樹藝師提出,港府過去錯失預防風災、修樹的黃金機會,加上部門各自為政,塌樹問題只會延續;專家認為,香港植樹空間過小,由裁種一刻已鑄成大錯。

原文刊載於集誌社

文|廖俊升

超強颱風蘇拉、世紀暴雨及颱風小犬過後,政府移除近 8,000 棵樹。塌樹能否「獲救」,抑或只有被砍直送堆填區?《集誌社》以系列報道,探討塌樹生死命途。

在藍田麗港公園,幾棵壯樹高蓋公園入口的白色石門,進入園區,一步一樹。公園種樹 624 棵,中央一棵約一米高桃樹,樹葉脫得清光,由三支鐵架撐住。這小桃樹五年前「死過翻生」, 2018 年山竹襲港期間連根拔起,街坊自發拯救,用一支鐵架撐住「重生」;蘇拉後它再倒下,要用三支鐵架拯救。

兩次颱風吹襲,麗港公園共 121 棵樹木倒塌。發起救樹的前區議員李煒林認為,公園過度綠化卻疏於修剪,令塌樹頻繁,為香港綠化失敗寫照。風災塌樹連連,問題在哪?有樹藝師提出,港府過去錯失預防風災、修樹的黃金機會,加上部門各自為政,塌樹問題只會延續;專家認為,香港植樹空間過小,由裁種一刻已鑄成大錯。(編按:發展局19日回覆查詢,已於稿尾更新)
藍田麗港公園歷年風雨後,塌樹頻繁,被形容是香港綠化失敗寫照。

桃樹被街坊救活「死過翻生」 蘇拉後第二度「垂危」

走進毗鄰麗港城、由康文署管理的麗港公園,滿眼盡是綠蔭;公園中間主要通道的兩旁,種了一棵棵樹木、散發陣陣樹香,令人彷如置身林蔭大道。經歷颱風蘇拉和小犬,園內有多棵樹木倒下,一棵一米高的無葉幼樹,正由三支鐵架支撐,掙扎求存。

麗港公園一棵小桃樹現被三鐵架支撐,這樹在五年前被街坊自發拯救倖存,對社區有特別意義。

這棵小桃樹五年前曾「死過翻生」。 2018 年山竹襲港,公園內多棵樹連根拔起,時任地區發展主任李煒林跟樹木專家檢查後,認為其中五棵塌樹「有得救」,包括一棵洋紫荊、一棵榕樹和一棵桃樹等。他動員十多街坊「救樹」,天天淋水、保持樹根濕潤,終說服康文署保留塌樹。「康文署樹木組都好感動,街坊日夜不斷淋水,令棵樹的樹根有個水份、養份。打動到他們,即管用人力物力,看如何救樹,放資源落去。」

到 2021 年,與小桃樹一起獲救的四樹,已先後死亡;唯獨最瘦弱的桃樹由光禿禿,到長滿葉子,充滿生命力。不過上月蘇拉和暴雨來襲,桃樹再倒下,葉子散落、只剩幼幹幼枝。颱風過後,李煒林再次緊急動員,號召近十位街坊與樹木專家一同「救樹」。街坊輪流替桃樹淋水,康文署人員除去桃樹壞死部分,再用三支鐵架支撐扶直。至今一個多月,桃樹始長出兩塊小綠葉。

由 2021 年重新開花,歷上月蘇拉後,桃樹倒下再「被救」,現開始長出兩塊小綠葉。

前區議員質疑「過度綠化」致骨牌式塌樹

李煒林說,桃樹是公園內鮮有開花結果的樹木,生得細小但歷山竹倖存,街坊特別緊張,「它恢復了兩年,近一兩年有開花,其實係好難得。今次再塌,希望它無事,兩個十號風都捱得過,好希望佢可以做到。」

不過,桃樹能翻生只屬個別例子,歷年園內有不少「樹友」倒塌被移除。康文署回覆指,近日連場風雨後,麗港公園 18 棵樹受損需移除,現時尚有 624 棵樹;而在 2018 年山竹後,該園有 113 棵樹被移除,僅 14 棵被保留扶直。

公園塌樹頻頻,李煒林認為反映「過度綠化」。他指公園樹木越種越多,但空間不足,樹根爭位生長;而樹木越長越高卻疏於修剪,令樹「頭重尾輕」,強風下有骨牌效應。「強風一吹,一爛便撞向其他樹,其他樹也受不了壓力,像骨牌一路推,有一棵一下打埋去,把其他樹全撞斜,有些小樹被壓斷。」

部分範圍樹距僅約一米 

麗港公園樹木種得有多密?康文署回覆指,公園面積約為 30,800 平方米,種植面積約為 20,000 平方米,現時有 624 棵樹;換算下每 32 平方米種植面積,便有一棵樹。但記者現場觀察,在公園一個約 15 米乘 7 米種植範圍內,種了 16 棵榕樹,每棵樹之間距離約只有一米,換算下每 6.6 平方米便種有一樹。

李煒林認為麗城公園案例,正正是香港綠化失敗的寫照。五年前山竹後,有逾六萬宗塌樹報告、逾三萬棵樹被移除;今年蘇拉、暴雨、小犬後,政府移除近八千棵樹。風災過後出現成千上萬塌樹,除卻是天災,樹木專家認為與錯誤的樹木管理有關。

詹志勇:植樹開始第一步已是錯

香港教育大學地理及環境科學研究講座教授詹志勇直言,香港的樹木管理,「第一步已是錯」。他指出香港植樹手法古老,在細小樹穴放進泥膽,四周泥土被道路壓實,讓樹根生長的泥土一般只得一立方米,樹根還要與混凝土、管道和電線等爭位,固難種得穩固。「細位沒理由種大樹,將來會長大,香港好窄的位都會種榕樹,甚至在盆內也種榕樹。當時選種、種植位置以及空間的配合,似乎沒有考慮過,造成很多潛在危樹。」

「樹博士」詹志勇批評香港植樹方法古老,樹木在窄小空間生長、爭位,難種得穩固。

到底一棵樹,要有多少種植空間?詹解釋需視乎不同樹木情況,一般只有一立方米的樹穴,不宜種植大樹。發展局轄下綠化、園境及樹木管理組的《樹木管理手冊》則建議,樹幹與植物/護根覆蓋,應保留約 15 至 30 厘米距離,較大的樹須留更多空間,視乎樹木及其根脊大小和實地情況而定;不過,手冊未有列明,不同大小和品種的樹,需要多少空間。

香港道路泥土受壓 外國採「膠箱」模式  

發展局樹藝及園藝業發展諮詢委員會成員、樹藝師王卓粵解釋,樹根喜在鬆泥生長,香港道路的泥土多受壓,樹根或只留在樹穴,生長未必穩固。他指外國普遍會在地板和泥土之間,用類似膠箱的 “soil cell” (樹穴結構模組)相隔,令泥土不被地板壓著,樹根更願意向外生長;這並非新事物,但涉及道路規劃,如地底管線設計,已開發區域或較難改用,他建議在新發展地區採用。

樹藝師:港府錯失預防塌樹的「蜜月期」 

王卓粵分析,種植範圍細不一定引致塌樹,關鍵在於有否恆常修樹,保持樹木的高度和重量以防被吹倒。他舉例指 2010 年後,政府用了三至四年檢查樹木;2017 年天鴿前幾年,原是樹藝界「蜜月期」,可修剪樹木預防強風,但政府錯過機會,致天鴿、山竹塌樹連連。到業界處理完山竹的塌樹斷枝之後,政府有幾年蜜月期可大規模修樹,以應對下一次颱風,但又再次錯過。

發展局局長甯漢豪曾在網誌說,樹木管理部門除日常護理外,每年會按《樹木風險評估及管理安排指引》,在風雨季節前,檢查人流車流較高地區的樹木,及採取風險緩減措施,如移除枯枝、修剪樹木、治理蟲害、以鋼索穩固樹木等。

但王卓粵認為,政府只處理風險較高樹木、或在風災前修剪,預防性修剪在港不普遍。即使風後人員收拾斷枝,也未必修剪樹冠,樹木長出樹葉便以為無問題,但已留下隱患,「五隻手指斷三枝,已經不穩陣,下次不知斷哪枝」。

樹藝師王卓粵指,政府屢錯失修樹預防強風的「蜜月期」,日常缺預防性修剪留下隱患。

五局九署管樹 「各家自掃門前雪」

目前香港由五個決策局、九署管理樹木,五局有發展局、環境及生態局、民政及青年事務局、運輸及物流局、房屋局;九部門包括漁農自然護理署、地政總署、建築署、土木工程拓展署、渠務署、路政署、房屋署、康文署、水務署。王卓粵認為,塌樹問題牽涉甚廣,由日常管理延伸至制度問題;沒有專職專責部門管理樹木,是日常護養樹木疏漏其中一個原因。

他形容,現時政府採綜合管理模式,由各部門分散處理樹木,既形成推卸責任、「各家自掃門前雪」,也無統一標準;而樹木辦只制定政策,無權統籌、控制其他部門日常樹木管理,令一般樹木缺乏恆常保養。

王又指,檢查樹木有一定規範、須由具樹藝資歷的人士填寫報告表格,但所有部門都沒有樹藝職系,多屬外判、或由其他職位者考取樹藝牌而身兼多職,「或是康樂事務經理,他本身有些牌照,可能包括樹藝師牌。但他們時常調職,有時做得好、有經驗,轉頭就要調走,所以知識不能留傳。」

集誌社檔案:申訴專員報告批管理樹木 部門權責爭議 

申訴專員公署 2023 年 7月公布調查,指 2018 年至 2022 年 10 月,1823 每年平均接獲約 24,000 宗樹木投訴,涉及部門權責爭議個案每年平均約 1,100 宗。而在該些涉及權責爭議個案中,每年皆有數十宗個案需時超過三個月投訴人才獲回覆。公署調查顯示,當樹木辦介入爭議時,個案距離接收時間已達四至六個多月不等;而個案上呈至部門投訴主任時,或已因不同因素出現嚴重延誤。公署認為,若樹木辦僅以個案處理階段來決定何時介入,未必能夠適時解決爭議。
集誌社檔案:九部門管樹人手不均 建築署一人管近三萬樹

發展局去年 11 月回覆立法會指,政府樹木由各部門通過內部人員或外判管理,局方 2020 年推出樹木管理人員註冊制度,鼓勵在職從業員註冊成樹木管理人員,包括樹藝師,亦為部門的管理及前線人員安排在職樹藝培訓。資料顯示,各部門樹木管理人員比例差異甚大,由漁農自然護理署一人管理362棵樹、到建築署一人管理 29,120 棵樹不等。

專家、樹藝師促參考新加坡 設樹木統籌局

詹志勇認為,綠化不能盲種,涉及管理、規劃,本港應向新加坡借鏡,設立專責樹木管理隊伍和部門,「新加坡政府成立了一個隊伍,跟外國城市設計種樹方法,她吸收技術後,發揚光大,現在已是技術知識出口國。」

王卓粵同意,指新加坡國家公園局(National Parks Board)管理全國政府土地樹木,設不同專業職系管理園林,包括園境師、樹藝師、病蟲學專家,可迅速處理樹木問題;反觀香港管理鬆散,處理一棵樹木的投訴,釐清部門權責也要用到數個月。

屬特首和司級面決策

他舉例指,早前香港有大量昆蟲朱紅毛斑蛾侵蝕榕樹,樹木辦卻無病蟲學專家職系,「漁護署有病蟲學專家,但他們是做農業或者郊野公園。樹木辦未必叫得佢郁」;又或塌樹後要補種新樹,各部門只能在自己管轄範圍內覓地,「個個部門都唔願意接收新樹,因對它而言,要用更多資源管理,多了問題、多了責任。」他認為,設立樹木統籌局涉及大量資源調配,屬特首和司長級層面的決策,視乎當局是否有決心處理。

發展局:頒布指引 新建道路有更多空間予樹木生長

《集誌社》就專家有關樹木管理建議向發展局查詢,局方 19 日回覆指樹木管理部門會恆常巡視樹木,按需要修剪,以維持樹木的健康、結構完整等;局方具修樹指引及作業備考,包括修剪方法和週期。而樹木辦負責政策層面統籌及協調部門樹木管理工作、制定策略及措施,提供樹藝專業意見;通過「綜合管理方式」,讓部門為樹木提供適切的日常護養。截至 2022 年,具有樹藝專業資格的樹木管理人員有約 500 人。

有關種植方法,局方回應指在 2012 年頒布技術通告,規定在道路新工程的主要道路須留 2 米或以上闊,並連貫地面及地底空間作路旁綠化,供樹木生長;2013 年則頒布指引建議部門改善樹穴,盡量提供土溝、不宜密封樹基周圍,及增加路面可以透水的空間。局方今年六月頒布了城市樹木泥土容量要求指引,以新種植樹木成長後的大小,釐定所需的泥土容量要求;也列出海外措施如土壤結構模組 (soil cell) 及土溝 (soil corridor)。整體上新建的道路已提供更多空間讓樹木生長。

集誌社檔案:樹木辦成立 13 年 五任總監、三無樹木管理資歷

樹木辦在 2010 年成立,首任總監是周錦超,他是樹木管理專家,任期由 2010 年至 2016 年;其後由時任發展局助理秘書長徐荷芬署任。園境師車卓妍在2017 年上任,惟半年後極速離職;之後由無樹木管理經驗的土木工程師高韻儀接任。樹木辦目前由前建築署園境師練偉東出任總監,同樣被質疑沒有樹木管理資歷。

王卓粵認為,樹木辦總監轉職頻密,「一朝天子一朝臣」,知識經驗或難流傳;而土木工程師高韻儀在出任總監後才考取牌照,但數年後又調職為工程師,令人擔心崗位被視為調職階梯。

集誌社官網
集誌社Facebook
集誌社Podcast
集誌社Instagram
集誌社Patreo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