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學16號
澳門學16號

澳門90後|社會科學碩士|財經媒體|澳門研究| 生活瑣事

澳門的「另類」國際化(中):隱形城市隱形了什麼?

(编辑过)
如果說香港的國際化體現在其經常作為跨國企業的亞太總部和「世界接軌」的商業司法等制度的準則,和規範這些感覺就很「高大上」的維度上的話。澳門的國際化相較之下就顯得太過「接地氣」...
作者:房間裏的人(社科研究者)

上篇中,我們提出這樣一個現象:一方面澳門過去歷史和目前的居住人口構成顯示其確實是一個國際城市,另一方面借用澳門大學傳播系助理教授李展鵬的說法,澳門在國際上甚至在大中華區域卻又是一個「隱形」的城市

這種「實際」和「認知」的背離是如何產生的?可能的原因至少有兩個。

首先,如果說香港的國際化體現在其經常作為跨國企業的亞太總部和「世界接軌」的商業司法等制度的準則,和規範這些感覺就很「高大上」的維度上的話。澳門的國際化相較之下就顯得太過「接地氣」,除了以吸引遊客為主的賭場和本地人其實都不知道其歷史的「歷史文化城區」,這些直觀地能和國際化扯上關係的元素外,在一個以華人為多數的社會中,其他族群的生活很容易被視而不見,但這裏恰恰才是最能體現澳門作為國際城市的地方。

我們來看兩個具體的例子。

隱形社區

第一個例子是一個自發形成的菲律賓人社區。地點在遊客必到的議事亭前地不到500米距離的內街之中。如圖片所示,以菲律賓人為主要顧客的便利店、餐廳、理髮店和電子產品零售店等商舖一應俱全。再往前一點的坡上有可以做禮拜的聖奧斯定教堂。而圖片沒有顯示,地點也在附近的永光大廈內則有匯款店。也就說在這片方圓500米的範圍內的街區,幾乎就可以滿足菲律賓人日常生活的需要。

左下的菲律賓餐廳抵食夾大件,現場還有駐場歌手(Image: 作者攝影)
異國文化其實就近在紫尺,澳門的生活其實並不沉悶

隱形雜誌

第二個例子則是本地的外語媒體。既然有相當數量的外國/非華裔居民,自然就有由他們主辦的媒體。如果你未曾到過澳門,或者已經到澳門,但覺得很無趣,彷彿在大三巴打完卡和賭場奢侈品專賣店血拼了後,就無事可做。很有可能只是你沒找到一本好的玩樂攻略。

這裏要推介一本中英雙語雜誌─《Macau Closer》,你可以把它理解為是澳門版的《Time Out》,內容主打美食、藝術和生活。下面是最近一期的目錄:

這本雜誌很可能會大大改變你對澳門的認知,同時對生活在這裏的華人發出靈魂三問:

澳門原來有這麼多有趣的人?
澳門原來這麼多好玩的地方?
我們真的生活在同一個澳門嗎?

常說跨文化交流要學會從「他者」的視角看待問題,這本由外國居民主編的雜誌,會讓你看到不一樣的澳門。我個人最喜歡的裏面的一個專欄,這個專欄每期會拍攝一個外國居民的家,並讓他們講述自己來到澳門生活的原因和感受。

至於第二個讓澳門的國際化無法被看到的原因,是澳門缺乏讓自身被「看到」的能力,這種能力的缺乏是全方位的。一方面,如果再次和香港比較的話,澳門既沒有可以定義自己的流行音樂、電影和文學,也沒有(數量足夠多)的本土學術研究,讓更多人了解這座城市。

因此,上述兩個原因疊加後的結果是,從事體面高薪專業工作的外國居民、佔人口多數的華人和以體力勞動為生的東南陸移工,這三個群體即便都生活在澳門,卻彷彿活在「平行世界」,沒有交集,並且(很可能)相互不了解。而澳門的國際化自然也不會被看得見。


延伸閱讀:「放大澳門的與別不同,唔係一個好做法」-學人噏馬交系列講座


👉【在帝國邊陲講故事】已產出27篇澳門研究創作。你可以這樣支持我們:

https://bit.ly/3uHxd5U

👉「澳門學16號」Facebook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maca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在帝國邊陲講故事

澳門學16號

四個社會科學和歷史背景的作者,嘗試訴說一座名叫「澳門」的看不見的城市。它的故事不止關乎自身,也關乎背後的帝國和邊陲。 👇我們的故事|Podcast|免費電子報|Patreon https://linktr.ee/macaology_empire

43251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