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方濟各堂
聖方濟各堂於1955年啟用,該堂連接著一間以英語為教學語言的小學。由於當時的大學以英文授課,所以聖方濟各小學在石硤尾區成為給當時貧苦家庭作為爬升社會階梯的途徑。
此堂早年設有不少社會服務組織;如全港首個儲蓄互助社 (俗稱「遮仔會」)便是設於該堂,也算是東西文化交融的另一種果實。

外表以哥德式建築外形揉合中式元素而建成。此堂的頂部是紅瓦斜屋頂,內呈尖拱型,再以花窗戶作修飾。聖堂外設有具中華特色的鐘樓,亦配有中式的圍欄。是香港在二戰後少有的混合建築。

聖方濟各堂的長方柱長形鐘樓,在金字形的聖堂頂冒出來,聖方濟各像位於二樓聖堂入口給人莊嚴穩重的感覺。

前廳的左右兩邊設有螺旋形的梯級,像母親向前伸出環抱形的雙手將人擁入教堂的懷抱。而且,可以更容易疏導彌撒之後的人潮。

1. 聖堂門口是富有中國特式的橫樑作支架。再用三扇中式大門與樓下二大拱門互相呼應。
2. 教堂的水磨石柱頂加上中式雀替。

聖方濟其中一個出名的地方是聖五傷,方濟正在拉維納山(Mt. La Verna)上祈禱時, 他領受了五傷的恩寵,因為從那刻起,在他的手、足與肋旁都出現了基督苦難的標記。



聖堂內部的特色是聖堂中間沒有柱,整個聖堂是一個大的空間,圓拱形不斷在這空間出現。整個教堂的空間是以一層層牌樓似的石樑罩著。這些由尖角和圓形揉合而成的框架,給人像在帳幕內的安全和親切的感覺。



左方: 聖方濟向百姓傳道,並創立修會 (方濟各會(男),佳蘭貧窮修女會 (女))。
中間: 藝術家創作的圖像。聖方濟抱著耶穌的身體
右方: 聖方濟與動物溝通。傳說他可以與動物溝通又熱愛大自然,所以被認為是動物及環保的主保。



可能想做到中西混合的效果,在聖母腳下有一個太極的圖案

----------
歷史
1860年代,聖方濟各堂原名為聖方濟各沙勿略堂,而原址在九龍城區,用以供往來大陸的傳教士使用。 後來因為港英政府發展啟德機場,以附近的地皮作交換,並建築新教堂,但在二戰事期被日軍拆毀。
在1953年的石硤尾大火後,香港教區在災區興建這所聖堂,幫助附近有需要的居民。而最後在1966年正式改名為聖方濟各堂。
----------
後記
曾經在一個有雲的晴天到訪聖方濟各堂。當時聖堂內沒有亮起任何燈,全賴天然光透過彩色大玻璃,令整個空間有足夠的光亮度。 當有雲經過時,聖堂的光暗亦會有相應的變化,富有趣味。
而聖堂的設計令聲音在空間不斷回響,我相信在聖方濟各堂參與彌撒或演奏,不用音響設備,就可以有很好的聲樂的效果。
----------
聖堂資料
地址 : 九龍深水埗石硤尾街58號
電話 : 2777-2218
傳真 : 2776 1289
網址 : https://sfac.catholic.org.hk/
建成日期 :1955年
----------
參考資料
1. 天主教香港教區歷史建築探索 (聖方濟各堂)
2. 聖方濟各堂 / 堂區簡史
3. 中大天主教研究中心 - 東西薈萃:二十世紀香港天主教歷程導賞團 (筆記)
4. 聖方濟各堂小冊子
5. 維基百科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