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tTatTat
RatTatTat

回想田野觀察:馬鞍山地鐵站的日與夜

我在馬鞍山地鐵站的田野調查於10月17日開始,至11月10日結束,共七次進入田野觀察,時間跨度從早上八點至晚上十一點,工作日與週末皆有覆蓋。雖有意外驚喜,但未能達到預期。我將從“收穫”與“反思”兩方面著手分析此次經歷。

收穫:那些隱身的終於現身

地鐵站的另一種溫柔

開始時,這個我幾乎每天都出入的地鐵站並未因成為我的田野而顯得不同,我只能看到表象:車次間隔時間,上下車人數多寡,站內燈光明暗、車站整體結構⋯⋯不過,這些確實是初入田野必須觀察到的,也是熟悉田野的必經之路,可這一切太過平常:如果我無法超越平日看待這個地鐵站的眼光,那麼每次觀察都將是機械的重複。

事情在第三次田野時出現轉機。我想起課上老師提醒我們注意田野點在時間變化下有何不同,於是選擇在晚上十點半進入地鐵站觀察。白天繁忙的站台,這時只有寥寥幾人等車,都低頭看著手機,無人交談;下車的人多是上班族,步伐裡透露出下班回家的餘裕姿態。站內燈光因天黑而顯得尤為明亮,值班人員低頭做自己的事,並不關心攝像頭拍下什麼圖像。一切都很安靜,只有電風扇、地鐵播報與外面城市在發出寧靜的喧囂聲。每個人都保持著一定距離:等車的人,互相尊重著彼此存在於手機裡的小世界;下車的人,辞去应付社会世界的姿态,展現私下隨意的模樣。我坐在那裡,耳邊吹來初秋夜晚的穿堂風,突然意識到我從未想過在這個公共場域下,我會感到如此舒服、平靜,“feel at home”。一種存在於公共場合的私人空間就這樣在十點半的地鐵站內現身了。

攝像頭經歷

初入田野,我就看到站內設有一個黑色透明玻璃值班室,裡面桌上放有兩台電腦,其中一台顯示站內攝像頭拍下的實時畫面。但直到第五次進入田野,我才真正了解這些拍攝畫面的意義。我當時恰巧站在一個攝像頭下等車,利用等車時間環顧四周觀察,結果突然看到身後值班室裡,那台電腦上的自己——就這樣,我和被監視的自己對視了。我嚇了一跳,突然認識到“被監視”意味著什麼——這是種威懾力:如果你做壞事,你能穿過透明玻璃看到官方正在監視你。你會被嚇到、會心虛恐懼,感到自己正赤裸地被一個陌生人所打量,而你也清楚,ta故意讓你知道ta正監視你。存在於地鐵站內的權力關係,透過“看”與“被看到”的方式,突然展現在我眼前。這次體驗,也能完美詮釋John Berger在Ways of Seeing中所提到的——我們的觀看之道暗藏著權力關係。

如果我沒有碰巧看到被監視的自己,我也不會發現我對“正在被監視”這一概念的遲鈍與毫無本能反應:即使我在初入田野時就看到了我第五次所看到的東西,我卻沒有“真正看見”。為什麼過去我對此沒有任何反思?我想,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攝像頭已將我們被監視的生活體驗常態化,而這種常態化思維,也是我觀察田野的阻礙——正如我初入田野時感到自己無法超越平常的目光一樣,如果不跨過“常態”這座隱形的壁,那麼我們就無從反身思考,讓“被常態化”的東西現身。


反思:我是什麼人?做什麼事?

畫地圖的我是誰

在與攝像頭有過一段歷史後,我意識到“真正看見”的重要性,於是試圖通過畫地鐵站地圖來幫我從新角度看待這個環境。“畫”這一動作,也的確幫助我思考:我不小心將原本背靠背的座椅間畫出了一段距離,而這個錯誤讓我意識到“背靠背坐著”有多麼親暱——一個人放心將後背交給他人,暗含著背靠背的兩者擁有充滿信任的親密關係。然而,在地鐵站這個公共場合,我們卻要將後背交給陌生人。陌生人之間的距離因分享一張椅背被打破了,而這種私人空間被侵犯的不適感,也恰恰與長椅所提供的舒適感背道而馳。

然而“畫地圖”給我的最大收穫,是我開始反思我在田野中的角色。那天正值夜晚十點,站內乘客不多,車來車往,徘徊了二十多分鐘的我卻無動於衷,只顧張望。掏出紙筆時我有點心虛——太可疑了,站台這麼空,我的行為會很明顯反常。所以我選擇坐下來畫,靠四處張望畫完一半地圖。正當我起身走向另一頭時,突然撇見遠處值班員正緊盯著我——我在他眼裡看到了警覺。我來觀察多次,值班員都並未留心監控內容,這次怪我太過明顯。雖然沒做錯什麼,但“做賊心虛”,我還是快快離開。回想這段經歷,那半張空白地圖提醒著我:如何處理我們在田野中的角色?是心懷不軌的壞人嗎?不是,要如何證明?我想到進入田野前人類學家為各種意外情況所做的準備,其中包括由學校等機構開出的證明身份與研究目的的文件,以及人類學家需提前想好在被他人問及身份與研究情況時,應如何作答。這次經歷恰恰反映了我前期準備不足,讓自己成為無法自証清白的“賊”——這麼想來,我理應“做賊心虛”。

畫了一半的地圖

日常生活裡的觀察

如上文所說,我的一大難題是如何在常態化環境下擁有敏感的眼睛。就我這七次田野經歷而言,只有常入田野、多接觸田野中的人和物,才能在熟悉的環境下看到陌生的新鮮事。這與我以往去到新環境的經歷相反:對新環境最敏感的時期是初到之時;而在這個我熟悉的地方,只有不斷、持續讓自己沈浸其中,才能反思這種熟悉感,達到觀察的真正目的——正如我與攝像頭的故事一樣。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