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軍事

國防軍事

廖英雁

11 篇文章

國防軍事

國防軍事

更新

反制無人機,2024年院編版國防預算列了兩計畫

從2024年院編版國防預算書可以看到,國防部除了繼續執行遙控無人機防禦系統(新台幣43.51億元)的採購案,以中科院較早期的系統來補足基(陣)地的基礎防護,也編列了9.89億元推動產官學界合作,為地面部隊採購新型無人機反制系統。不過從相關報導來推敲,獲選的四家廠商彼此整合稍有遲滯,其中的主導廠商的產品,至今仍有偵測距離過短、濾除海面雜波能力欠佳的隱憂。

澎湖二戰「神明擋炸彈」傳說史實與真情(下):黑暗年代需要光

澎湖常見的「二戰觀音接炸彈」傳說的共通特點是:(1)講述者經常避稱「自己親眼看見」,托稱為「他人看到」,如其他村里的居民,或「查無此人」的美國飛行員。(2)觀看距離則為「遠遠看到」而非近觀,解決了交代細節的難題。(3)神明形象通常是模糊、象徵的「白衣女子」,賦予聽者觀音大士的想像。(4)神明動作多半為「以衣袖撥開、推開」,符合民間信仰裡觀音菩薩白衣女相、衣袂飄飛的特徵。

澎湖二戰「神明擋炸彈」傳說史實與真情(上):離島神明炸彈接很大?

神明在二次世界大戰裡顯靈救助蒼生的傳說,不只見於台灣本島,在廟宇密度極高的外島澎湖也很常見。這些傳說是平民在記憶基礎上衍生的口傳文學,用以解釋自己如何在戰火摧殘下倖存,講述者的敬天畏神、感恩與虔誠也是真誠的。當結合檔案來分析時,不同的傳說情節也對應不同的空襲情境,甚至能連結到背後的史實。

國軍夜視戰力「資」多少?看近年台灣國防預算書裡的資料

總計國防部從2010年到2021年間,耗費約20.7億元,為常備部隊購置了1萬1千多具TS93步/機槍瞄準鏡跟TS96雙眼/單眼單筒夜視鏡。2023年起又耗費約16.6億元,為後備部隊籌獲9千多具這些夜視裝備。但它們的設計已經落伍時代20年,即使跟參考的美軍制式裝備相比也有很大的落差。

快猛狠準,新瓶舊酒?再談國造20公厘雙聯裝遙控機砲

國造20公厘機砲從當年仿製M39為T-75,再到如今的XTR-102,雖然號稱三軍通用,卻始終不夠稱職。比起.50機槍,20公厘機砲帳面性能較佳,更適合防禦低空威脅,只是在對地火力支援上,M50系列20×102公厘彈藥性能比現代機槍彈還差,脫殼穿甲彈對付輕裝甲目標也力不從心。除非提升砲管壽命,引進動能更大、穿甲能力更佳的新型彈藥,否則很難算是防空、對地兩相宜的武器。

M109A6軍售案的場邊觀察:M1156精確導引套件、M88A2裝甲救濟車

M1156精確導引砲彈套件(PGK)能加裝在普通的榴彈上,使其變身成精確導引砲彈。比起陸軍爭取未果的M982神劍導引砲彈,M1156的價格是其六分之一,更有利於大量裝備。另外,隨著軍售案購入的5輛M88A2救濟車,使國軍的M88A2總量達到19輛,可分擔原本任務吃重的M88A1的負擔。

[軍事]M777超輕型牽引榴彈砲很香,但國軍非它不可嗎?

目前國軍已有射程45公里等級的雷霆2000多管火箭,未來又有HIMARS多管火箭與砲兵飛彈,則各種身管火砲未必要執著於40公里等級的射程,反而是30公里以內的精準打擊能力,才是身管火砲最大的價值。國軍砲兵真正迫切需要的,是可靠的長程前進觀測/目標獲得裝備、砲兵雷達、戰術射擊指揮儀、地空通訊系統,這些都不是單單換裝超輕型榴彈砲所能滿足的。還不如投資在海軍的反艦飛彈、陸軍的砲兵戰術飛彈與多管火箭上。

從陸軍為後備單位增購機槍迫砲,看國軍迫擊砲的展望(上)

國軍步、砲兵的現役火砲不但射程嫌短,在測地、定位、定向、瞄準、射擊修正乃至變換陣地等環節,也早已趕不上現代戰爭節奏快、精度高的要求,容易被敵方反覘消滅。其中120公厘迫擊砲(以及81公厘迫擊砲)身為步兵單位建制火力的骨幹,亟需更快速的反應能力、更長的射程、更佳的精度,才能成為可靠可恃的裝備。

殲20換心短評:未必是頂尖的空優戰機,擔任長程攔截或攻擊不容小覷

殲20不必在各方面都跟美俄兩國的最先進空優戰機匹敵,只需要在某些地方追平就行。由於共產國家的軍隊沒有國會監督,其軍方大可維持幾種功能特化單一但是造價高昂、後勤麻煩的裝備,來執行符合特定性能指標的一兩項任務。反正在局部戰爭裡,少輸等於多贏。

Jack In the Box: 俄烏戰爭T-72與T-90戰車砲塔飛高高,中國96、99式戰車有類似弱點嗎?

我不認為99式主力戰車能完全擺脫俄系自動裝填系統的先天缺陷,但因為它比起T-72族系戰車有更強大的綜合性能,造成擊毀它更加困難。面對這樣的目標,國軍不能只是祈禱「砲塔飛高高」效應重演,而該積極謀求各種避實擊虛的戰術戰法,並在籌獲新型裝備時,把這些納入考量,甚至進行相應的開發作業。

[軍事]以烏克蘭軍工產業來期許台灣自主國防供應鏈,問題在哪裡?

以烏克蘭的軍工產業來期許台灣自主國防產業供應鏈,有幾個問題。第一個是錯誤類比,我們不像他們大多數都能一條龍。第二個問題則是眼高手低,技術含量高跟含量低的組件跟服務差很多。第三個是對於重大軍購的工業合作計畫太過樂觀,我們的技術移轉點數真的有落實嗎?

没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