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米蘭與珍惜當下
我們其實並不知道,哪次是我們人生裡最後一次去某個地方、見某個人,或者最後一次吃一頓飯、吸一口氣。
意大利著名男高音Andrea Bocelli上月在Duomo di Milano獻唱《Amazing Grace》等歌曲,為世界各地飽受肺炎疫情影響的人送暖。我並非教徒,但看到這場以「Music For Hope」為題的網上直播音樂會,聽到Bocelli動人的歌聲,也是感動不已。
這場音樂會更勾起我對米蘭的不少回憶。從小我都沒想過要到訪這個城市,長大後卻因出差去過許多趟,它甚至成為我人生中去過次數最多的城市,不過每次來去匆匆,出入的又多是工作場所,所以我自問只看到很片面的米蘭。
米蘭令我印象深刻的兩段經歷
某次,我一早約了相熟司機去Malpensa機場接我,到埗後打電話給他,他卻竟然還在家裡蒙頭大睡,於是我就直接在機場坐上的士出市區。上車後,司機開始講電話,不久之後又忽然要我下車,我問他原因,他說他父親入了醫院。在我半信半疑之際,他就露出狐狸尾巴,要我付他全程車費(從機場去市區一律定價95歐羅)。雖知有詐,但我一個嬌小的異國女子獨自帶著兩大個行李箱,身處人煙稀少的地區,又能怎樣?只能弱弱地提出:「還未到目的地,付全費不合理吧。」結果他勉為其難地「只」收我90歐羅,並聲稱酒店已在不遠處。基於個人安全,車錢又是公司付的,我便屈服了。不幸中之大幸,是那位司機沒有在深山趕我下車,也沒找同黨挾持打劫我(下車前我真有擔心過),下車後我很快便找到另一架的士,安全到了酒店,只是那段所謂「不遠」的車程又花了我(公司)約40歐羅⋯⋯
另一次,當地朋友臨時多了兩張歌劇門票,問我跟另一位同行的人當晚有沒有興趣去Teatro alla Scala看劇。本著去見識的心態,我們欣然赴會。給我們門票的朋友並沒特別交待甚麼,我們也沒多問,結果就出事了⋯⋯我們雖不至於牛記笠記,但也只是穿上斯文的工作服裝,坐大堂位置是綽綽有餘,然而那兩張門票竟是某個包廂最前排的座位。同一個包廂內,後排的男人穿正裝打煲呔,女的穿華麗曳地晚裝⋯⋯更糟的是,我那天早上才下機,還未適應時差,全劇又是我聽不懂的意大利文,於是我一直在打瞌睡(請試幻想你乘了十多個小時長途機,繃緊神經工作半天後,在原居地午夜時間開始聽兩、三小時外語歌劇。)如今回想,我除了記得自己被劇院環境驚艷到了,便只記得自己在氣氛怪異的包廂裡半夢半醒⋯⋯
你不知道這是你最後一次
以上都是些瑣碎的笑料,但我們對於一個城市的印象、一段旅程的回憶,往往就是由這些瑣事組成。以前當雜誌編輯時,許多行家都偏好巴黎,我倒是頗喜歡米蘭,因為意大利菜很美味啊,意粉、薄餅、芝士、gelato、咖啡都是我的最愛,我也喜歡逛當地的超市,另特別推介Pinacoteca di Brera美術館,它不算極具名氣,人流也不多(人們大概都去了逛名店,或者去看《最後的晚餐》),但它樓下一層是藝術學院,出入的都是學生,整區的氛圍特別悠閒美好。
離開了工作崗位,加上今次疫情影響,我想我將來都未必再有機會去米蘭了(若果有錢、有時間,也應該會去其他未曾踏足過的城市)。這令我想起《暴政》作者Timothy Snyder寫過:「你最後一次做愛時,不知道這是你最後一次做愛。」(他原意是叫人珍惜選舉時手上的一票,不要葬送民主自由。)推而廣之,我們其實並不知道,哪次是我們人生裡最後一次去某個地方、見某個人,或者最後一次吃一頓飯、吸一口氣。在紛擾的亂世,我們更要好好珍惜每個當下。因為,或許已經沒有下一次了。
以下,是文首提到Andrea Bocelli獻唱的一曲《Amazing Grace》。願大家保持希望。
【about】世界瞬息萬變,景物未必依舊,人事必然全非。受到《物事──97項影響李永銓的⋯⋯》和黎堅惠的《時裝時刻》啟發,我想趁記憶猶在,記下某個時空的我,我所遇到的人事物,我所見識過的香港和世界。Tag用了 #about100,目標寫100篇~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