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phorJ
MetaphorJ

《周刊中年jump》编辑部/麦塔佛俱乐部会员

《自杀岛》“日常生活”的重新发现

2019年年末看到一条新闻,大约在十年前,Jenny和Kitty决定包下一片土地,开始半农半工的生活,一边种田,一边以兼职工作赚取生计。作为百分之百的正宗城市人,两人对于“务农”这件事几乎可以说是一窍不通,从开垦田地、种植技巧、到收割等等,所有的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学起,除此之外,还需要去学习如何拉水电以及建造化粪池,这是从前在闹市居住的他们从未想象过的。

没有任何的东西好端端地摆在那里等待你伸手去拿,你想要,就要去创造,去想办法。“以前衣食住行,全部都是消费所得,只需用金钱便可交换服务、解决问题。但在种田的十年生活中,就发现以前学校所学的都是套装知识,却不能把你跟生活联结起来。”Jenny说道,成为农夫,身份从单纯的消费者变成生产者,“你开始脱离那种不自由、只能用钱交换货品的沮丧后,生命的创造力就开始展现了。”如今已经过了十年,两人的农庄已初具规模,Jenny和Kitty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并且也开始教自己的孩子去种田。“如果小朋友觉得这食物是他有份参与去生产的,这不就是我们常常讲的土地的意义?假如你自觉是这土地的一份子,你就会爱这片地方,不舍得这里受到伤害。”

这并不是发生在某个电影或电视剧中的情节,而是一则真实的新闻,发生在HK市(原报道出自于端传媒)。

今天想聊的这部漫画与这条新闻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同样是逃离城市,人们放弃了城市中的生活,重新过起了“原始人”的生活,反而却重新获得了生命的意义。

其实,「放弃城市,逃往乡村」题材的影视剧历来就有不少。比如前段时间大火的改编自漫画《风平浪静的闲暇》的《凪的新生活》、《哪啊哪啊神去村》以及系列电影《小森林》,还有像是虽然争议很大但是名气似乎更大的李子柒系列视频。

然而,今天我们要聊的是一部名字听起来非常惊悚,内容却颇为治愈的漫画——日本漫画家森恒二的《自杀岛》。

名字听上去虽然非常的硬核,非常丧,好像某二大师的恐怖漫画,然而画风其实完全不同。漫画的设定也比较硬核,讲的是一群少男少女,醒来以后发现自己被遗弃在一个废弃的荒岛上,经过相互之间的交流发现,原来大家都是“频繁自杀未遂者”,意思是,这些人都尝试自杀多次,但是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敢死、被救下、药量不够、绳子不结实断了、楼层太矮未死先残等)都没有成功。政府认为,这些人既没有活下去参加劳动继续创造社会价值的意愿,救助他们又需要花费大量的社会资源(医务护理、心理辅导等等),遂决定将他们秘密抛弃至一处荒岛,任其自生自灭。

在看到这样的前情提要之后,我本以为故事又会向着一种“孤岛求生”或是“荒岛大逃杀”这类的庸俗的套路展开,像是什么“一群人推演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人性之恶在没有道德法律的原始社会被充分暴露出来”等等看似深刻实则庸俗的桥段将轮番上演。

虽然多多少少带有一些,但是这些桥段却并非是主题。主线剧情是,伴随着波折乃至狗血的经历,主角们通过回归前现代社会的经济生产方式(说白了就是种田、打猎、采集、捕鱼等等我们所谓“原始”的生活方式)又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义,看到了生活的激情与希望。

虽然确实有一些黄暴情节,但本质上这部漫画还是一部治愈多过致郁的作品。

重新开始恢复到采集狩猎、务农、捕鱼等这种我们所谓的“最原始”的生活状态,意味着把多种已经被现代社会给摧毁了的经济形式给恢复了。与本文最开始提到的Jenny与Kitty相同,作为代表着现代(甚至可以说是后现代)社会巅峰的霓虹国的希望花朵,漫画中那些少男少女们对于各种体力活是一窍不通的,但是,想要活一天就要有一天的口粮,不做就没有任何可以吃的东西,那再苦再累都要做下去(防杠:不是都是自杀未遂者吗?怎么来到岛上又想活下去了?作者交代了主角们没有在荒岛上自杀的原因,有些是害怕,有些是不想就在这样随随便便的环境中死去,有些是想呆呆看再说,有些是来了这无秩序的社会反倒觉得有了活力;当然,故事进行的过程中,每天也都有不少的人持续地,义无反顾地走上不归路)。

漫画中的主要角色们正是从这一点一滴的「重新回归社会、回归社区」的过程中逐渐使自己困惑、躁动又不安的心稳定了下来。


​我们经常听说,“现代社会造成了大量的抑郁、失眠等心理问题”这种说法,这也被称为是“现代社会的黑暗面”。现代社会像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盒子,我们可以在其中找到数不尽的怪奇事件,其尺度仅受想象力限制。它摧毁了曾经很多人的经济生产基础,还由此产生了多个对于世界的解释体系,当我们被各种各样的所谓“科学”但实则很罔顾人性的话语体系捆绑了起来,就会非常困惑于自己的存在,困惑于生命的意义,变得非常不开心。

看上去,重新回归劳动像是一个很随意的行为,但实际上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举措。今天当我们谈起“工作”这个词的时候,会认为它是与代表着闲暇、舒适、放松的“生活”一词是水火不相容的关系,二者之间有严格的界限,在空间上,时间上,心理上都是如此。但是这样的一种“分隔”只是我们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之后由特定的工作伦理与规制造就的,简单来说,这一类型的经济生产方式要求我们在特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进行特定的活动,并不允许进行其他活动,所有的放松活动只有在“工作”时间之外进行,慢慢地,“工作”成为了苦闷、繁重、烦心的代名词,是需要逃离的东西。所以说,当我们的经济生产方式经过无数轮大洗牌之后变得只剩下了唯一的一种(就是当今你我都熟悉的这种)时,某种程度上说,我们也失去了很多种“生活方式”的可能性也由此,也正是从这一方面来讲,“日常生活”的概念逐渐消逝了,它变成一个仅仅代表着“无聊”的概念。

今天的大部分人,也就只能依托现代化的体系去进行生产,就像开头的新闻中所讲的那样,成为这个大机器的一个可有可无的螺丝钉——比如万千农民工。农民工产生的原因即是,没有了农业这种经济基础,他们不能够再通过种田养活自己,也不可能过上这个时代的人们所认为的“体面”的生活。伴随着技术的革新,曾经需要500人产出的粮食现在可能只需要5个人就能够完成,那剩下的495个人就处于空闲状态,这样的劳动力必须要有一个去处,这就产生了大量的城市工人。一方面,从社会管理者的角度来说,如果不对他们进行妥善的安排,那等于说是浪费大量的社会资源(想想我们今天经常谈论的“人口红利”吧),另一方面对于他们本人,他们也需要有一份能够谋生的工作。

成为螺丝钉,也就意味着异化,意味着“人性”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丧失了,变得更像是某种“物品”,甚至是某种“商品”,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变得单一,似乎只剩下了利益。

“服务”作为一种无形的商品,以人的身体为主要的承载。“服务人员”在提供服务时被要求完全压抑自己的情绪与情感,以贡献最为“职业”的表现。客户与服务员打交道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商品交易的过程,此时的人际关系,表面上看是“人与人”的联结,但其内核更像是“人与商品”的互动。

实际上,如果我们用一种比较人文的方式来看待「工作」这件事情,会发现很多时候它不仅是一个单纯的谋生的手段,它是很多人生活意义的一个来源。这里就要提到张扬导演的《洗澡》(以下剧透预警),大家如果看过这部电影,一定会被电影里澡堂子中其乐融融的气氛所触动。虽然影片的前半段一直洋溢着安详欢乐的气氛,但是澡堂子也基本走到了自己的终点——它马上要被拆迁了。这背后折射出的其实是一个更深刻的社会变革,这样的主题在我国千禧年左右的电影中比较常见。

在电影进行到三分之二的部分时候,插叙了一段西北地区某村落中女儿出嫁的片段,浓烈的西北民俗影像风格与之前的时装戏产生了极大的反差。它以一个小故事的形式被穿插在主线剧情之中,是为了告诉观众们,洗澡从来不只是洗澡本身那么简单,它涵盖了多重意义,可能是一种情怀,也可能是某些其他生活情趣、生活方式的承载。澡堂子里干什么的人都有,斗蛐蛐、练歌,甚至一边泡澡一边喝酒的,来洗澡的人其实并非仅仅是为了洗澡,而是参与一种社区集体活动,作为经营者的主角父子二人也并不是在单纯的“工作”,并不只是螺丝钉,而是真正的在“生活”,充实、圆满而幸福。

当失业大潮来临时,不要说是“有意义的工作”,连最普通的糊口的工作也变得紧俏,而这就是包括日本在内的世界各资本主义大国需要经常面临的,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的局面,一旦经济增长陷入僵局,就会导致生产的断裂(揭不开锅)。

当你认为你的工作非常有益社会,你会产生一种对这份工作的认同感,进而对自己的身份有一种认同感(简单说就是对自己作为一个xxx感到骄傲自豪光荣),这一切一同构成了生活的意义。很多时候,人们觉得自己生活没有意义了,那是因为他没有在自己的工作之中找到认同感,他认为自己所做的工作是可有可无的,没有什么意义与价值,是bullshit job,这就非常容易导致一种紧张、激烈的虚无的状态,正是这种虚无的状态,容易把人们引向消极,引向抑郁,最终让我们迷失,忘记了为什么而生活,寻求一种自我毁灭。

随着漫画故事的展开,主角们过去的故事也被一一呈现,虽然也有很多关于感情等方面不一而足的原因,但是身份的迷失、意义的虚无始终占据着重要比重。

更为悲催的是,当我们意识到要逃离这个体系,逃离这样一个虚无的生活状态,逃离自认为无意义的工作的时候,会发现,无处可逃。因为自给自足的经济基础被摧毁掉以后,人们就再也没有能力进行一种自给自足式的生产,就我们所处的时代来讲,逃离到农村并不是一个可行的办法。虽然有很多影视剧里面都是在讲这样一种生活状态,似乎归园田居是一种值得向往的乌托邦状态,但实际上这种生活方式并不是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被很好地复制的,或者说得直白大胆一点,在现代社会很难有影视剧中所描写的那样的浪漫的,又充满诗意的田园生活,因为现在整体上,农村的经济呈现一个凋敝的趋势,习惯了城市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式便捷生活的人们很难适应硬核的农村生活,更不要说真正的归园田居。

其实,传统社会也并非是乌托邦,复苏了传统经济生产模式也并不会万事大吉,漫画作者也并非想要给出一剂治愈现代社会顽疾的良药(是的,以上大段啰嗦的内容其实都是我过度解读的)。然而漫画中的内容却也在实在地提醒我们,拥有选择多元生活方式的权利,是多么的重要,这或许对于我们思考当下社会日益严重的“意义危机”会有所启示。同时我们也看到,“单向度”的生活将会带来多么危险的后果。

我们也可以将这部漫画的故事看做是一种对于“社会越发展人类越幸福”这样一种论断的讽刺——主角们在我们这个技术如此发达、完全解放了人类劳动力的社会里面,甚至都不想活了,“退”到了我们认为是原始的生活状态之中,反而是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意义。

漫画中的主角们最终是过上了一种“归园田居”式的闲淡生活,然而这之间的曲折,也只有看了漫画之后才能够细细品味啊!

实际上,上述提到的所有影视剧,都涉及到了“重新发现日常生活”的内容。如我前文所述,既然“日常生活的摧毁”是引发生活精神危机的根源之一,那我们尝试着重新发现、重新建构它则是找回生活意义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流行的“小确幸”便是提倡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那些小小的,确真的幸福,比如像是村上春树提到的,跑完步之后的一杯冰凉橘子汽水。“日常类”的漫画、影视剧能够再度流行,获得大量的拥趸,也正是因为它提倡人们能够享受自己当下正在从事的事情,哪怕只是好好吃一顿饭,饱饱睡一个安稳觉,而不将目光放在那些抽象的、宏大的、虚幻的愿景之中。



撰文 |  @MetaphorJF

封面 |  @Agu阿咕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