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琲
咖琲

分析書

呂大樂_四代香港人

前言:這篇文章是為了整理我的畢業論文思緒而並提煉出要素而稿寫的,文章都以個人觀點為主,只用作本人分析及整理、請勿用作二次解讀。

沒想到一本小小的67頁書需要我讀第二次。

呂大樂[1]:四代香港人,是我第一次接觸跨世代文化及代際研究的第一步,按照別人的評論:以定性的方式分析香港人口(注[2]:原文是說“關於香港人的定量分析的書籍”,但我個人認為他更偏向於定性研究[3])。

開版的第一頁,白字黑紙,我只關注到的字:第四代人、從一開始就是輸家。其實關於輸家這一個議題,我曾經跟我的悅己討論過,我們這一代人是不是最迷茫的一代人(按照呂大樂的分法我們剛好就是第四代人)?因為我認為作為一個人生輸家,就是在人生中找不到出路,這不正正是迷茫的意思嗎?但是她跟我說,其實有那一代人是不迷茫的。對的,每一代人的有其茫然的時候,我們在經歷著最劇烈的社會結構轉變,對未來難以掌握,但並不代表我們就是輸家。

呂大樂. 香港四代人. 進一步多媒體有限公司; 2007.

在論述我的想法之前,我先簡單介紹一下呂大樂所寫的內容。他把香港人分成了四代:戰前的一代(第一代人)、戰後嬰兒(第二代人)、三十世代[4](第三代人)以及第四代人。這是我自己結合書中的內容進行命名的,而我也嘗試引用書中的內容進行解釋為何他們給予了我這種印像。

 

戰前的一代,按照呂大樂的說法:“在討論香港社會與文化發展,都沒有把戰前一代人算進去是一種認識上的偏差。”呂大樂把是否曾經歷戰爭的發生作為斷代的依據。他以自己的成長作為脈絡在三個方面描寫了第一代人的特點:從第一代人所經歷的戰爭背景描述(他們所經歷的過去);對第二代人的期望與擔憂(他們所重視的當下);對生活的態度(他們所期望的未來)。先天下之憂,為明天而活,是對戰前一代人的最真實寫照。其實在這四代人中,我對於第一代人是最有共感的,他們能忍、能捱、能主動爭取,但亦是短視的,沒有規劃的。呂大樂的父親給出一個這樣的答案,亦是我想對其他人說的一句話:“當你經歷過更容易令人悲觀(絕望)的環境後,你會懂得在任何情況之下都保持希望。。。”[5]

呂大樂. 香港四代人. 進一步多媒體有限公司; 2007.

戰後嬰兒,亦是作者所身處的年齡段。呂大樂亦是使用了三個方面去訴說第二代人:問題,競爭以及自我。第二代人是承接著戰後福利的一代人,內部社會重構、外部全球化連接;機遇、自由,甚至連同年層的人口爆發都應有盡有。第二代人的成功速度及成就上限無疑是最快最高的,這也能理解為甚麼呂大樂會以問題,競爭及自我來總結這一代人的特點(是我個人提煉出來的,他沒有明著說)。這三個特點其實有一條明確的邏輯關連,問題指的就是社會問題,不管是社會轉變、人口暴漲、全球化、本地化等等就不再展開說了。呂大樂他自己在書中也寫下“戰後嬰兒的問題永遠是我們的問題,他們給整個社會制訂議程,界定問題的焦點。”[6]競爭就是指各式各樣的相互爭奪。是的,在各種大大小小的問題下都存在解決問題的方式,況且大部份的問題都是基於戰後嬰兒而界定的焦點呢?無理是社會擁擠,資源缺匱乏還是不同的興趣,共通的話題等,各種各樣的問題本質上就是一個市場。有市場則有競爭,因此自然而然的,競爭作為一種意識形態,深植到第二代人的心中。自我膨漲則是來源於整個社會環境所帶來的一種風氣,也就是當年香港人常說的“獅子山下精神”,亦即人人進取,努力奮鬥。當整個社會的概念都處於這種對戰後嬰兒抱有最大的期待,而他們亦能實現這種期望時,這就是他們自我膨漲的本錢,是整個社會造就了他們。其實在閱讀戰後嬰兒年代時,我一直覺得呂大樂對描繪第二代人的篇幅比起另外三代人更多,但事實上,呂大樂對每一代人的用了基本相等的頁數去描寫(6~7頁),但從個人觀感上第二代人確實在信息密度上比起其他代人更多,可能也因為這是他對於自己的解剖而形成。

呂大樂. 香港四代人. 進一步多媒體有限公司; 2007.

三十世代,他們經歷的是一場又一場的轉變,從社會架構,到經濟環境,再到政治事件。他們是混亂的一代,如果以河流來代表不同年代的人,我會形容,戰前一代人是從激流後緩緩轉變成平流的一代;戰後嬰兒則是看起來不太真實的逆流上攀的一代人;而三十世代又突然的海沸江翻,泥沙俱下。第三代的人面臨的是無窮無盡的選擇及誘惑,儘管他沒有戰前嬰兒時代的明確的上流趨勢,但你不能說明他可能的上限就比戰前嬰兒低;他們也沒有經歷過戰前一代時被戰爭逼害時的絕望,但三十世代所經歷的社會、經濟、政治所有事件都不亞於一場戰爭所帶來的破壞(如果你硬要說我只能說沒死那麼多人)。這一代人比任何一代的人更複雜、多樣,以及充滿矛盾的,但我亦是對這一代人最沒有實感(儘管我父母就是這一代人)。我對第三代人的不實感讓我難以評價他們,但無可否認的是,也是他們帶來了更多樣性的社會環境留給了第四代人。呂大樂亦在文章第二節結尾處寫道:“戰後嬰兒一代人沒有承擔起他們的任務,他們沒有對年輕一代表現出同等的包容,為他們創造出更好的社會環境。[7]”(寫到此處我才發現為甚麼第二代人篇幅最多,因為三十世代的人在呂大樂的筆下,處處在跟戰後嬰兒一代人進行對比,這也難怪我對三十世代沒有任何實感,因為他的筆下,三十世代的人更像成為了戰後嬰兒一代人的附屬品。)

呂大樂. 香港四代人. 進一步多媒體有限公司; 2007.

最後。第四代人,我沒辦法書寫第四代人,因為我正正就是其中一份子,但在這裡我留下一句給我自己:尋找真我是我人生中唯一的目標。

 

看到我寫完這一篇文章,可能會有人提出一個問題,有空寫一段對書的分析為什麼不把這時間用在寫自己的論文上?我的回答是:作為一個INFP我需要在多點開花的環境保持的我創造力。尤其是當我沒辦法從其他渠道上得到任何力量的時候,搞學術好像己經成為了我唯一的出路。


 


[1] 呂大樂. 香港四代人. 進一步多媒體有限公司; 2007.

[2] 一篇没用的读后感—《四代香港人》 (douban.com)

[3] What Is Qualitative Research? | Methods & Examples (scribbr.com)

[4] 當時呂大樂出版時間為2007年,因此三十世代是指當時1966-1975年出生,剛好在千禧年初時到而立之年的一群人。

[5] 呂大樂. 香港四代人. 頁25. 進一步多媒體有限公司; 2007.

[6] 呂大樂. 香港四代人. 頁29. 進一步多媒體有限公司; 2007.

[7] 呂大樂. 香港四代人. 頁36. 進一步多媒體有限公司; 2007.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