捞面
捞面

热爱游戏与互联网,以及自由。精神香港人与精神台湾人。前记者,现扑街。

我們是如何失去互信,彼此對立的?

“境外勢力”是如何煉成的。
圖源wang'luo

最近,成都四十九中的事件,在經歷三天的起伏后,基本“平息”。

只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有人開始要求發聲者道歉,認爲這又是一起反轉。更有甚者,開始質疑死者的母親是“吃人血饅頭”,懷疑背後有人指使,乃至是“境外勢力”。

這批人或許還是這批人,只是在鋪天蓋地的質疑中,ta們“被迫”沉默了。

事實上,在事件未清晰之前,這些聲音已見端倪——11日晚在學校門口獻花、喊口號的人,即被指控為有組織、有預謀的境外勢力。

與此同時,卻也有人開始疑惑:這些指控的聲音是真實的嗎?

皆因當時在豆瓣最大的小組“鵝組”中,可以説是忽然閒出現了一批這樣的聲音,與前一天“求真相”的聲音,可謂針鋒相對。

人們集體的轉向,可以來得如此之快?

而我們又是何時,開始失去了對互聯網上的表達,最基礎的信任?


最開始的對立,是“美分”與“五毛”這兩個詞剛出現時。

但二者更多被用於嘲諷——無論是自嘲還是嘲笑對方。其含義均是指對方收錢發帖,并不代表一個真實的意見。

時移世易,兩個詞在這十年間慢慢有了新的詮釋。

一邊是“境外勢力”的說法開始普遍地、重復地被講述,加上幾篇新聞(注一)的“佐證,成為人們的“共識”。

女權主義者、NGO,乃至任何一個只是說了一句不合時宜的話的普通人,都可能成為“8000”(注二)。

另一邊呢,從官方新媒體的造勢,到大中V的“統一戰線”,“公知”被汙名化,“網評員”也從監獄到高校,成為人們熟知甚至光明正大接受的存在——電商刷評、粉絲控評皆是體現。

二者結合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

一方的憤怒可以被認為是偽裝、發聲被認為是“帶節奏”、行動更是成為“顏色革命”。

正如此次事件中,有人開始質疑事件何以如此迅速地成爲“大新聞”,一個符合人道主義的、再正常不過的獻花舉動,也被找出種種證據,以指控為“境外勢力”。(注三)

另一方呢,一些看似“失了智”的話語,我們甚至無法確認這是真實的愚蠢或者醜陋,還是被刻意呈現出來的畫面。

就比如對於獻花的質疑,對於四川人用普通話喊口號的質疑,對于從衣著上判斷”港獨“的聲音。

人當然可以愚蠢到這個地步,只是此情此景,實在讓人難以想象。

我由此想到那個對於互聯網最著名的論斷——網線背後,我們確實無法確認是人是狗。


在如此缺乏信任的基礎上,撕裂是必然的,交流也是不存在的。

雙方都有可能認為對方並非是一個真實的存在,又何談交流呢?

以至於,人與人之間仿佛成了永不相交的平行線,我在我的世界裏嘲笑品客(注四),ta在ta的世界裏痛罵“8000”。

而這,又恰恰可能是政權想要看到的局面。

永不休止的循環開始了,我們只能共同被鎖在這趟加速的列車之上,等待著崩潰的那一天。


注一:國家安全日當天,當局公佈了幾起”境外勢力“的案例。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ese-news-56757886

注二:豆瓣小組對於異見者的稱呼,據説出處是有”實錘(確鑿證據)“指出CIA給國内受指使者的工資是每月八千。

注三:端對此事的報道: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10512-mainland-chengdu-no-49-middle-school/

注四:品客,即pink,小粉紅在豆瓣成爲敏感詞,因以此代替。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