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賴
無賴

有感而發,順便將發夢時諗嘅嘢寫出來

The Last Kingdom 最後的王國/孤國春秋 第一至四季

The Last Kingdom 最後的王國/孤國春秋 

改編自伯納德·康威爾(Bernard Cornwell)所著歷史小說撒克遜故事(The Saxon Stories)的電視劇。

故事背景取自英格蘭七國時代(Heptarchy),亦即是5世紀至9世紀居住在英格蘭的盎格魯-撒克遜人(Anglo-Saxons) 的歷史時代。當中七國包括肯特(Kent)、諾森布里亞(Northumbria)、東盎格利亞(East Anglia) 、麥西亞(Mercia)、埃塞克斯 (Essex)、薩塞克斯(Sussex)和威塞克斯(Wessex)。

七國時代(Heptarchy)英格蘭版圖

在正史上,由西元410年開始,西羅馬帝國由於國力下降,為了集中力量對抗蠻族而開始撤出多個遠離帝國的領地,而當中便包括海外的不列顛尼亞行省(Britainia),亦即後來的英格蘭。

羅馬人撤離後,來自今天荷蘭與德國北部一帶的盎格魯人(Angles)和撒克遜人(Saxons),以及來自今天丹麥日德蘭一帶的朱特人(Jutes)開始進駐英格蘭。

由於盎格魯和撒克遜是兩個在文化,語言及宗教都非常相似的部落,加上進入英格蘭後,兩個族群互相融合,故统稱他們為盎格魯撒克遜人(Anglo-Saxons)。

外來人進駐,難免會與當地原住民,凱爾特不列顛人(Celtic Britons)衝突。傳說中的亞瑟王(King Arthur)便是凱爾特不列顛人(Celtic Britons)的國王,並帶領人民抵抗外敵。雖然亞瑟王(King Arthur)本人是否存在仍有爭議,但其原型卻很有可能參領凱爾特不列顛人(Celtic Britons)對抗盎格魯撒克遜人(Anglo-Saxons)的羅馬人,安布羅修斯·奧理安努斯(Aurelius Ambrosius)。

凱爾特不列顛人(Celtic Britons)最後不敵,退至地勢較高,環境較惡劣的威爾斯(Wales)和蘇格蘭(Scotland),並建立屬於他們的王國。盎格魯撒克遜人(Anglo-Saxons)和朱特人(Jutes)則留在較宜居的英格蘭。

經過一番互相吞併後,在7世纪演變成七國爭雄局面,從而進入七國時代(Heptarchy)。

劇情簡介

9世紀中期,英格蘭在維京人(丹麥人)大舉入侵後,七王國中的六國不是被消滅就是變成丹麥人的附庸,只剩下威塞克斯王國(Wessex)苦苦支撐。

主角烏特雷德(Uhtred)是諾森布里亞王(Northumbria)貝班堡(Bebbanburg)領主的次子,11歲那年丹麥人入侵英格蘭,其兄在偵察丹麥軍隊動向時被殺後,烏特雷德(Uhtred)繼任為貝班堡(Bebbanburg)繼承人。

其父在率兵對抗丹麥軍時,烏特雷德(Uhtred)騎馬偷跟過去,英格蘭聯軍在未攻破丹麥軍防線時,就將預備隊壓上,導致英格蘭聯軍被前後包夾覆滅,貝班堡(Bebbanburg)領主戰死。

烏特雷德(Uhtred)被丹麥人伯爵朗納爾(Earl Ragnar)俘獲,後被其收為養子。

貝班堡(Bebbanburg)則被烏特雷德(Uhtred)的叔叔阿爾弗里克(Alefric)據為己有。

烏特雷德(Uhtred)成年後,養父朗納爾(Earl Ragnar)被丹麥人仇人殺死。

烏特雷德(Uhtred)為了恢復本應屬於自己的貝班堡(Bebbanburg)領地及為朗納爾伯爵(Ragnar)復仇,決定投效威塞克斯王國(Wessex)的阿爾弗雷德王子(Alfred),亦即歷史上的阿爾弗雷德大帝(King Alfred)(Alfred the Great),幫助其抵擋丹麥軍對英格蘭最後的王國威塞克斯(Wessex)的入侵。

烏特雷德(Uhtred)計劃利用自己對丹麥人的了解,與阿爾弗雷德(Alfred)交換士兵與領地,讓他籌建自己的勢力,將來完成複仇大業。可惜精明的阿爾弗雷德(Alfred)並未讓烏特雷德(Uhtred)輕易如願,他設下了重重考驗要烏特雷德(Uhtred)證明自己的忠心與價值。

評價

於劇中,面對丹麥人入侵,盎格魯撒克遜人(Anglo-Saxons)信奉的基督教與維京人(Vikings)的古斯堪地那維亞教發生強烈衝突。

一方為一神教,另一方則是多神教。主角烏特雷德(Uhtred)則同時接受過兩方宗教的洗禮,但其本人則較認同維京文化那一套,相對接近現代無神論者的思維。他不明白為何敵人已兵臨城下,快打到上家門口了,一眾基督徒仍然堅持要先在教堂內進行祈禱。

即使阿爾弗雷德(Alfred)這位較開明的信徒與國王,亦難以免俗,致使他經常對烏特雷德(Uhtred)的異教徒身份產生不滿。

烏特雷德(Uhtred)由於曾被丹麥人領養,故繼承了丹麥人武藝的同時,其自身對丹麥人的作戰方法亦非常了解,並以此教會了撒克遜人使用維京盾牆陣來進行反抗。阿爾弗雷德(Alfred)亦看透這點,故不斷用計謀及籍口拖延著烏特雷德(Uhtred),使他只能夠繼續為威塞克斯王國(Wessex)效力。

烏特雷德(Uhtred)軍事才能卓越,但政治頭腦則較為單純,為人則敢愛敢恨,信奉且看重戰士間的榮譽及承諾。在為威塞克斯(Wessex)效力期間,他屢屢立功,但在面對一眾撒克遜貴族排擠的情況下,經常因受到不公對待,便對貴族及國王舉劍相向與對罵。

阿爾弗雷德(Alfred)及其身邊的貴族既不滿烏特雷德(Uhtred)異教徒身份與其不守禮法,對國王無禮的同時,亦擔憂他因功高蓋主而不受控制。

故對烏特雷德(Uhtred)的壓迫亦越來越大,結果導致他逃離威塞克斯(Wessex),投靠丹麥養父的兒子,其兄弟小朗格納(Ragnar),協助丹麥人進攻威塞克斯(Wessex)。

奈何丹麥軍內部亦不團結,小朗格納(Ragnar)被謀害奪權,烏特雷德(Uhtred)為了為兄弟執仉,在艾塞弗蕾德公主(Aethelfaed)引薦下,再次為威塞克斯(Wessex)效力。

此時阿爾弗雷德(Alfred)的身體狀況已每放愈下,其亦自知自己大限將至。在第三季中可看到,由大衛·道森飾演的阿爾弗雷德(Alfred)突然演技爆發,既表達了對英格蘭與基督教的熱愛,亦帶出未能於有生之年統一英格蘭內所有基督徒,把丹麥人趕走的不甘。

阿爾弗雷德(Alfred)深知撒克遜人中,只有烏特雷德(Uhtred)有能力對抗丹麥人,故為了挽留烏特雷德(Uhtred)留下來輔助年輕的皇子愛德華(Edward),亦即史書上的長者愛德華(Edward the Elder)繼位,無奈下由當初的計謀相迫,轉為後來的苦苦哀求,最终說服了烏特雷德(Uhtred)。

第4季則主要講述在阿爾弗雷德(Alfred)死後,艾塞弗蕾德(Aethelfaed)與愛德華(Edward)兩姐弟合力對抗丹麥人的故事,而烏特雷德(Uhtred)則因為帶兵收復貝班堡(Bebbanburg)失敗,無奈下繼續輔助愛德華(Edward)。

主角烏特雷德(Uhtred)
阿爾弗雷德(Alfred)

老實說,主角烏特雷德(Uhtred)於劇中的性格不算討喜,但卻勝在寫實,衝動中帶有認真細緻,好戰之餘又堅守心中底線,主角演員亞歷山大·德雷蒙本身顏值亦頗高,能夠充份駕馭此角色。主角一生的願望便是奪回貝班堡(Bebbanburg),卻在時代局勢與戰士榮譽帶來的責任感驅使下顯得困難重重。他是一名優秀的部下,可靠的戰友,理想的情人,但唯獨不適合成為一名領導者。

另外不知是否受到作者詛咒,主角有著類似天煞孤星的命格。

初戀情人布瑞達(Brida)選擇跟隨小朗格納(Ragnar),決定離他而去;

布瑞達(Brida)

第一任妻子米爾德里絲(Midrith)因價值觀與信仰不同,結果去了當修女;

米爾德里絲(Midrith)

情人伊索爾特(Iseult)被丹麥人殺害;

伊索爾特(Iseult)

第二任妻子吉賽拉(Gisela)因難產而死;

吉賽拉(Gisela)

情人艾塞弗蕾德公主(Aethelfaed)為了成為麥西亞(Mercia)統治者,對外宣言在位期間永遠守貞。(這裏有一點忍不住吐嘈,主角與艾塞弗蕾德(Aethelfaed)的年齡,以故事時間計算,最少相差20年,完全是老牛吃嫩草。)

艾塞弗蕾德(Aethelfaed)

妹妹塞拉(Thyra)被撒克遜人燒死,從小陪伴到大的挈友貝歐卡(Beocca)亦戰死身亡。主角女兒跟隨了丹麥人,兒子則在阿爾弗雷德(Alfred)的調教下,信了基督教,獻身於教會。

塞拉(Thyra)與貝歐卡(Beocca)

於第4季結尾,烏特雷德(Uhtred)只餘下3名部下繼續陪伴他,基本上除了撫養愛德華(Edward)的私生子外,亦因爭奪貝班堡(Bebbanburg)失敗而暫時失去了目標及方向,有種忙活到老一場空的感覺。

時代格局上,通過劇集亦可看出中世纪早期,與羅馬帝國時期作對比,文明倒退得其實頗為明顯。不論戰爭兵法上,倒退成民兵雜牌軍般目無章法亂衝,還是社區設施及基礎教育亦不及羅馬帝國時那麼普及,可以說是完全兩個檔次。

總括來說,最後的王國(The last kingdom)劇情節奏尚算明快,在服裝,文化習俗,建築及軍事表現上相當接近當時代的背景。劇中角色套用了許多真實歷史人物之餘,故事上亦相對貼近史實,故若想了解該段時期英格蘭與維京人之間的歷史與文化,此劇不失為一個不錯的選擇。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