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雅
曉雅

【問答回顧】印度科創領域的十個(冷)知識

感謝@胡剑龙 老師昨晚精彩的在線問答。當中國科技企業走出國門,進入印度、印尼和全球市場,在新興市場掀起波瀾之時,面對這個時代最重要的現象,中國媒體卻沒有跟上節奏,我們大多數人對印度的想像仍然停留在「寶萊塢歌舞」上。胡老師對印度科創領域的到位觀察廣闊有趣,在此整理了問答中涉及的十個(冷)知識為帖,其中涉及中國對印度投資的情況,也談及印度嚴格的種姓制度對創業者的圈層影響:

1. 印度政府對中國投資的態度有雜音,尤其是當前中國手機企業碾壓當地本地品牌之時,對中國公司的指責,有時候很難分辨,這背後可能有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緒,也有商業利益的操縱。尤其現在,在政策層面,印度政府並未將中國企業或者中國資本區別對待,對中國的防備心理很強,給中國政府或者相關機構留下的空間很有限。

2. 中國在印度的FDI投資,國有企業參與非常少,大部分來自私企,尤其是互聯網企業,所以也降低了中國企業的政治風險。另外,印度創投企業本身他們對中國的資金非常渴求。

3. 對印度的科創圈來說,來自美國,中國以及亞洲其他國家的資金基本是三足鼎立——美國資本;騰訊+騰訊的南非大股東Naspers;阿里巴巴+軟銀(日本)

4. 日韓進入印度市場很早。日本企業,比如軟銀,對印度的互聯網投資很大,但整體上和中國不能比,因為日本沒有什麽大的互聯網公司。日韓在印度的存在,還是集中在傳統產業。

5. 印度最早一批新創公司其實就是軟件服務外包公司,像Infosys,被稱為「辛格一代」企業家,他們是在印度1991年的經濟自由化改革開始後出現的,也是真正在市場競爭裏展露頭腳的,對印度創業圈至今影響仍然很大。Infosys的創始人Nandan被稱為印度創業圈的教父。這兩年生態發生比較大的變化,因為資金來源更多元,加上外包企業走下坡路,他們對印度創業者的影響和吸引力都在下降。

6. 印度創業圈和中國有個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能夠拿到A輪融資的,基本都是婆羅門出身。塔塔集團一位英國董事調查印度前一百位創業者,沒有一位賤民階層,只有三位穆斯林。1991年印度啟動經濟改革時,同時還有一項政治議題的改革,所謂的OBC法案,就是給印度中下基層更多優惠。OBC法案的結果是,印度中下階層的政治地位大幅提升,但是經濟自由化改革的成果,高種姓成為最大獲利者。因為他們在商業領域,一直占據優勢地位。印度經濟還在起飛階段,貧富差距比中國還大,創業圈是整個社會系統的一部分,也反應了這種局面。

7. 印度科創生態這些年變化不小,印度的創業公司,其實和中國一樣都在抄襲矽谷。但是,印度公司現在慢慢開始抄襲中國了。美國矽谷的印度裔加速回流到印度,回流早於川普當選之前,但川普上台讓這個趨勢更加顯著;中國企業成為印度創業圈最重要的參與力量之一;在抄襲中美的同時,印度創業者也越來越接地氣,開始有很多「印度特色」項目冒出來;全球互聯網巨頭在過去幾年都加大了對印度的投資。

8. 中國企業幾乎參與了所有印度獨角獸企業和各行業頭部企業的投資;中國手機企業占到印度市場的一半以上;印度下載量前十名的App,似乎有三家是中國公司開發的。「快手」過段時間可能會正式進入印度,「抖音」和「西瓜視頻」在印度發展都還不錯,但是囿於印度智能手機普及度,不可能達到中國的量級。

9. 相較印尼和印度兩個當前投資熱土,印尼這兩年其實更熱,因為去印尼的門檻沒有來印度高。印度國情複雜,但印度的好處是,人才確實有優勢,不少人也講英語。印尼的優勢在於,有眾多華裔,另外由新加坡這個跳板進去門檻低一些。

10. 在印度流量包很便宜,每天2.5G,28天,約34塊人民幣,但對印度人而言還是有點貴。擁有智能手機的人也還是很珍惜流量,印度的星巴克,以及所有的連鎖咖啡店,都不提供免費WIFI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