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rome
Jerome

連續兩年寫作不間斷,可以稍微自稱是個「文字堆砌人」。曾於多領域任職與創業,帶隊完成金氏世界紀錄項目挑戰。現音樂產業 x 文化活動產業與夢想家共同追逐獨角獸中。

Pop-Up Store 成真了!

之前寫過了一篇關於三位年輕人在蓉城發展的文章。(https://matters.news/@jerome/疫情下的Pop-Up Store小故事)就在幾個月前還在跟他們一直聊著這家店未來的發展與他們過年的安排的印象都還在腦中時,前幾週忽然聽說這家店真的成了事實上的 Pop-Up Store 了,即將撤離成都。

知道消息的那天,正巧是三位年輕人去參加尼先生在成都的店慶 party。一邊是落地發展又邁入一個整數年頭,另一邊則是鎩羽而歸的三位遠赴他鄉的職業人。感覺也是頗為弔詭。不過現實一點來說,年輕人們其實算是被外派拓展新城市的新分店,遇到疫情的干擾,最終讓投資者決定放棄這個分店的運營,也算是合情合理。可惜的是三位年輕人剛剛在錦官驛城準備大展身手,有人才剛剛加入了私人教練的訓練課程,有人則是剛剛重新建立了與本地供應商的新關係,並且開發了適合新的節奏的菜單,沒想到這一切依然在疫情尚無法有完美的解決之道之際,只好還是完全停下。

有點半開玩笑的問他們說怎麼那麼晚才說這個消息,想不到他們也是嘻嘻哈哈的告訴自己說他們也不過提早兩天知道。由於進台灣的檢疫規定在疫情又開始變得嚴重之際,重新提升的等級。當時還問他們既然這樣是否應該更提早返台,免得隔離更是麻煩。可惜他們需要善後一下剩餘的設備、物料與一些基本的帳務問題,於是只能又延後了一兩週返台。

與尼先生談到這件事情,如同過往所有的經驗一般,旁觀者總是能比較不帶感情的用一些略為理性的方式來判斷事情。我們倆打從一開始就發現這家 Pop-Up Store 的主事者可能因為在台灣的幾家店經營小有成績,因此對於自身本業的專業來說,在主事者身上自信爆膨。但俗話說的好 - 「強龍難壓地頭蛇」,既然到了一個陌生的城市,本就應該多聽多看多問多學,找到適合自己原本專業與在地特色的最佳融合方程式,並且善用本地的資源來結合,這樣才能更開放的找到一條適合自身品牌發展的道路。

類似的負面教材,這十多年來實在看了太多太多,所有剛剛到新的地方想要謀求發展的品牌,當然都因為自身在原本的環境中發展有成,在具有一定程度的 Know-How 、資金、人才......等條件下,向外發展自然而然是個合理且必要的選擇。但除非有著源源不覺的資本與人力供給,否則在前期的第一個磨合階段發生的耗損,往往就是第一個最不容易突破的關卡了。

而所有失敗者,都會為自己找個台階下。怪罪外在環境,或是一個不同的文化,是最容易的脫責方式。

當然,最終承擔虧損或是享受盈利者,一定不是站在身邊說話不怕腰疼的我們。一邊跟三位年輕人相約到時候在台灣重新聚會,畢竟相聊起來還是挺有共同話題的。一邊也又把這一個「血淋淋的案例」歸檔後,未來,又是個聊天的小話題了。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