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unmmmerco
寫字的人
寫字的人
寫得好就會被認可?寫得不好所以沒人看?醒醒吧

蘋果台灣從一開始就算是公司制媒體吧?如果本身收入就依賴廣告,那麼盈利狀況不樂觀的情況下,停刊也算是合情合理。與之相比,可能更讓我擔心的是,追逐流量的生產邏輯現在也進入到了公共媒體中。我人在澳洲,不知道台灣公共媒體目前有否也感受到流量的壓力?

讀得心有戚戚。如今的內容“生產”,新聞“生產”,尊崇的不也是市場邏輯嗎?作為曾經的自由寫作者,(由於需要積累經驗和收入)進入體制,也不得不面對這些“marketing做好做滿”,終日用數據說話的這套“新聞產業鏈”。心中有讀書時積累的骨氣,無法加入這場泥沙俱下的狂歡,但心中也認為好的寫作,培養優質內容的環境原不該如此...... 自己和無數的新聞機構只好被市場化,公司制的浪潮推著往前走。
讀得心有戚戚。如今的內容“生產”,新聞“生產”,尊崇的不也是市場邏輯嗎?作為曾經的自由寫作者,(由於需要積累經驗和收入)進入體制,也不得不面對這些“marketing做好做滿”,終日用數據說話的這套“新聞產業鏈”。心中有讀書時積累的骨氣,無法加入這場泥沙俱下的狂歡,但心中也認為好的寫作,培養優質內容的環境原不該如此...... 自己和無數的新聞機構只好被市場化,公司制的浪潮推著往前走。
實在是累了,接下來就交給各位吧

其实尽管地缘上同属亚太,在澳洲的大多数人也仍觉得缅甸像是另一个世界。亲身感受到大众与缅甸之间那种痛苦的距离,也让我更明白社会抗争中交流的艰难和必要。
所以也想和@fide 一样谢谢你的文章,因为你,我有了一个看到缅甸的窗口,也多了一种了解缅甸的视角。也很惭愧,最近由于工作繁忙,还没有读完你其他的分享,晚些时候一定补上。也希望你照顾好自己。
其实尽管地缘上同属亚太,在澳洲的大多数人也仍觉得缅甸像是另一个世界。亲身感受到大众与缅甸之间那种痛苦的距离,也让我更明白社会抗争中交流的艰难和必要。
所以也想和@fide 一样谢谢你的文章,因为你,我有了一个看到缅甸的窗口,也多了一种了解缅甸的视角。也很惭愧,最近由于工作繁忙,还没有读完你其他的分享,晚些时候一定补上。也希望你照顾好自己。
【网络民议】无审查,五千中国网民涌入CLUBHOUSE谈新疆:这是华文公共空间的哈贝马斯时刻(附立场报道)

我完全认同你的看法Bron。事实上,对于商业化运作的平台,我的态度都有所保留。只是这些平台的成功既已成既定事实,我们能做的就只是更加努力地推动平台资安系统的建立和社会责任计划的实施。Clubhouse不理想,但对于我来说,可能是又提醒了我一次:一个有言论自由的中国可以是怎样的;中港台之间对话的可能性是怎样的;以及没有CCP,很多中国人原来其实可以做得有多好。
我完全认同你的看法Bron。事实上,对于商业化运作的平台,我的态度都有所保留。只是这些平台的成功既已成既定事实,我们能做的就只是更加努力地推动平台资安系统的建立和社会责任计划的实施。Clubhouse不理想,但对于我来说,可能是又提醒了我一次:一个有言论自由的中国可以是怎样的;中港台之间对话的可能性是怎样的;以及没有CCP,很多中国人原来其实可以做得有多好。

我們對新疆集中營特別在意,是因為關心中國,也因為中國的政策和權力運作和我們每天的生活都有關。你提到的澳洲士兵在阿富汗的暴行,在澳洲的公民也都非常關注,在我所在的城市,也已經組織了連續的抗議,要求聯邦政府做出回應。我們難道就不可以做公民,為發生在自己國家國土上的不公不義振臂一呼嗎?
我們對新疆集中營特別在意,是因為關心中國,也因為中國的政策和權力運作和我們每天的生活都有關。你提到的澳洲士兵在阿富汗的暴行,在澳洲的公民也都非常關注,在我所在的城市,也已經組織了連續的抗議,要求聯邦政府做出回應。我們難道就不可以做公民,為發生在自己國家國土上的不公不義振臂一呼嗎?

在这个时代,每个国家的政府都有许多不人道的,错误的政策和历史债务。了解这一点,应该是我们共同努力,纠正每个问题的起点,而非因为别人的问题而自满自足的终点。
在这个时代,每个国家的政府都有许多不人道的,错误的政策和历史债务。了解这一点,应该是我们共同努力,纠正每个问题的起点,而非因为别人的问题而自满自足的终点。
面对新疆危机,一个 2020 年的普通人可以做些什么?

期待一个正常的社会,第一步是让我们成为健全的,理性的,有同情心的人,真诚地面对讨论,也直面自己在这个时代的责任。谢谢你的文章和分享,你不是一个人在面对这一切。
期待一个正常的社会,第一步是让我们成为健全的,理性的,有同情心的人,真诚地面对讨论,也直面自己在这个时代的责任。谢谢你的文章和分享,你不是一个人在面对这一切。
常識,一個關於羊群的夢

Fide, 謝謝你提醒我你寫過這篇文章,也謝謝你把它傳送給我。也很抱歉,由於工作忙碌,現在才有時間完整讀完你的文章,給你寫下這篇回復。
在文章中,你說,你感受到她文字中的”正常“,又進而反思自己的的審美期待——是否一個自殺的作者就一定要按照一種”不正常“的方式寫作?而這個問題也同樣困擾我。究竟這種“正常”意味著什麼?
讀完林奕含的書和日誌的,是在lockdown中。之後好幾天,都很難走出那種震驚和痛苦,直到覺得離開這種痛苦都像一種背叛。
朋友之後介紹給我J.M,Cowtzee關於創傷體驗的文章:“大致是說,你無法還原酷刑發生的場景。那個小黑屋,那個壓抑的場所本身會變成一個黑洞,吞掉所有試圖理解它的人。然而,想要紀錄創傷的文字都會被迫與小黑屋溝通:屋子裡的人失去了聲音,而屋子外的人始終無法確定自己的聲音是否真的反映了他們的聲音。而當你越接近小黑屋,就越不知道怎麼用語言承載這些傷痕。” 而這一點,也讓我感到,林奕含文字中的“正常”卻是以一種“正常”的語言秩序反覆確認自己收到了重大的,不可逆轉的傷害。寫作的目的,是敘述,呈現一種傷害的痕跡。而這種自我毀滅式的寫作方式,幾乎不可避免的將人引導向死亡——對與在人間的人而言,這幾乎是對傷痛的終極確認。
但,即便經受了極大的痛苦,羞辱;經受過最噁心,最罪惡的暴力,在她的寫作中,我竟然還是感受到一種語言的雕琢和美感。這種感受讓我覺得自己也非常的噁心和罪惡;同時也讓我止不住去想,雕琢這些文字的人要承擔的究竟是什麼?一個人需要走過怎樣的思維歷程,才可以這樣優雅地,像外科醫生審視一具人體一樣審視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傷痕?
我到此刻都不知道問題的答案是什麼。只是心疼一個人,即便在講述痛苦時,也依然無法逃離讀者的審美期待;仍然要承接那種唯美主義的寫作傳統,把死水當作珍寶,讓它在自己的紙上重生。
對於一個把文字當作庇護所的人來說,這幾乎是來自那種沒有陰影的生活的脅迫。陽光普照,這是多麼巨大的一種殘忍。
Fide, 謝謝你提醒我你寫過這篇文章,也謝謝你把它傳送給我。也很抱歉,由於工作忙碌,現在才有時間完整讀完你的文章,給你寫下這篇回復。
在文章中,你說,你感受到她文字中的”正常“,又進而反思自己的的審美期待——是否一個自殺的作者就一定要按照一種”不正常“的方式寫作?而這個問題也同樣困擾我。究竟這種“正常”意味著什麼?
讀完林奕含的書和日誌的,是在lockdown中。之後好幾天,都很難走出那種震驚和痛苦,直到覺得離開這種痛苦都像一種背叛。
朋友之後介紹給我J.M,Cowtzee關於創傷體驗的文章:“大致是說,你無法還原酷刑發生的場景。那個小黑屋,那個壓抑的場所本身會變成一個黑洞,吞掉所有試圖理解它的人。然而,想要紀錄創傷的文字都會被迫與小黑屋溝通:屋子裡的人失去了聲音,而屋子外的人始終無法確定自己的聲音是否真的反映了他們的聲音。而當你越接近小黑屋,就越不知道怎麼用語言承載這些傷痕。” 而這一點,也讓我感到,林奕含文字中的“正常”卻是以一種“正常”的語言秩序反覆確認自己收到了重大的,不可逆轉的傷害。寫作的目的,是敘述,呈現一種傷害的痕跡。而這種自我毀滅式的寫作方式,幾乎不可避免的將人引導向死亡——對與在人間的人而言,這幾乎是對傷痛的終極確認。
但,即便經受了極大的痛苦,羞辱;經受過最噁心,最罪惡的暴力,在她的寫作中,我竟然還是感受到一種語言的雕琢和美感。這種感受讓我覺得自己也非常的噁心和罪惡;同時也讓我止不住去想,雕琢這些文字的人要承擔的究竟是什麼?一個人需要走過怎樣的思維歷程,才可以這樣優雅地,像外科醫生審視一具人體一樣審視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傷痕?
我到此刻都不知道問題的答案是什麼。只是心疼一個人,即便在講述痛苦時,也依然無法逃離讀者的審美期待;仍然要承接那種唯美主義的寫作傳統,把死水當作珍寶,讓它在自己的紙上重生。
對於一個把文字當作庇護所的人來說,這幾乎是來自那種沒有陰影的生活的脅迫。陽光普照,這是多麼巨大的一種殘忍。

謝謝提醒!晚些時候讀過再跟你交流:)
謝謝提醒!晚些時候讀過再跟你交流:)

謝謝阿嗅 : )
謝謝阿嗅 : )

是的,是林奕含。她的FB現在成了紀念專頁,保存她生前po過的公開隨筆。
是的,是林奕含。她的FB現在成了紀念專頁,保存她生前po過的公開隨筆。
蘋果台灣從一開始就算是公司制媒體吧?如果本身收入就依賴廣告,那麼盈利狀況不樂觀的情況下,停刊也算是合情合理。與之相比,可能更讓我擔心的是,追逐流量的生產邏輯現在也進入到了公共媒體中。我人在澳洲,不知道台灣公共媒體目前有否也感受到流量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