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妥协》与《依码为梦》

ideavidualist
·
·
IPFS

朋友们大家好,今天分享最近读的两本书《男性妥协:中国的城乡迁移、家庭和性别》《依码为梦:中国互联网从业者生产实践调查》。别被看似宏大和学术味很浓的题目唬住,这两本都是小书,不算参考文献的正文部分分别只有180页和200页,读得快的朋友两天就可以读完一本。当然,篇幅短只是两本书的优点之一,我觉得有必要推荐给大家的最有力理由是它们的题材。

先来聊《男性妥协》。这本书是基于两位作者以及访谈员主要针对南中国的广州、深圳、东莞三地的男性农民工的田野材料创作而成,讨论的核心议题是中国大规模的城乡迁移中的男性气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家庭内部的性别关系和权力关系施加了什么影响,传统父职和孝道的履行又被迫做出怎样的改变。作者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总结出“男性妥协”这一概念,来刻画男性农民工在情感和气质上做出的总反应。

读完这本书,我更加坚定了一个想法,那就是在中国目前泛女权化的潮流中,人们对男性气质的研究和了解和对女性主义的推广一样重要,如果没有对男性意识和气质的深入考察,女性议题的讨论总是有欠缺的。换句话说,男性虽然是在父权制下看似获益的一方,但实际上男性与女性一样都是父权制的受害者,只是女性身上的创伤比男性更多,就像书中写的那样,大部分男性农民工同样受到父权制传统和观念支配,而深陷身心的双重痛苦。我一直觉得,女性固然要对具体事件中给予伤害的男性问责,但在更为宏观的两性之间,更应该互为战友,将炮口对准那个最关键的系统和体制。

另外,我觉得这本书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提醒,即近年来不应将所谓的“底层”“劳工”这一类左翼研究对象过分道德化,将某些标准上的弱势者在道德上提到很高的高度,以至于模糊了其本来面目。在本书中,男性农民工固然令人同情和心酸,但其普遍持有的性别意识是绝对值得被批判和改正的(当然这不是他们个人的错),因此真实可感的男性农民工并不是一种道德化的浪漫想象,而是与之类似的一批“研究对象”都需要具身的书写来还原自己。

如果要谈一点缺憾,那可能在我看来“男性妥协”这一概念的利用率会比较有限,我想不到这个概念会在今后的性别研究中如何被使用和扩充;以及,对这一概念的总结,或者说男性农民工的情感对城乡迁移的回应,总让我感觉还是“情理之中”,男性农民工的若干改变总归是要被父权制用来巩固性别气质的再生产的。

总的来说,我推荐《男性妥协》给所有对国内性别议题感兴趣的朋友,里面的田野材料很生动,有一两则特别触动我,相信你们在读的时候也会有同感,欢迎读后来交流。


我对《依码为梦》的最大推荐理由是它的题材,比较系统的互联网业界生产实录在国内的确很少见,而作者在很大程度上将其从薪酬、工作强度、自主性、社会关系等维度完整表达出来了,能够让不太容易接触到互联网内部逻辑的读者看到一些新东西。

然而,这本书结合批判政治经济学和文化研究的视角,为不太了解这两条理论脉络的读者(比如我)带来了一些阅读障碍,进而很无理地认为作者的理论综述同田野材料的交互不够圆融。我有这样的想法:作者的这本书并不是像雅君的《金榜题名之后》那样的硕士论文,而且手里又掌握几百万字的田野材料,为什么不增加田野材料的比重并削减理论的分量呢?这样大概会对普通读者更友好一些吧,也能将这一题材的首发性发挥到最大。读完后记,能强烈地感觉到冰青老师是一个很幽默有趣的研究者,个人风格没有对这本书的写作有更多的贡献,也是我觉得有点遗憾的事情。

还有一点想向冰青老师吐槽的是,书中有好多英文字母组成的化名啊,比如DJJ、BCC、BX、ZB、WTT等等,有些是人的化名,有些是公司的化名,读着读着就会错乱,想不起来这指代的到底是什么······

不过还是很推荐大家感兴趣的话去读一读,尤其是一些想进入互联网企业的同学。作者运用的是她在2009-2015年间收集的资料,读完书后我开始期待有人书写近年来的互联网业界生产发生了什么变化及其意味。我觉得大家读完也会有强烈的期待,希望未来看到后接着讨论咯!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