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辛2.0回归

ideavidualist
·
·
IPFS
共同坚持,相互支撑,书写这里的痛苦与幸福。

关注尝辛的老朋友们,大家好。

距离2022年6月4号微信公众号“尝辛”被永封已经有一年,四百多位读者朋友里除了一些之前加为微信好友,其余都失散,实在可惜。由于公众号注册政策限制,我没有办法注册新的,于是来到Matters,希望在这里发布的内容能作为尝辛的延续,给新老读者朋友一些熟悉又新颖的想法分享,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以免错过。

因为平时使用微信比较多,所以在马特市发布内容,聊天交流就移步微信了,读者朋友欢迎加:908922783

公众号被取消,以及备考,改变了我非常多,不再open,越来越封闭,过去一定会感兴趣的议题慢慢提不起力气,近一年都没有认识新人,头脑转不动,笔头也生疏。这是一个自我孤立、自我钝化、自我放弃和割舍喜爱事物的长久过程,这不仅残忍,而且一旦实现,再培养兴趣,重新建立与周遭人们的连接,有一颗冲动的心,就变得非常难。幸运的是,我迈出了这一步,也非常期待认识新朋友,在这个时代共同坚持,相互支撑

相比于尝辛1.0,尝辛2.0会加入更多读书笔记和田野笔记,我特别希望能够围绕和借助所读的书来和朋友们讨论各自的历史和所处的现实,特别希望能够通过我的田野笔记来让朋友们了解一些未曾了解的生命故事。当然,尝辛2.0也会延续1.0所坚持的短时评和我的杂乱思考,尽量不回避什么,以最真诚的真诚与大家聊聊天。

请与尝辛2.0一起,共同书写这里生活的痛苦与幸福吧,谢谢大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面是最近两个月读的四本书的短书评,作为尝辛2.0的开篇。

《金榜题名之后:大学生出路分化之谜》

雅君的这本书是从她的硕士论文扩充而成,却不是简单扩写,而是做了有益的增补,让整部书显得更具体系和条理。这本小书主要围绕雅君总结的,学子进入大学的“资本化过程”“投入过程”和“价值选择过程”三大过程和“目标掌控模式”“直觉依赖模式”两大模式,揭示初入大学的文化障碍及其成因,在导论部分提纲挈领地陈述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思路,在逻辑上将初入大学的同学的行为选择谈得很清楚,随后几章则是运用扎实的田野材料分别论证了观点。

虽然这本书大体上还是讲了一个再生产的故事,但我觉得雅君讲出了新意。我相信大家在阅读的过程中会发生这样的念头,即“这不是常识吗”“本来就是这样的呀”。诚然,而我们还是容易随着雅君的讲述欲罢不能地读下去,是因为雅君剖开了这种“常识”的内部,把这种“本来”的机制给说明白了,辅以丰富的访谈材料,就使得文本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在读完雅君的致谢和后记之后,我就更能感受到这本书融入了雅君自己的生命体验,这是一部很用心的作品。

当然,对我来说,在读到后半部分时还是觉得略显冗长,文本的内容多在前文或导论有所重复,以至于在我读完之后翻看,发现自己在导论部分划线最多,越到后面越不见踪迹,大概是因为给我的启发和创见越发少了的缘故。

不过我还是非常愿意向大家推荐雅君的这本书。对只把这本书当作文献来读的研究者,我觉得只读导论和第一、二章即可把握雅君的研究思路和主要结论;而对于目前高考结束,正在填报志愿,即将升学的同学来说,我觉得这是一本必读书,非常推荐从头到尾读完,可以当作今后进入学校的行动指南,而不至于太过慌张和无措,我相信会很有帮助,读者朋友家里有妹妹弟弟即将上学的话,十分建议推荐给他们读一读。

 《失落的一代: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

这是法国学者潘鸣啸(Michel Bonnin)的代表作,虽然其作为汉学家在中国可能不如费正清、列文森、孔飞力、史景迁等那么知名,但这部书却颇见功力,尤其是廓清了我对上山下乡运动的一些偏见,以比较客观完整的视角解读了这一影响深远的运动。

原来,下乡运动存在多次反复和拉扯,无论是运动内部还是外部,都存在着长久的张力,受宣传影响完全自愿下乡的青年是少数。毛的明显的唯意志论、过分拔高农民地位以至人们盲目崇拜体力劳动、反知识,促成了这次运动,人们自然的钟意城市的生活水平和便利的基础设施却被认为是某种腐蚀。在我看来,正是现实与理想(宣传)之间的幻灭和落差成就了上山下乡的自我扼杀和崩塌,也就是毛权威的自我熄灭和反噬。上山下乡的结果几乎全部走向毛希望的反面,越希望青年有革命道德越是两面派,表现越好的却越能早点返城和招工,越是想消除差别越是注重出身和干部阶层世袭,越是加剧城乡对立的鸿沟。

毛的理想主义造就了人们的现实主义,他的教条主义造就了人们的自由思想,他的愚民政策造就了人们的独立思考。

书里提到,平时也听到,“学生和知识分子连韭菜和麦苗都分不清楚”,我心里不忿:那又怎样?我想这可能也是那时的年轻人的心里话,却是一些人永远难以理解的想法。

这本书的内容很丰富,揭示了这一运动发起的动机,使用的手法,政策的演变,引致的后果,尤其是上山下乡生活实录那一部分,更是让人锥心泣血,难以想象。如果非要说有可以完善之处,大概就是在政策演变部分讲述的时间线略显杂乱,以及每页的非解释性脚注总让人停留,稍微影响了阅读的连贯性。

我的想法不及文本万分之一二,对过去的历史感兴趣的同学,以及特别想溯源中国的某些“国民性”的同学,不可错过此书。

《章开沅口述自传》《一个戴灰帽子的人》

这两本书我想放在一起聊,它们的共同点是知识人在一定时期内的生活和心路历程,不同点是一位是历史学家,一位是诗人。

章老的口述细节很多,十来岁时的一些小事都记得很牢,再加上历史学者的“专业能力”,于是把故事讲得特别生动。但大概是读《失落的一代》后劲太大,我希望能在章老的口述中多读到一点他在那个年代的经历和反思,但人生遭际不同,章老比那个时候的很多人都幸运,没有受到巨大的冲击,甚至还能从事一定的学术研究,饮食和生活起居上也都过得去。因此章老在书里说:

“桂子山上三号教学楼里围着战棋鏖战与观战的众多青年教师,与昙华林澡堂里晨昏伏案撰著的张舜徽先生,这两个场景,定格在我的‘文革’记忆链条中,并给我启示。当我年老之后,总喜欢告诫青年:即使社会病态,也不要随波逐流;处在人生最低谷时,不妨充实自己。

这段话说得很对,但可能对我的期望来说还不够解渴吧。

《灰》书中涉及的时期就更短更聚焦,是邵燕祥右派摘帽到1965年的生活。也许是诗人的文艺天性,书中的语言修饰较多,而且以他几年间的编辑和编剧工作和回忆为行文主线,可读性弱了很多,读久了难免有种疲倦感。若要说优点,应该就是贯穿全书的摘帽右派的提心吊胆、小心翼翼的微妙情绪刻画得十分传神。总体上略失望,没有从书中读出巨变的时代与小人物的纠葛和折射。

章老的口述自传值得一读,邵书在我看来则全凭兴趣了。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