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oman
zooman

Likecoin验证人,关注科技、自然、阅读、电影及家庭教育

“这些是人,而不是数字”,疫情可视化作品推荐

1854年伦敦霍乱,流行病学研究的先驱约翰·斯诺(John Snow)创造性地以空间统计学的方式查找传染源,其著名的“霍乱地图”是可视化参与公共卫生事件解决的经典案例。

霍乱地图

在新闻报道中,数据正变得越来越重要,这并不是因为数据的量大,而是我们拥有了工具和能力去分析数据,呈现表象背后的原因与真相。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从爆发至今,围绕疫情的各种数据分析和可视化传播,成为大众了解疫情的重要窗口。数据新闻,成为媒体疫情报道的有力武器。

很多传媒机构和高校实验室,都在致力于用数据新闻报道疫情,用可视化方式记录疫情,记录这个特殊时期的各种真实与感动。这期间有很多优秀的数据新闻作品,叫人难忘,令人震撼。

1、财新:《新冠逝者:数字后不可遗忘的人》

自1月9日武汉记录下第一例新冠肺炎死亡病例起,至2月22日,全国27个省份,已有2442人被新冠病毒夺走生命。

李文亮医生去世,举国关注;病倒在抗疫一线的刘智明院长,三天紧急改造武昌医院,为患者腾出504个床位,自己的生命定格在51岁;“疫情不散,婚期延迟”,彭银华医生与他的妻子再也等不来他们的婚礼。

这场疫情,已有7万多人感染新冠病毒,数万家庭卷入其中。逝者数字还在不断增长,每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灾难终将成为历史,但灾难之后我们应记住的,是数字背后的普通个体。

持续滚动的数字容易让人陷入麻木,财新用最简单的时间轴和散点图,提醒我们关注: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曾经发出呼吁:“我们必须记住,这些是人,而不是数字( We mustremember that these are people, notnumber)“。

这是目前我看到的最为震撼的可视化作品。

2、人民大学:《1183位求助者的数据画像:不是弱者,而是你我》

武汉疫情混乱时期,无数的感染者得不到及时救助,他们被迫在微博上发出求救信息。仰仗社交媒体的发展,这些被卷入灾难洪流中的个体声音得以被听到、被传播。

这些在社交网络上以个体的身份发出求助的人,他们是谁?他们为什么而发声?他们的处境有何共同点?他们的声音在主流话语中是如何被遮蔽,从而选择自己呼喊的?

对媒体而言,为这些声音提供渠道,在报道中更加注重个体叙事,既是敬畏生命,也是尊重历史。人民大学RUC新闻坊,根据微博上的1183位求助者做出了数据提取,通过数据分析,解码数字背后的个体困境,透过冷冰冰的数据,让我们得以一窥疫情的残酷:

这些陷入窘境的人、苦苦挣扎的人、奋力求生的人,不是弱者也不是他者,正是另一种处境下的你我。

“灾难面前,我们不是旁观,只是幸存。”

RUC新闻坊另一篇数据新闻作品,《2286篇肺炎报道观察:谁在新闻里发声?》也非常赞。

3、丁香园:疫情地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爆发之后,与疫情相关的信息迅速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疫情的变化趋势是怎样?疫情的主战场在哪里?哪个地区感染人数经历猛烈地增长?“数据即讯息”,数据可视化为疫情报道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1月21日,丁香园最早推出疫情地图。随后凤凰网、腾讯、阿里也分纷纷上线疫情地图。在此次疫情的发展过程中,各地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治愈病例等抽象的数据都被各网络平台实时监测,并以可视化的表格和疫情地图直观动态呈现,清晰明了,便于公众实时了解各地疫情发展情况。

此外,凤凰新闻客户端增设“患者同程查询工具”,搜狗搜索也联合央视新闻和新华网推出“患者同程查询”辅助公众方便查询所乘班次是否有疑似患者。

4、清华大学:疫情之流:病例与地方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的作品《疫情之流:病例与地方》也颇有特色。

实时、交互的圈层图反映了各地疫情的相对程度,每一个省的城市,都集合在一个圆圈里。每一个城市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总量定义着圆圈的大小,它们紧紧地被省级圆圈包裹着,被中国和世界包围着。可以通过拉动时间条回溯疫情变化过程,点击地名、省名和国家名称详解每日疫情的变化程度。

5、北京大学:《疫情变化晴雨表》

北京大学可视化与可视分析实验室,制作了一系列疫情可视化的产品。通过和媒体的合作和公开授权,获得了很好的传播。

北大疫情可视化专题包含了疫情变化晴雨表,各地对口支援湖北地图,各地疫情信息图,各类交互式疫情地图等。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