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門-象山慶
淨土門-象山慶

人生忽如寄,樂邦歸去來 (淨慶.正玄--張火慶:博士/教授) https://blog.udn.com/6ccc7d15/article

華嚴淨土論.三種

清.彭際清<華嚴念佛三昧論>[1];黃念祖1988年講記】

王文治<敘>:《大椉起信論》云:一切眾生不名為覺,以從本來念念相續,未曾離念。念者,不覺也,佛者,覺也。念佛者,以覺攝不覺也;念佛三昧者,以覺攝不覺,入于正覺海也。華嚴具諸佛一切三昧,而其間「念佛三昧」為一切三昧中王,大莫過于是,方莫過于是,廣莫過于是矣。……竊謂念佛修淨土者,轉煩惱惡血為清淨法乳也,由念佛而獲三昧,所謂念歸無念,轉生乳為熟酪也;于三昧中精進念佛,所謂無念而念,變熟酪為生酥也。由念佛三昧,徧歷一切三昧,夫然後具足念佛三昧,變生酥為熟酥也。以念佛三昧,統攝無量無邊不可說三昧,以無量無邊不可說三昧攝入念佛三昧,即念即佛,非念非佛,微妙神通,不可思議,轉熟酥為醍醐也。不能轉乳為酪,雖念佛而不能得三昧門;不能變酪為酥,不能以念佛三昧攝一切不可說三昧門,不能轉酥酪為醍醐,不能以念佛一門,直超十地等覺,獲大圓鏡智,坐證無上菩提。夫念佛無差別,而三昧有淺深,三,昧之淺深,念佛之差別也。……比年來以,念佛為禪,復以禪念佛。禪淨並運,將終老焉,敢以所見質之居士,幸有以教我。歲次甲辰春三月無餘學人王文治

  念佛法門,諸經廣讚,約其總貫,略有二涂:普念,專念。如《觀佛相海經》《佛不思議境界經》等,但明普念,《藥師琉璃光如來經》《阿閦佛經》《無量壽經》等,特明專念。今此《華》一多相入,主伴交融,即自即他,亦專亦普。略標五義,以貫全經。念佛法身,直指眾生自性門。念佛功德,出生諸佛報化門。念佛名字,成就最勝方便門。四念毗盧遮那佛,頓入華嚴法界門。念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圓滿普賢大願門。 別申問答,豁破羣癡,普與見聞,同歸一乘云爾。

念佛法身,直指眾生自性者

吾人固有之性,湛寂光明,徧周塵剎,諸佛別無所證,全證眾生自性。<如來出現品>云:菩薩摩訶薩應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覺。何以故?諸佛如來,不離此心成正覺故。如自心,一切眾生心亦如是,悉有如來成等正覺,廣大周徧,無處不有,不離不斷,無有休息。又云: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文竟)云何離于妄想?須知一切眾生顛倒執著,全是諸佛法身,何以故?顛倒執著,常自寂滅故。于此信入,諸佛法身,無處不現,清淨圓滿,中不容他。念念不迷,心心無所,從此起行,具足大悲,究竟大慈,于身無所取,于修無所著,于法無所住,歷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不離當念,因果圓成,故曰「才發菩提,即成正覺」,如<賢首品><初發心功德品>,廣明斯事。如是念佛,能于一切處見如來身;又如<光明覺品>,世尊放百億光明,從此三千大千世界,徧照十方,乃至盡法界虗空界,而文殊說頌,教人離于有無.一異.生滅.去來,種種諸見。徧一切處觀于如來,是為入佛正信。<出現品>亦云:諸菩薩摩訶薩,不應于一法一事一身一國土一眾生見于如來,應徧一切處見于如來,譬如虗空,徧至一切色非色處,非至非不至。何以故?虗空無身故。如來身亦復如是。徧一切處。徧一切眾生。徧一切法。徧 一切國土。非至非不至。何以故。如來身無身故。為眾生故示現其身。又云。菩薩摩訶薩以無障無礙智慧。知一切世間境界。是如來境界知一切三世境界。一切剎境界。一切法境界。一切眾生境界。真如無差別境界。法界無障礙境界。實際無邊際境界。虗空無分量境界。無境界境界。是如來境界。佛子。如一切世間境界無量。如來境界 亦無量。如一切三世境界無量。如來境界亦無量。乃至如無境界境界無量。如來境界亦無量。如無境界境界一切處無有。如來境界亦如是。一切處無有。(文竟)何以故。以自心智慧,本無障礙故,無障礙智慧,即如來境界故,此名念自性佛,亦名自性念佛。自性念佛者,無佛外之念,能念于佛,念自性佛者,無念外之佛,為自所念。不入此門,所念之佛,終非究竟,以不識法身自性故,將謂別有故。入此門時,一念功德,過于虗空,無有限量。

念佛功德,出生諸佛報化者

一切如來稱法界量。現種種身。示無盡莊嚴。作無邊佛事。一以普光明智而為其體。 如世主妙嚴品云。智入三世。悉皆平等。其身充滿一切世間。其音普順十方國土。譬如虗空具含眾像。于諸境界無所分別。(文竟)以此智不思議故。無分劑故。為能具足如斯力用。在凡夫地。聞法入理。得根本智。苟不能依智起行。圓修圓證。墮于二乘聲 聞境界。諸佛大用不得現前。是故此經初會六品。全顯如來果德。二會至八會三十二 品。明進修階次。直至菩提。總之不出六位因果。為令行者昭廓智境。窮諸行門。不 取偏空而嚴佛土。而初會中普賢三昧一品。正顯佛華嚴全體。經明普賢菩薩。入一切 諸佛毗盧遮那藏身三昧。此三昧者。依于法界。稱性徧周。一切剎塵。普身示現。教 諸眾生不舍塵勞。繁興大用。隨說世界成就品。說華藏世界品。以示淨穢諸剎。一切 唯心。唯能深入普賢願海者。一切處無非佛土。一切時無非佛事。此三昧品貫徹全 經。尋文自見。至善財童子徧參知識。而德雲比丘。解脫長者。鞞瑟胝羅居士。俱以 念佛一門而得解脫。如德雲言。我得自在決定解力。信眼清淨。智光照耀。普觀境 5 界。離一切障。善巧觀察。普眼明徹。具清淨行。往詣十方一切國土。恭敬供養一切 諸佛。常念一切諸佛如來。總持一切諸佛正法。常見一切十方諸佛。(文竟)我得自在決 定解力以下。即念法身佛也。往詣十方以下。即念報化佛也。隨順法身。起于報化。 法身無量。所感報化亦復無量。故下文云。見于東方一佛二佛十佛百佛千佛百千佛乃 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佛。如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文竟)是名憶念 一切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見法門。諸佛別無境界。唯以智慧光明。隨順眾生而作佛 事。此念佛人亦復如是。由信解具足故。能入佛智慧。由觀行具足故。能見佛光明。 智慧光明。不從人得。唯藉緣因得顯發故。下文又開諸大菩薩三七念佛門。盡于十方 三世及一一毛端量處。念念佛出世。念念佛說法。念念佛滅度。一以自心無邊智行而 為其體。本具三身。一念相應。名為念佛三昧。入此三昧門。即能徧攝一切諸三昧 門。又如解脫長者言。我入出如來無礙莊嚴解脫門。見十方各十佛剎微塵數如來。彼 諸如來不來至此。我不往彼。我若欲見安樂世界阿彌陀如來。隨意即見。我若欲見栴 檀世界金剛光明如來。妙香世界寶光明如來。蓮華世界寶蓮華光明如來。妙金世界寂 靜光如來。妙喜世界不動如來。善住世界師子如來。鏡光明世界月覺如來。寶師子莊 嚴世界毗盧遮那如來。如是一切悉皆即見。知一切佛及以我心。悉皆如夢。知一切佛 猶如影像。自心如水。知一切佛所有色相。及以自心。悉皆如幻。知一切佛及以己 心。悉皆如響。我如是知。如是憶念。所見諸佛皆由自心。(文竟)所謂無礙莊嚴解脫 者。離一切相。成一切相。雖然如夢如幻。而亦不壞夢幻諸境。若不入此夢幻法門 者。便如舍利弗大目犍連等在逝多林。不見如來神力境界。以善根不同故。又如鞞瑟 胝羅言。我開栴檀座如來塔門時。得三昧名佛種無盡。我入此三昧。隨其次第。見此 世界一切諸佛。所謂迦葉佛。拘那含牟尼佛。拘留孫佛。尸棄佛。毗婆尸佛。提舍 佛。弗沙佛。無上勝佛。無上蓮華佛。如是等而為上首。于一念頃。得見百佛千佛百千佛。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世界微塵數佛。(文竟)此佛種無盡。皆由普賢願行所生。蓋普賢願行。俱以四無盡句而得成就。所謂虗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 盡。我願乃盡。而虗空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是則佛種無盡。故曰我知十方一切如 來。畢竟無有般涅槃者。是知諸佛報化。該一切數。如阿僧祇品說。窮一切時。如如 來壽量品說。徧一切處。如菩薩住處品說。如是念佛。二際平等。生滅一如。盡未來 劫無有間斷。

念佛名字,成就最勝方便者

夫法身無朕。假于名而法身顯矣。報化無邊。緣于名而報化該矣。須彌偈讚品云。甯 受地獄苦。得聞諸佛名。不受無量樂。而不聞佛名。所以于往昔。無數劫受苦。流轉 生死中。不聞佛名故。但聞佛名。已植勝因。何況數數繼念。如文殊般若經云。欲入 一行三昧。應處空閒。舍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 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文竟)阿彌陀經亦以執持名號。為往生正因。故知名字 功德不可思議。又如兜率偈讚品云。以佛為境界。專念而不息。此人得見佛。其數與 心等。賢首品云。若常念佛心不動。則常覩見無量佛。若常覩見無量佛。則見如來體 常住。前偈論持名。故言數。後兼報化以徹法身。故言無量。雖然。人知有量之數。 而莫知離量之數。知即數之名。而不知離數之名。知離數之名故終日念而未嘗念也。 知離量之數。故念一佛而即徧攝一切佛也。如隨好光明品云。如我說我而不著我。不 著我所。一切諸佛亦復如是。自說是佛。不著于我及以我所。(文竟)然初入此門。必依 乎數。日須尅定課程。自一而萬。自萬而億。念不離佛。佛不異心。如月在水。月非 水內。如春在枝。春非枝外。如是念佛。名字即法身。名字性不可得故。法身即名 字。法身徧一切故。乃至報化不異名字。名字不異報化。亦復如是。故如來名號品。 謂一如來名號。與法界虗空界等。隨眾生心各別知見。則知世間凡所有名。即是佛 名。隨舉一名。諸世間名無不攝矣。又如毗盧遮那品稱引古先諸佛。各各不同。而一 以毗盧概之。以一切諸佛皆有毗盧藏身故。古今不異故。如是念佛。持一佛名。全收 法界。全法界名。全法界收。非過去。非現在。非未來。亦非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十 方三世。當念無餘。不歷剎那。成佛已竟。

念毗盧遮那佛,頓入華嚴法界者

如世主妙嚴品十方諸大菩薩及天龍神鬼所說諸頌。各出自證法門。以如來果地發人信 解。令入念佛三昧。自是說如來現相品。以及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各有十方諸大菩 薩及諸世主說偈讚佛。而十地品每歷一地。必曰不離念佛念法念僧。是知諸位階次雖 殊。莫不以念佛為其本行。佛佛道同。舉一毗盧攝無不盡。故普賢十願常隨佛學一門 云。如此娑婆世界毗盧遮那如來。從初發心。精進不退。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而為布 施。乃至成大菩提。入于涅槃。如是一切我皆隨學。(文竟)由我本師因地修行。廣大無 邊不可思議。故所感報化。亦廣大無邊不可思議。行者誠能決定信解。知一切佛不離 自性。起勇猛心。起儋何心。便與本師初發心時等無有異。又如寂靜音海夜神言。我 得念念出生廣大喜莊嚴解脫。已能入十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法界安立海。見彼一切法界安立海。一切佛剎所有微塵。一一塵中。有十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佛國土。一一佛土。皆有毗盧遮那坐于道場。于念念中成等正覺。現諸神變。所現神變。 一一皆徧一切法界海。而開敷樹華夜神入出生廣大喜光明解脫門。憶念毗盧遮那往昔 所修行海。悉皆明見。妙德圓滿神得自在受生解脫門。入毗盧遮那無量受生海。亦見 如來于一切世界一一塵中無量佛剎。示現受生。常無間斷。(文竟)如是念于毗盧遮那。 即念是佛。即佛是念。盡十方虗空乃至鍼鋒芥子許。無一不是毗盧法界。是名念法界 佛。亦名徧念一切佛。所以善財童子初參德雲。即聞念佛法門。最後普賢菩薩為說稱 讚如來勝功德偈教人信解。依舊不離念佛法門。法界始終。更無二諦。偈曰。或見此界妙無比。佛無量劫所嚴淨。毗盧遮那最勝尊。于中覺悟成菩提。或有見佛無量壽。觀自在等所圍繞。悉已住于灌頂地。充滿十方諸世界。又云。或見釋迦成佛道。已經不可思議劫。或見今始為菩薩。十方利益諸眾生。或見如來無量壽。與諸菩薩授尊記。而成無上大導師。次補住于安樂剎。(文竟)是知諸佛法界。徧攝徧融。彌陀全體遮那極樂不離華藏隨眾生心。見各不同。而佛本來常不動故。故末卷即以回向極樂終 之。具如後文所說。

念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圓滿普賢大願者

普賢行願品云。欲成就如來功德門。當修十種廣大行願。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 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 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于此願王受持讀誦。臨命終時。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文竟)是經專顯毗盧境界。云何必以極樂為歸。蓋阿彌陀一名無量光。而毗盧遮那此翻光明徧照。同一體故。非去來故。于一體中。要亦不礙去來故。如《大乘起信論》云。眾生初學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此娑婆世界。不能常值諸 佛。親承供養。意欲退者。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 陀佛。所修善根。回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見佛故。終無有退。(文竟)蓋毗盧 報土。與二乘凡夫無接引之分。而極樂則九品分張。萬流齊赴。一得往生。橫截生 死。視此娑婆。迥分勝劣。諸經廣明。今不具錄。然他經所指。或言十念。或言一日 乃至七日。或觀丈六。乃至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要之不出數量。未若此經一 念普觀。豎窮三世。橫亘十虗。初發心時。即超數量。所有淨因。最為殊勝。由阿彌 陀佛以四十八願徧攝眾生。與此願王體合虗空。絲毫不隔。是故。不移時。不易處。 任運往生。還同本得。下文云。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 薩彌勒菩薩等。所共圍繞。(文竟)文殊普賢。不離此處而現彼方。隨眾生心。念念出 現。故知阿彌陀佛在極樂國中。常轉此經。熾然無間。又此法門。非妙智觀察。無以明我心本具之淨因。故首文殊。非大願莊嚴。無以圓我心本具之淨果。故次普賢。而觀音彌勒。一則次補彌陀。一則次補釋迦。二聖同會。以證樂邦華藏通一無二。而彌勒以諦觀十方唯識。識心圓明。入圓成實。此淨土之正因也。觀音以如幻聞熏無作妙 力。徧入國土。成就菩提。此淨土之極果也。下文云。其人自見生蓮華中。蒙佛授 記。得授記已。經于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以智慧力。隨眾生心而為利益。不久當 坐菩提道場。降伏魔軍。成等正覺。轉妙法輪。能令佛剎極微塵數眾生發菩提心。隨 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盡于未來劫海。廣能利益一切眾生。(文竟)全部華嚴。于此結 果。諸有智人。決宜信入。一念因循。輪回無盡。嗚呼苦哉。

或問。如上五門。為當從一門入。為是五門並入。 答。上根利智。了得自性彌陀。全顯唯心淨土。舉一法身。攝無不盡。然理則頓悟。事須漸除。故華嚴教指。十住初心即同諸佛。然五位進修。不無趣向。未臻妙覺。階次宛然。至十地始終。以大願力。于一念頃見多百佛多千佛。乃至百千億那由他佛。 所居之地。悉隨所見之佛而為差等。此土行人。縱能伏惑發悟。而未證無生。甯逃後有。不依佛力。功行難圓。必待回向樂邦。親承授記。淨諸餘習。成滿願王。斯為一 門超出妙莊嚴路。其或粗窺向上。未盡疑情。尤須專一持名。翹勤發願。如子憶母。畢命為期。加以教觀熏修。助發勝智。感應道交。功無虗棄。斯則全憑一念便攝諸門。所貴絕利一原。切忌回頭轉腦。

問。子欲闡念佛法門。何不以淨土諸經為導。而力主華嚴。據果論因。恐難合轍。 答。子不讀無量壽經乎。經中敘分。首述普賢行願。勸進行人。三輩往生。俱云發菩 提心。終之以不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縱修功德。還墮胎生。 然則誠欲坐寶蓮華。登不退地。必也依文殊智。建普賢願。回向往生。今此華嚴。正當其教。至《觀經》上品上生者。必誦讀大乘方等經典。言大乘方等。則又莫若華嚴最尊 第一。因果無差。有何紆曲。

問。華嚴法界。密義重重。以無量修多羅而為眷屬。云何唯一念佛門而能普攝。 答。誠如所說。教指宏深。但入道初心。自有方便。入此一門。乃能徧徹無邊法界。 是故善財童子于普賢一毛孔中。過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盡未來劫。念念周 徧無邊剎海。此念佛人亦復如是。以一念本無量故。且杜順《法界觀》。特設三門。真空門。簡妄情以顯理。即前念佛法身是。理事無礙門。融理事以顯用。即前念佛功德是。周徧含容門。攝事事以顯元。即前念佛名字是。又清涼疏分四法界。一心念佛。不雜餘業。即入事法界。心佛雙泯。一真獨脫。即入理法界。即心即佛。大用齊彰。即入理事無礙法界。非佛非心。神妙不測。即入事事無礙法界。是知一念佛門。無法不攝。故此經以毗盧為導。以極樂為歸。既覲彌陀。不離華藏。家珍具足。力用無邊。不入此門。終非究竟。

問。方山論謂他方淨土。是權非實。準今所論。如何會通。 答。教分四土。一常寂光土。果佛所居。二實報土。法身大士所居。三有餘土。二乘 所居。四同居土。凡聖交參。或穢或淨。此土行人。以專念力。修諸功德。回向西方。惑業未斷。生同居土。欣厭既切。粗漏漸除。聞法增進。生有餘土。若修圓教為 因。深達實相。以普賢行願。回向往生。便感得實報土。親承佛記。分證寂光。是 故。住權乘者。一切皆權。如法華化城。不外自心故。明實相者。一切皆實。如此經 極樂。全具華藏故。方山著論時。行願末卷未至此方。故于淨土一門。輒生分別。却 與經文互相乖剌。須知從真起幻。即幻全真。生滅俱離。自他不二。一念圓融。普周 法界。方為一乘中道了義。且方山喫緊提唱。唯在十住初心即成正覺。然依教詮判。 正大不易。何則圓信位中。見思惑盡。并斷塵沙。進入圓住。豁破無明。證無生忍。位齊別教初地。若依自力。譬彼羣氓。驟希寶位。即謂本來是佛。不落階梯。亦賴善巧方便。始能尅證。何如行願末卷中說以深信心。持誦十大願王。一剎那中。往生極樂。住不退轉。從凡夫地。創發信心。橫超直入。至圓至頓。無比無倫。幸遇完經。因緣非淺。衣珠故在。客作徒勞。奉勸高流。同心信受。

問。隋僧靈幹作華藏觀。臨終見大水彌滿。華如車輪而坐其上。但得直趣華藏。何 須更覲彌陀。 答。華藏世界。有十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香水海。有十不可說微塵數世界種安住。一一 世界種。復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西方極樂亦在其中。首楞嚴云。若飛心中兼福 兼慧。及與淨願。自然心開見十方佛。一切淨土。隨願往生。今靈幹所生。其為極樂淨土邪。其為餘方淨土邪。俱未可知。然則但覲彌陀。即是直趣華藏。前有善財。後有龍樹。如斯軌轍。千聖同行。不遵佛勅。自困多岐。是則名為可憐憫者。更以近事徵之。宋明州草庵道因修圓頓教觀。晚主延慶。乾道三年四月十七日。別徒眾曰。華嚴世界。洞徹湛明。甚適我懷。今將行矣。乃令舉所述彌陀讚曰。無邊剎海海涵空。海空全是蓮華宮。蓮宮周徧徧空海。空海獨露彌陀容。阿彌陀佛不生滅。難覓難拈水中月。絕非離句如是身。如是感通如是說。我與彌陀本不二。妄覺潛生忽成異。從今掃盡空有塵。父子天然兩相值。誓修三福勤六念。身口意業無瑕玷。我今以此念彌陀。不見彌陀終不猒。讚畢。隨眾唱佛數百。諷觀經至上品上生即斂念坐脫。極樂華 嚴。是同是別。諸有智人。急須著眼。

是論作于乾隆四十八年冬十二月。既成。汪子大紳評之曰。此淨土正因。華嚴正信 也。又曰。五念一念。一念無念。其明年春。過丹徒。王子禹卿見而賞之。為之敘。大紳頗歎為奇特。尋奉先尚書公諱。既葬。屏居僧舍。展讀大經。與方外友性宗唯然相質證。輒于此論時有損益。其後數年。自錢塘歸。重閉關文星閣中。修念佛三昧。長夏寥寂。復出前稾點勘再周。錄成此本。于賢首、方山外。不妨別出手眼。設遇雲栖老人。定當相視而笑也。 時乾隆五十六年六月晦際清記

------------------------------------------------------------

華嚴念佛三昧無盡燈全一卷,宋.圓澄義和(1165)撰,僅存序文(收於《樂邦文類》卷二), 繼承淨源之教觀雙修學風,而視華嚴之相即相入、圓融無礙之教義,為佛與眾生交融、淨土與穢土融通之教,且以華嚴觀門之普賢行即於心中稱念阿彌陀佛,並稱之為華嚴融通念佛法門。

六道凡夫三乘賢聖。其根本悉是靈明清淨。一法界心。性覺寶光。各各圓滿。本不名諸佛。亦不名眾生。但此心靈妙自在。不守自性故隨迷悟之緣。作業受苦。名曰眾生。修道證真。遂名諸佛。佛憫眾生顛倒妄想。執著而不證得。於是稱法界性。說華嚴經。欲令眾生。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至於善財證入法界。參諸知識。最初吉祥雲比丘。教以無礙智慧念佛門。又解脫長者。教以唯心念佛門。又普遍吉淨光夜神。教以觀德相念佛門。其後華嚴諸祖。慮念佛者。莫得其要。於善知識解脫門中。復設諸門。意使諸佛與眾生交徹。淨土與穢土融通。法法彼此該收。塵塵悉包遍法界。相即相入。無礙圓融。儻得其門。則等諸佛於一朝。不得其門。則徒修因於曠劫。夫不龜手之藥一也。有終身洴澼洸者。有裂土而封者。蓋用有工拙。而利有大小念佛法門一也。有涉時之久。致力之多。而平素失其指歸。逮乎垂亡。他境強奪尠能超邁。此終身不免於洴澼洸之謂也。唯華嚴觀行。得圓至功於頃刻。見佛境於塵毛。諸佛心內眾生。新新作佛。眾生心中諸佛念念證真。至簡至易。雖然諸佛拔苦與樂之心一也。不思議力一也。唯西方彌陀世尊。接引娑婆眾生願力偏重。即本師故。是以流通經中。普賢行願獨指彌陀。極為至切(義和)晚年退席平江能仁。遍搜淨土傳錄與諸論讚。未甞有華嚴圓融念佛法門。蓋巴歌和眾。雪曲應稀。無足道者。嗚呼不思議法門。散乎大經與疏記之中。無聞於世。離此別求。何異北轅而之楚耶。於是備錄法門。著為一編。使見聞者不動步而歸淨土。安俟階梯。非思量而證彌陀。豈存言念。諸佛則背塵合覺故明。眾生則背覺合塵故昏。欲使冥者皆明。明終無盡。因目其篇曰無盡燈云爾。乾道元年九月望。臨安府慧因院。華嚴教觀義和序。

無盡燈後跋,范成大: 念佛三昧深廣微密。世但以音聲為佛事。此書既出。當有知津者。

--------------------------------------------------------------------------

《靈岩遺旨》二、老實念佛/壹、悲化有情(三)選擇念佛/ 揀別異同

        (2)華嚴與淨土

此法緣起,實在華嚴

如來大法,彌綸法界,包括空有。示本具之真心,顯隨緣之妙用。其心體則生佛一如,聖凡不二,真常不變,寂照圓融。佛以究竟證故,故得五蘊皆空,諸苦悉度,一塵不立,萬德圓彰。眾生以徹底迷故,故致迷真逐妄,背覺合塵,輪迴生死,了無出期。於是如來,隨眾生機,說種種法,令彼各各,就路還家,親見本生之父母;探衣出珠,即獲無盡之家珍。上根固得解脫,中下仍在輪迴。特開淨土法門,令其橫超三界。普使中下,追蹤上根。其為利益,莫能名焉。此義雖出方等,其道實肇《華嚴》。但以凡小不能預會,莫由稟承。當《華嚴》未來之前,率目為方便小道。迨《行願》既譯之後,方知為成佛真詮。(續編下.晉蓮宗初祖廬山慧遠法師文鈔序〔民二十四年〕)

溯此法之緣起,實在《華嚴》一經。以未詳示彌陀因行果德、淨土殊勝莊嚴、行人修因證果,故致人多忽之,不肯提倡。……

華藏世界海,淨土無量無邊。而必以求生西方,為圓滿佛果之行。可知念佛求生西方一法,原自肇起《華嚴》。但以凡夫二乘,不預此會,莫由稟承。故於方等會上,普為一切凡夫二乘,及諸菩薩,宣說《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令其悉知彌陀因行果德、淨土殊勝莊嚴、行人修因證果。俾一切具縛凡夫,與斷見思惑之二乘,及破無明惑之法身大士,同於現生出此五濁,登彼九蓮。以漸進修,直至圓滿菩提而後已。大矣哉!念佛求生淨土之法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咸資乎此。雖欲讚揚,窮劫莫盡。(三編下.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流通序〔民二十五年 ,丙子堯曆仲春望日〕)

華嚴所稟,卻在此經

《行願品》義理巨集闊,文字微妙。誦之令人「人、我、眾生」之執著,化為烏有;往生淨土之善根,日見增長。理宜自行化他,但不可以未持此經,即修淨土,亦屬偏僻薄福耳。蓮池、蕅益等,亦皆極力讚揚。《彌陀要解》中有云:「如來一代時教,惟《華嚴》明一生圓滿。而一生圓滿之因,末後普賢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勸進善財,及華藏海眾。噫!《華嚴》所稟,卻在此經,而天下古今,信鮮疑多,詞繁義蝕,餘惟有剖心瀝血而已。」所以無隱謂《華嚴》即廣本《彌陀》,《彌陀》即略本《華嚴》。觀二大師之言,則知:看經不具圓頓眼,其辜負佛恩處多矣。(增廣上.覆永嘉某居士書三)

《彌陀》一經,普被三根。實《華嚴》歸宗之要義,亦末法最勝之慈航。(增廣上.杭州石經山彌陀寺募修葺殿堂寮捨並浚放生池疏)

末後歸宗 ,在於淨土

大哉華嚴經,為諸經之王。法門與功德,二俱不可量。如來成正覺,直說所證法。預此法會者,惟法身菩薩。二乘雖在座,不見亦不聞。何況諸凡夫,而得預聞熏。佛以大慈悲,攝淺於最深。末後歸宗處,令覲彌陀尊。惟此奇特法,凡聖俱遵行。圓攝於等覺,及六道群萌。末世人根鈍,斷惑甚為難。信願念佛者,決定登九蓮。(增廣下.募刻華嚴經普回向頌)

 《普賢行願品》,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普勸善財,及華藏海眾,一致進行,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而為《華嚴》一經之歸宿。是知此一卷經,大開淨土法門,實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三根普被,聖凡齊攝。末世行人,皆當依止。(續編下.重修峨眉山志序〔民二十三年〕)

夫華藏海眾,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等諸大菩薩,尚須回向往生西方,方可以親證即心本具之菩提覺道,況其下焉者乎?而《觀經》下品下生五逆十惡,臨終地獄相現,有善知識教以念佛,或念十聲,或止數聲,亦可往生西方,得預末品。若非《華嚴》所說一生成佛之法,末後歸宗,歸於往生西方。彼世之禪教諸知識,能不以念佛法門為權小方便非究竟道乎?而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則一切智,無師智,即得現前。由聞此義故,一切凡夫,當不至高推聖境,自處凡愚也。是知此經,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究竟法門。無論何種根性,皆當依之修習。而其最切要者,惟在念佛一門。良由全性成修,故上上根不能踰其閫;全事即理,故下下根亦可臻其域。此經乃一大藏教之本源,一切法門之歸宿也。(三編下.敬書華嚴大經以盡孝思序〔民十七年戊辰六月朔旦〕)

導歸淨土,方暢佛懷

華嚴頓演圓宗,獨被上根,尚未悉符出世度生之弘誓。行願導歸極樂,全收九界,方堪大暢成道利物之本懷。(續編下.楹聯 / 釋迦)

法會宏開,教行並進,欲得千機普育,利鈍齊修,是故略資通途,偏崇特別,以華嚴圓滿菩提之妙因,惟在導歸淨土。講筵大啟,理事雙詮,擬求萬派朝宗,聖凡等益,由茲揀去自力,注重佛加,冀娑婆具足惑業之含識,現生同赴蓮池。(續編下.楹聯 / 講堂)

《華嚴》妙典,理事圓融。理由事顯,事由理成。理事各臻其極,圓證毗盧法身。以故如來初成正覺,與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說如來自證法門諸因果法。因果,即事。如來自證之法,即一真法界、寂照圓融、不生不滅、非有非空之真如佛性也。此之佛性,在凡不減,在聖不增。佛以究竟證故,常享常樂我淨之法樂。眾生以徹底迷故,恒受生死輪迴之妄苦。譬如大圓寶鏡,經劫蒙塵,雖有照天照地之光,莫由發現而得受用。故借諸菩薩互相酬倡,為說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各法門。又復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以期圓滿佛果。此如來以自證之因果,普示一切眾生,令其各各親證之一大軌範也。《華嚴》獨被大機,二乘凡夫,莫由稟受。故於方等會上,特說淨土三經,俾彼若凡若聖,同事修持,以期現生出此五濁,登彼九蓮也。

佛在摩竭提國,靈鷲山中,說阿彌陀佛最初因地,棄國出家,發四十八願。又復久經長劫,依願修行。迨至福慧圓滿,得成佛道,所感之世界莊嚴,妙莫能名。十方諸佛咸讚歎。十方菩薩,與回小向大之二乘,具足惑業之凡夫,咸得往生,等蒙攝受。是為《無量壽經》。

於摩竭提國王宮中,說淨業三福,十六妙觀。俾一切眾生,悉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則是心作眾生,是心是眾生,眾生煩惱業海,從心想生之義,已著於言外。果能深明此義,誰肯枉受輪迴?末明九品生因,以期各修上品。是為《觀無量壽佛經》。

於舍衛國給孤獨園,說淨土依正妙果令生信,勸聞者應求往生以發願,令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信願行三,為淨土法門之綱宗。具此三法,或畢生執持,已得一心;或臨終方聞,止稱十念。均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是為《阿彌陀經》。

此三,乃專說淨土之經。而《阿彌陀經》,言簡義豐,攝機尤普。以故禪、教、律諸宗,皆奉為日課焉。諸大乘經,帶說淨土者,多難勝數。而《楞嚴經》大勢至〈念佛圓通章〉,實為念佛最妙開示。果能如子憶母,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而念,豈有不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近證圓通,遠成佛道乎哉?

淨土法門,乃如來一代時教中之特別法門。雖具足惑業之博地凡夫,但能信願念佛,即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縱已證等覺之高位菩薩,猶須回向往生,方可圓滿佛果。是知淨土法門,其大無外,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九界眾生,捨此則上無以圓成佛道。十方諸佛,離此則下無以普度群萌。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以其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故得九界同歸,十方共贊;千經俱闡,萬論均宣也。然此法門,兩土世尊之所建立。釋迦在娑婆,詳示淨土,遣其歸去。彌陀在極樂,待彼臨終,接其歸來。蓋欲眾生,即於現生出生死苦,證真常樂。其哀憐保護之心,窮劫難宣。

有謂既為釋迦弟子,當念釋迦牟尼佛,求生此土之華藏世界。不知釋迦之教念阿彌陀佛者,為令博地凡夫,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以超凡入聖也。此土之華藏世界,惟破無明證法身之大士能見。凡夫則只見穢土,不見實報莊嚴,何可濫擬?況西方亦在華藏世界之內。而《華嚴》會上,盡華藏世界海諸菩薩,皆以十大願王,回向往生西方,以期圓滿佛果。汝何人斯,敢與彼抗?溯自大教東來,遠公首開蓮社。一倡百和,無不率從。暢佛之本懷,惟此法為最。自茲厥後,代有高人,續焰傳燈,光騰中外,迄至於今,宗風不墜。而天臺宗之智者大師,賢首宗之清涼國師,慈恩宗之窺基法師,禪宗之百丈禪師,律宗之大智律師,莫不釋經著論,普勸修持。其事蹟具載於《淨土聖賢錄》。是知禪、教、律諸知識,悉隨華藏海會之班,一致進行,求生極樂,況末法根機淺薄者乎?(續編下.靈岩山篤修淨土道場啟建大殿記〔民二十四年〕)

往生方能徹證理體

無量光壽之理體,固一切人之所同具。無量光壽之實證,須待往生西方,面見彌陀,蒙佛授記,圓滿菩提以後,方能徹得。此《華嚴》歸宗,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之深旨也。(增廣下.佛光月報序)

固無高下,卻有親疏

《彌陀經》為淨土法門之根本法門,《行願品》雖廣大深妙,究非淨土法門之根本法源。故宜二經同念,斷不可只念行願,不念《彌陀》。只念《彌陀》,不念《行願》則可。只念《行願》,不念《彌陀》則不可。《彌陀經》為朝暮課誦,或多念亦可。斷不可絕不念《彌陀經》,而專念《行願品》,以成忘本之修持也。二經固無高下,而對於淨土行人,卻有親疏。是不得與諸大乘經作一例論也。十大願王所說之益, 繫舉其勝者,將謂《彌陀經》所得之益,不能如是乎?若作此說,在勸導一邊,亦可作據。在體道明宗一邊,未免隨語生解。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阿鞞跋致之人,固能隨類化身者。居士如此論《彌陀經》,為所未曾聞見者。此種閑議論,何若不開口為有益乎?(三編上.覆胡宅梵居士書二)

尊重之也,藐視之耶

竊聞如來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隨機逗教,說種種法,無非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而已。然佛之知見,眾生本具。而無始迷昧,淺深不同。迷之淺者,隨修一法,便得悟入。迷之深者,匪仗彌陀宏誓願力,往生淨土,決難克證。況茲一門,為諸法之歸宿,乃修證之極致。如來初成正覺,說《華嚴經》,具無量法門,收一乘根性。而善財於證齊諸佛之後,普賢菩薩乃令發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並勸海會大眾,咸求往生。由是而諸大乘經,皆悉讚揚;而淨土三經,專明其致。有謂淨土為權漸小乘,而不肯修習,復障他修者。總因未能研究大乘經論,但執直指之指,未見自心之月。觀《華嚴》〈行願品〉可以知矣。而況迦葉、阿難、馬鳴、龍樹、智者、永明等諸大祖師,皆注經造論,極力讚揚。謂非六方諸佛之化身,兩土教主之嫡嗣者乎?所謂千經萬論,處處指歸;往聖前賢,人人趣向。矧茲末世,人根陋劣,知識希少。捨此一法,其何能淑?願兄於宗教之暇,略分心於此法。自利利他,報佛深恩。如或不無疑惑,當廣閱淨土經論。(增廣上.與玉柱師書)

淨土法門,理極高深,事甚簡易。由茲天姿聰敏,知見超特者,每每視作愚夫愚婦之事,而不肯修持。豈知其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究竟法門乎?彼以愚夫愚婦能修,遂並法門而藐視之。何不觀《華嚴》所證與普賢等、與諸佛等者,尚須以十大願王,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乎?藐視淨土法門而不屑修,其於《華嚴》將復視作何等?又於《華嚴》末後歸宗一著,為復尊重之也?為復藐視之耶?此無他,蓋未詳審通途特別法門之所以,及自力佛力大小難易而致然也。使詳審之,能不附於華藏海眾之班,一致進行,同求往生乎?(續編下.嘉言錄題詞並序〔民十六年〕)


[1]古慧嬋《<華嚴念佛三昧論>對般若、華嚴與念佛法門的融會》華梵博論2020.12。大願法師華嚴念佛三昧論.學記》。林祺安<試析《華嚴念佛三昧論》之「禪淨融合」>:彭際清旨在勸導眾生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又為了平息當時人的疑惑:「一門可否普攝」、「華藏是不是極樂」、「淨土是權說或是實說」、「為什麼以華嚴詮釋淨土」,故有五問答來申述。因此《華嚴念佛三昧論》在說明「華嚴與極樂不二」、「念阿彌陀佛即是念 毘盧遮那佛」。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