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門-象山慶
淨土門-象山慶

人生忽如寄,樂邦歸去來 (淨慶.正玄--張火慶:博士/教授) https://blog.udn.com/6ccc7d15/article

第一義諦,妙境界相

《往生論註》:「彼無量壽佛,國土莊嚴,第一義諦,妙境界相,十六句一句次第說。

      彼佛國土十七種莊嚴OO功德成就

1.清淨:「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2.量:「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3.性:「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4.形相:「淨光明滿足,如鏡日月輪」 5.種種事:「備諸珍寶性,具足妙莊嚴」 6.妙色:「無垢光焰熾,明淨曜世間」7.觸:「寶性功德草,柔軟左右旋,觸生勝樂,過迦旃鄰陀」 8.三種/水「寶華千萬種,彌覆池流泉,微風動華葉,交錯光亂轉」/地「宮殿諸樓閣,十方無礙,雜樹異光色,寶欄遍圍繞」/虛空「無量寶交絡,羅網遍虛空,種種鈴發響,宣吐妙法音」 9.雨:「雨華衣莊嚴,無量香普熏」 10.光明:「佛慧明淨日,除世癡闇冥」 11.妙聲:「梵聲悟深遠,微妙聞十方」 12.主:「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 13.眷屬:「如來淨華眾,正覺華化生」 14.受用:「愛樂佛法味,禪三昧為食」 15.無諸難:「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間」 15.大義門:「大乘善根界,無譏嫌名,女人根缺,二乘種不生」

17.一切所求滿足:「眾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

 「 第一義諦,佛因緣法。此諦是境義,是故莊嚴十六句,稱為「妙境界相」。此義至「入一法句」文,當更解釋。

一句次第」,謂器淨總別十七句行次第。云何起次?建章:「歸命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此中有疑,疑:「生為有本,衆累之元,棄生願生,生何可盡。」為釋此疑,是故觀彼淨土莊嚴功德成就,明彼淨土,是阿彌陀如來清淨本願無生之生,非如三有虛妄生。何以之?夫法性清淨,畢竟無生,,是得生之情,生苟無生,生何所盡。盡夫生,上失無為能為之身,下 三空不空之痼,根敗永亡,號振三,無反無復,於斯招恥,體夫生理,謂之淨土。淨土之宅,所謂十七句是。十七句中,總別為二:初句是總相,所謂是清淨佛土過三界道。

彼過三界有何相?下十六種莊嚴功德成就相是一者量,「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故。旣知量,此量以何為本?是故觀性,性是本,彼淨土,從「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旣出世善根,此善根生何相?是故次觀莊嚴形相,旣知形相,宜知形相何體?是故次觀種種事。旣知種種事,宜知種種事妙色,是故次觀妙色。旣知妙色,此色有何觸,是故次觀觸。旣知身觸,應知眼觸,是故次觀水地虛空莊嚴三事。旣知眼觸,應知鼻觸,是故次觀衣華香熏。旣知眼鼻觸。須知離染,是故次觀佛慧明照。旣知慧光淨力,宜知聲名遠近,是故次觀梵聲遠聞。旣知聲名,宜知誰為增上,是故次觀主。旣知有主,誰為主眷屬。是故次觀眷屬。旣知眷屬。宜知此眷屬若為受用。是故次觀受用。旣知受用。宜知此受用有難無難。是故次觀無諸難。旣知無諸難。以何義故無諸難。是故次觀大義門。旣知大義門。宜知大義門滿不滿。是故次觀所求滿足。

復次,此十七句,非但釋疑,此十七種莊嚴成就,能生真實淨信,必定得生彼安樂佛土。問曰:「上知生無生,當是上品生。若下下品人,乘十念往生,豈非取實生耶。但取實生,卽墮二執,一恐不得往生,二恐更生生惑。」答:「譬如淨摩尼珠,置之濁水,水卽清淨。若人雖有無量生死之罪濁,聞彼阿彌陀如來至極無生清淨寶珠名號,投之濁心,念念之中,罪滅心淨,卽得往生。又是摩尼珠,以玄黃幣裹,投之於水,水卽玄黃,一如物色。彼清淨佛土,有阿彌陀如來無上寶珠,以無量莊嚴功德成就帛裹,投之於所往生心水,豈不能轉生見為無生智乎?又如冰上燃火,火猛則冰解,冰解則火滅,彼下品人,雖不知法性無生,但以稱佛名力,作往生意,願生彼土,彼土是無生界,見生之火,自然而滅。  

【註】國土莊嚴十七句、如來莊嚴八句、菩薩莊嚴四句,為廣;入一法句,為略。何故示現廣略相入?諸佛菩薩有二種法身法性法身方便法身。由法性法身生方便法身,由方便法身出法性法身。此二法身,異而不可分,一而不可同,是故廣略相入,統以「法」名。菩薩若不知廣略相入,則不能自利利他。  

天親菩薩以彌陀淨土為法界真如之具體化,如來之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成為其體,因此,其功德莊嚴不是世間俗諦之虛妄有為相,應視為第一義諦之妙境界之相。

「第一義諦」,即真實、殊勝、諸法中第一。極樂國土一切功德莊嚴,皆是從阿彌陀佛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流現不可思議境界,是清淨勝義實相,統攝而入第一義諦中,是佛地因緣法。「諦」是「境」,所以「莊嚴」十六句稱為「妙境界相」。極樂國土一切莊嚴都是第一義諦、妙境界相。  

極樂之生,是乘阿彌陀佛清淨本願、契合無生法性無生之生,並非三界虛妄分別迷亂之生。往生與諸上善人,同證法性清淨,畢竟無有生相可得。所謂往生「生」,只是求生者的分別情見。若滅盡了生,如二乘之灰身滅智,就失卻了無為能為之身,沉醉在三空不空痼習中,非真空妙有第一義空。進入這種自了境界,就(不能從空出假)發不起慈悲心,敗壞了成佛善根,亡失了法身慧命;沉滯在灰身滅智空寂中,不能迴小向大,顯現佛菩薩身返還(迴入)世間度化眾生,被斥為焦芽敗種。體悟這種真如法性、空有不二無生之生妙理,稱之為淨土——十七種莊嚴功德成就。

【譯文】法性法身(證得法性理體真如身),方便法身(由法性法身方便示現度化眾生報身、應化身)。這兩種法身,彼此不同(異),體性卻不可分(不異);體性彼此相同(一),卻不能混淆(不一)(不異不一,超出思議分別)廣略相入(廣顯29種莊嚴方便法身,攝入法性法身之中;法性法身的展現,就是29種莊嚴方便法身),可用一個「法」字來統攝。  

【註釋】①一法句:法性寂滅,法本體即真如實相,即清淨,「一法句」即察門第一句「清淨功德成就」,以「清淨」二字簡括極樂莊嚴。廣說有察莊嚴量、性、形相等等功德成就。廣略相入:廣說略說相容無礙。「廣」,廣開差別之相。「略」,簡括平之理。「相入」,互相融通。廣,可全收在略中;略,可全現在廣中。多即是一,一即是多。法性法身:與萬法同體存在真如理體,即法身;為略,為一,三世諸如來,共同一法身。諸佛如來證窮諸法之性,以法為身,一切萬法莫非佛身,稱「法性法身」。 方便法身:由法性法身依方便力顯現度化眾生之身,含三身中報身、應化身;為廣,為多,如本論國土、佛、菩薩29種莊嚴功德皆為方便法身。此身亦通達諸法之性,並由方便力莊嚴,而有教化眾生方便之能,稱「方便法身」。一法句,清淨句,就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這三句輾轉相入:實相無相(實相遠離一切相),真智無知(遠離一切相的分別了知)。「無為法身」,法性身。(法性寂靜,遠離因緣造作,故云無為。)法性寂滅一切相,所以法身無相。由無相能無所不相(顯一切相),相好莊嚴即法身(依正莊嚴以法身為體,相不離體,離開法身則無一相);由於無知,無所不知,一切種智就是真實智慧。 以「真實」二字表明智慧非作(不是分別了知的作,本體性空故)、非非作(也不是木石無知或二乘沉空的非作,而有妙用);以「無為」二字表明法身非色(不是有形有相的色,所謂「無相」)、非非色(也不是一無所有那種非色,而能隨緣顯現種種形相,所謂「無不相」)。而自性本然「是」,絕對無錯謬,超越一切否定「是」,不是相對於「非是」而立「是」。非「是」,非「非」,(實智、法身,不用「是」「非」安立一相。一百個「非」不能曉諭,(遠離一切待對戲論,說「清淨」,就可以了)。

實相理體如如不動、遠離待對,無「非」當下即「是」,無須「非是」安立「是」。由「是」並無一個與之待對「非是」。  

    印順法師第一義諦(勝義諦),乃離煩惱聖人所證之特殊境界。所見實相,雖是無二無別,而種種異相,仍是差別羅列。如極樂世界所現之種種事相,乃即理而事,事理無礙之境界,非俗人妄識所了知,乃菩薩般若之所觀也。十六句一句,前十六句自利功德,最後一句利他功德成就,  

慶案:「第一義諦、妙境界相」,不能說它是"有相"或"無相",只能勉強說是"非有相非無相",若偏說有相,或無相,就成了相對,不能互通。真如涅槃乃中道法,可攝受一切眾生,但非有相、非無相,不落於兩邊。彌陀名號不能說有相或無相,有"無相"的功德,又是"有相"的聲音(文字),所謂「名體一如」,名或乃有相,體則是無相,亦有相亦無相。若只說有相,就如世俗法;不但說無相,否則眾生無可持念,故乃非有相非無相,亦有相亦無相,總之不可思議,故云「真空妙有」。再怎麼說,總是落入語文字相,所以,就"南無阿彌陀佛"而已。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