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門-象山慶
淨土門-象山慶

人生忽如寄,樂邦歸去來 (淨慶.正玄--張火慶:博士/教授) https://blog.udn.com/6ccc7d15/article

元宵節,點一盞"南無阿彌陀佛"燈


元宵節由來    (淨慶2022.2.8)

農曆正月十五是中國人的「元宵節」。全家團聚吃湯圓、看花燈;過了這一天,春節才結束。亦稱上元節、元夜、元夕、小正月、小年、春燈節。其由來有多種傳說:

1.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從黃昏達旦,用盛大的燈火,加上夜晚流星,成了正月十五張燈結綵的習俗。司馬遷「太初歷」,確定元宵為重大節日。

2.道教的「三元說」;漢末五斗米道云「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並以三元配三官;魏晉配家以節候,以正月十五為「上元」;天官喜樂,故須燃燈。

3.有人說:元宵節源於火的崇拜及祈求豐收,點火驅蟲獸,並祭祀滿月,初用火把,後為燃篝火、掛燈籠

 

4.以上傳說各有來源與依據[1],但元宵之所以成為中國的民俗節日,應與西域佛教在東漢的傳入中國有關[2]:

佛教初傳中國的因緣,或由於漢明帝的「感夢」;據云:漢明帝夢見「金人,身長丈六,項佩日輪,飛空而至,光明赫奕,照於殿庭」;大臣解云「西方有神,名曰佛」[3],於是於佛法生信,而遣使西行求法,在大月氏遇攝摩騰、竺法蘭,騎白馬,載佛像(優填王所造紫栴檀香木佛像)、舍利及梵文貝葉經,於永平十年(67)返回洛陽。漢明帝待以國禮,並在雍門外建了「白馬寺」以翻譯佛經。又云,漢明帝聽說古印僧人在正月十五觀佛舍利放光[4],於是下令當晚在皇宮點燈,士族庶民都掛燈,成了元宵賞燈[5]。

佛教傳入中國的時代,大致如上所說;又由印度佛教「點燈供佛」的習俗而延伸為中國朝野的元宵節。

「元宵」之名,或由道教「上元」之「宵夜」;早期只稱「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月望」,隋以後稱「元夕」或「元夜」。唐初道教的影響,又稱「上元」,唐末才稱「元宵」。宋以後稱「燈夕」。清朝,另稱「燈節」。正月十五是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一元復始,大地回春,人們對此慶賀春節的延續。對一般人而言,這個節日的重點是:吃湯圓(滿月)、提燈籠(燃燈)。賞月+點燈,皆取其「光明」驅除(冬夜)陰暗、迎向(正月)陽春[6]之義。

 

對念佛人的意義

從上「漢明帝」的事蹟,我們看到了「金人、飛空、光明、西方、感夢」的敘述,一般學術界都指向印度釋迦牟尼佛及其佛教,但對於念佛人也有相關的啟示,如「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彌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第九神足願:「於一念頃,能超過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以及感應或夢見阿彌陀佛……,這些事相在淨土宗教義及念佛人經驗中,似乎很熟悉,乃至更殊勝;縱然從佛教初傳中國的歷史,也可看到阿彌陀佛淨土信仰的記載:

1.如前引史籍,漢明帝永平七年(64)遣蔡愔、秦景等遠征西域求法。在大月氏遇攝摩騰、竺法蘭,敬邀來漢地傳教;永平十年(67),使節團以白馬馱佛像、經卷,回到洛陽。漢明帝為之建立「白馬寺」,在此翻譯了《四十二章經》(《阿含經》節要)。

若依所說,漢明帝的佛法乃從「大月氏」傳來[7],其中的譯籍,有「阿彌陀佛」的淨土經等。如光和二年(179),後漢.支婁迦讖(Lokakṣema)譯《般舟三昧經》,許多學者以此為彌陀經典傳譯的嗃矢;西晉.竺法護(Dhanuarakṣa)也曾譯「般舟三昧經」;支婁迦讖又譯《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吳.支謙譯《大阿彌陀經》,竺法護譯《無量壽經》…….。自漢迄唐,翻譯淨土經典的二十人,至少九人深受犍陀羅佛教的熏化,推測西元一、二到六、七世紀之間,犍陀羅已有彌陀淨土信仰。「月氏系」高僧翻譯《般舟三昧經》、《大阿彌陀經》者甚眾,或可推斷,此二經在犍陀羅淨土信仰可能最重要,與廬山慧遠的淨土思想相呼應。[8]也就是說,佛教初傳於中國,就有彌陀淨土的經典與信仰。

又據說,攝摩騰來華,其外甥隨後也攜「阿彌陀佛五十菩薩像」前來,唐.釋道世《法苑珠林》卷15敬佛篇/彌陀部/感應緣云:

阿彌陀佛五十菩薩像者,西域天竺之瑞像也。相傳云:昔天竺雞頭摩寺五通菩薩,往安樂界請阿彌陀佛,「娑婆眾生願生淨土,無佛形像願力莫由,請垂降許。」佛言:「汝且前去,尋當現彼。」及菩薩還,其像已至,一佛五十菩薩,各坐蓮花,在樹葉上。菩薩取葉,所在圖寫,流布遠近。……後(攝摩)騰姊子作沙門,持此瑞像,方達此國,所在圖之。……隋文開教,有沙門明憲,從高齊道長法師所,得此一本,說其本起,與傳符焉,是以圖寫流布,遍於宇內。

唐.釋道宣集神州三寶感通錄》第2卷、宋.宗曉《樂邦文類.天竺五通菩薩請佛傳》亦錄此事。有人說,這是北齊以來流行的「五通曼荼羅」,淨土變相圖之一,以阿彌陀佛為中心之五十尊佛菩薩像[9];唐代人亦多傳寫此像,以為本尊。流布後代之阿彌陀淨土變相雖多,以此為最古。加二大菩薩而為「一佛五十二菩薩像」。圖中所見之不同身形、不同身份的蓮華化生像,或許反映了娑婆眾生,願生淨土而刻意為之,是淨土信仰的體現。[10]

2.關於「白馬寺」的取名,歷來文獻有多種傳說,據徐時儀(2002)的歸納,有三種:(1).白馬負經東來: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是漢明帝夢見大人,……于是發使天竺,寫致經像,始以榆欓盛經、白馬負圖,表之中夏。」(2).白馬繞塔悲鳴:梁慧皎《高僧傳.攝摩騰傳〉:「傳云:外國國王嘗毀破諸寺,唯招提寺未及毀,夜有一白馬繞塔悲鳴,即以啟王,王即停壞諸寺,因改招提以白馬。」(3).佛祖所乘白馬:《佛本行集經》、《方廣大莊嚴經》、《普曜經》、《修行本起經》,佛陀出生有白馬(健陟)為伴,後又騎此馬離宮出家;因此成了佛教的吉祥物。[11]

這三說之外,另有云:「蓮花」的梵文padma,音譯為“白馬”[12];蓮花是佛教聖物,隨佛教傳入中國;因此,「蓮花寺」漢譯為「白馬寺」之後,才有了「白馬馱經」或「白馬悲鳴」的故事。而蓮花與阿彌陀佛淨土信仰的關係特密切,西藏密宗即以阿彌陀佛為五方佛之蓮花部主(妙觀察智)。唐.善導大師楷定淨土宗,阿彌陀佛成為漢傳佛教的主流信仰。慧淨法師蓮花五德〉云:淨土宗也稱蓮宗,極樂淨土亦名蓮花藏世界,阿彌陀佛與清淨大海眾菩薩,也乘坐蓮花;在娑婆念佛,極樂便開一朵蓮花。《觀經》云「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花。」以蓮花譬喻信心念佛人;因為蓮花有其他花不能同時具備的五德(污泥不染、一莖一花、花果同時、一花多果、中虛外直)。

3.有人說:公元1世紀中期,佛教已滲入淮北、河南、山東、江蘇區域。漢明帝永平八年(65年),楚王劉英「學為浮屠,齋戒祭祀」;「誦黃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漢明帝詔書褒獎他「茹齋三月,與神為誓」。因此,有感夢而取經之事;當時,或有少數沙門入中土,以齋懺祭祀之方術,依附於宗教性的「黃老」道,《高僧傳》云:「(攝摩騰、竺法蘭)大法初傳,未有歸信,故蘊其深解,無所宣述。將微義未譯,而但神明之耶。」《後漢書·西域傳》:「(明)帝於是遣使天竺問佛道法,遂於中國圖畫形像焉。楚王英始信其術,中國因此頗有奉其道者。後桓帝好神,數祀浮圖、老子,百姓稍有奉者,後遂轉盛。」《後漢書·桓帝紀》論曰:「(桓帝)設華蓋以祠浮圖、老子,斯將所謂『聽於神』乎!」

原始道教將老子作「黃老道」祖師供奉;佛教傳入時,稱為「浮屠道」;西漢末漢譯《浮屠經》,以浮屠等同黃老而合祀,兼用無別。有人說,這是借「道家」思想(信仰)來包裝「佛教」,以「西方之神」稱呼「佛」(浮屠、佛陀);為了讓中國人易於接受,而黃老與佛並列為神,一起祭祀,乃至有「老子入夷狄為浮屠」之說,也就是俗傳的《老子化胡經》,說老子是「黃老」與「浮屠」二教的創始者,且老子、浮屠乃同一人在不同時空之「化形」。此說對佛教入漢之初的傳播,有庇護之用。[13]

據云,漢明帝永平十四年,五嶽諸山道士褚善信等690人上表抗議皇帝崇信佛教,願以焚經驗真偽。元月十五日設焚經台比試,道經靈寶真文、太上玉訣、三元符籙…..多被焚毀,悉成煨燼;而佛教的「佛舍利,光明五色,直上空中,旋環如蓋,遍覆大眾,映蔽日光。摩騰法師,踊身高飛,坐臥空中,廣現神奕。於時天雨寶華,在佛僧上,又聞天樂,感動人情,大眾咸悅,嘆未曾有。皆繞法蘭,聽說法要,並吐梵音,嘆佛功德。」[14]。明帝乃下令全國在農曆正月十五日晚上,張燈結彩,崇敬佛教。

上述帝「佛道鬥法」之事雖被否證為後代之虛構,但「黃老」與「浮屠」合祀之目的,或在「長生久視」,也就是求長壽。秦皇、漢武以來的方仙道(神仙方術),重點之一就是不死藥;到了東漢,「黃老」與「讖緯」結合,演為自然長生之道。若就元宵節之上元「天官賜福」,亦有類似需求,《尚書·洪範》所說「五福」是壽、富、康寧、攸好德、考終命。就前引攝摩騰姊子攜來中國的「一佛五十菩薩」像,主尊阿彌陀佛,漢譯「無量壽」,對中國帝王、貴族及一般百姓,必有極大的攝受力。因此,中國淨土宗創始者曇鸞大師,就曾為了求長壽而拜訪陶宏景,後遇菩提流支,贈與《觀無量壽經》,乃知「佛法中頗有長生不死法,勝此土(漢地)仙經者」。

 

阿彌陀佛與中國(漢地)人特有緣

在印度,淨土經典於西元一世紀大乘佛教初期時即陸續出現,於阿彌陀佛的經典與註釋書,約二百七十餘部之多,佔大乘經典的三分之一。可說與娑婆眾生特有緣,故諸佛偏贊、勸念;《淨土十疑論》云:

當知阿彌陀佛與此世界,偏有因緣。何以得知?無量壽經云:「末世法滅之時,特駐此經,百年在世,接引眾生往生彼國。」故知阿彌陀佛與此世界極惡眾生,偏有因緣。其餘諸佛,一切淨土,雖一經兩經,略勸往生。不如彌陀佛國,處處經論,殷勤叮嚀,勸往生也。

藕益大師《彌陀要解》云:

阿彌本願勝故,佛與此土眾生偏有緣故。蓋佛度生,生受化。其間難易淺深,總在於緣。緣之所在,恩德弘深,種種教啟,能令歡喜信入,能令觸動宿種,能令魔障難遮,能令體性開發

寶靜述云:

佛與此土眾生偏有緣者,眾生易感,彌陀易應也。蓋佛度眾生,由眾生與佛有緣,方能受化。……緣謂前世與眾生所結之緣也。今阿彌陀佛,無人不知,無人不念。或以喜事,偶念一兩句彌陀。或以苦逼,念一二句彌陀。緣之所在恩德弘深者,欲與眾生有緣,須惠恩施德於眾生。……以其恩重緣深,故釋迦說出淨土三經,種種念佛法門,以啟發眾生。能令眾生聞之,歡喜信受得歡喜益者有之。或聞之觸動宿世善根,得生善益者有之。或聞之魔障消除,得破惡益者有之。或聞之自性開發,得入理益者有之。

因為阿彌陀佛為眾生成就了極樂世界,並賜予眾生往生的正因–「南無阿彌陀佛」萬德洪名。這個緣完全來自於阿彌陀佛的悲願。釋尊住世,眾生聞佛所教而歸向彌陀者,不可計數。釋尊住世,眾生聞佛所教而歸向彌陀者,不可計數。佛滅後,末世一切眾生,不論信或不信,若遇天災、人禍,多有隨口喊出「阿彌陀佛」的;而佛教各宗子弟,見面也多以「阿彌陀佛」互相問訊;乃至臨終或死後的助念,幾乎都是稱念阿彌陀佛。《無量壽經》云:「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阿彌陀佛的教法,必永存於未來世,廣度眾生。娑婆眾生造業無邊,曠劫輪迴,受苦無量,乃至其他諸佛所不能救,而阿彌陀佛則殷勤觀照、時刻護念,只須信願持名,必得接引,往生極樂。

其次,阿彌陀佛與中土漢地的眾生尤其有緣,多次現身來度化,如唐.善導和尚、宋.永明大師等;阿彌陀佛及西方淨土的經典與圖像,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初,就已有之;尤其「月氏系」高僧翻譯《般舟三昧經》、《大阿彌陀經》等淨土經之後,更確定阿彌陀佛與中國人的法緣。淨土三經一論的漢譯,從後漢到魏晉南北朝,也就是中國佛教成立之初,就大致完備,而多有信仰、修持、注疏者;所謂「淨土宗」也是確立、弘傳於中國,並東渡普及於日本;上至達官貴人,下至販夫走卒,幾無不稱念彌陀佛名,成了「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的盛況。對中國大部分的念佛人而言,只須「一佛一法一淨土」就夠了,一尊阿彌陀佛、一種念佛法門、一個西方極樂世界,就是他們對全體佛法的認知、信仰與修行,也是他們今生完整的幸福與希望及後世唯一的安樂與歸宿。太虛大師<中國人口頭心頭的阿彌陀>云:

我們中國有眼口鼻心思的人,沒有一個不知道阿彌陀佛的,也沒有一個口裡頭不曾念過幾聲阿彌陀佛的;……慈悲惻隱是阿彌陀佛,所以念阿彌陀佛。救苦救難是阿彌陀佛,所以念阿彌陀佛。因果報應是阿彌陀佛,所以念阿彌陀佛。賜福施恩是阿彌陀佛,所以念阿彌陀佛。……中國的人,先天上已經有了這個阿彌陀佛,念佛的工夫是很容易做的。大家能時常的念阿彌陀佛,便可與阿彌陀佛的心願互相感應,……常有超出世間的志量,不致埋沒在這個忍苦的世界中了。

 

元宵節與點(燃)燈的意義

如前所述,元宵節的由來,與佛教的傳入中國,關係密切;而元宵的活動最重要的是點燈(供佛),且演為家家張燈,戶戶結彩,鬧花燈,提燈籠;歷代元宵節放燈、賞燈的盛況,史書中多有紀錄。胡申生《社會風俗三百題》云:佛教中,燈是供具之一。《菩薩藏經》:「百千燈明懺悔罪」,佛教盛會要大張燈火;《大宋僧史略》:「漢明勅令燒燈,表佛法大明也。」佛法能除一切愚癡,如燈能照一切黑暗。是故,燈有智慧、光明之義。點燈供佛的福德,如《施燈功德經》云「燃少燈明,所受福報,無量無邊」;《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云「奉施燈明得十種功德」:照世如燈、肉眼不壞、得於天眼、得善智慧、除滅大暗、得智慧明、不墮黑暗、俱大福報、命終生天、速證涅槃。

就淨土宗而言,正月十五之節慶,如前所述,有「天官」賜福、「黃老」長生,及「賞月、點燈」,總結為「長壽、光明」之義,也就是「阿彌陀佛」的漢譯:無量壽、無量光。而元宵燈節,特顯其「佛光遍照」的特色。慧淨法師云[15]:

經典上說:「自燈明,法燈明。」以佛性、佛法為燈、為光明,是一般學佛人供燈的目的。為燈象徵智慧,能除愚暗,「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慧能破萬年愚。」以燈供佛,是藉此提醒我們點燃智慧心燈。燈有光明,給前途帶來希望;燈有溫暖,讓人感受幸福。念佛人,一切都靠彌陀的救度,功德全在一句名號中,善導大師要我們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供香、供花、供燈,也不離稱名。……乃至三藏十二部、十方諸佛、一切菩薩、八萬四千陀羅尼的功德,都含藏名號中。……我們自知無能為力,要以佛法的燈來點亮我們的自性─點一盞「對彌陀恭敬信順」的燈;點一盞「恩慈體貼、謙卑柔和」的燈;點一盞「敦倫盡份、閑邪存誠」的燈;點一盞「奉公守法、為世良民」的燈;點一盞「不說是非、不聽是非、不傳是非、不較是非」的燈;點一盞「慈念眾生,加厚於人」的燈;點一盞「凡事為他人著想,凡事肯吃虧不計較」的燈;點一盞「彌陀如何為我,我便如何為人」的燈……。這些燈點明了,一整年都吉祥平安、萬事如意。

為什麼這樣?阿彌陀佛以其名號而救度眾生,所謂「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名號與光明「名體一如,依正一體」;因此,念佛人值此元宵佳節,除了隨順世俗而吃湯圓、逛花燈之外,還是三句不離本行,一如平時的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其中就有「光、壽」二無量,及「機、法」二燈明,一切無所欠,萬事皆圓滿。



[1]另說:齊王劉襄與周勃、陳平起兵討伐「諸呂」,於正月十五平亂,之後漢文帝將此日定為「與民同樂」,京城家戶張燈結彩,以示慶祝。

[2]又說:佛陀於正月以神通大破六師外道,尤其正月十五日顯示各種神變。因此,正月又被稱作「神變月」。《大宋僧史略》:「又西域十二月三十日,是此方正月十五日,謂之大神變月。」《賢愚經.降六師品》:「波斯匿王,亦用為笑,說佛殊變,難可思議,云何以汝卑陋凡細,與大法王捔試力能?六師凶凶,言氣遂高。波斯匿王,既往見佛白言……,尋勅臣吏,平治場地,多積香花,敷設床座,竪諸幢幡。」釋尊於此,每天示現一種神變,令前來挑戰的六師外道,俯首認輸而皈依正法西藏密教所說:藏曆正月一日至十五日神變月,眾人所造之善業與惡業,皆輾轉增為十億倍。行者可在此神變月,廣行善業:(身)放生,供齋,繞神山、寺院、舍利塔、壇城;(語)持誦各種經典、心咒;(意)發菩提心,攝受身語之行而唸誦祈願文等。藏曆一月十五日,人們聚集大昭寺的八角街,白天轉祈禱輪並膜拜禮佛,晚上就在街上搭起花架,燃酥油燈,男女老少唱歌跳舞,祝福儀式。

[3] 簡基益-【《四十二章經》的文獻與義理】:「漢明帝感夢」的歷史事實,《後漢書》:「世傳明帝夢見金人,長大,項有光明,以問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長丈六尺而黃金色。』」《歷代三寶紀》:「(漢明帝)夜夢金人身長丈六,項佩日輪,飛空而至,光明赫奕,照於殿庭。旦集群臣令占所夢,通人傅毅進奉對云:『臣聞西方有神名佛,陛下所見將必是乎?』帝以為然!」

[4]《大唐西域記》云:「摩竭陀國,正月十五日,僧俗雲集,觀佛舍利,放光雨花。」

[5]<元宵節的由來與傳説>

[6]漢《長歌行》: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唐.歐陽詹《上鄭相公書》:“上天至仁之膏澤,厚地無私之陽春。

[7]陳清香<西方淨土變相的源流及發展>:中國初期有關西方極樂世界信仰的重要經典,大都是在三、四世紀之際譯成於月支或西域沙門手中,這些經典很可能在二世紀時貴霜王朝迦膩色伽王提倡佛法時形成的

[8]李玉珉〈從出土古藝術遺物探討犍陀羅的彌陀信仰〉,獅子吼第24卷第五期(1985.05)

[9]陳清香<西方淨土變相的源流及發展>:今存敦煌莫高窟三三二窟的淨土變相所呈現的一佛五十菩薩圖為五通曼陀羅,因其式樣在現存的淨土變中是相當稀有而珍貴的。

[10]<唐造像中的彌陀圖像>、<阿彌陀佛五十菩薩圖與蓮華化生像的關聯>。南北朝以來阿彌陀佛受僧俗的推崇、喜愛,至唐代鼎盛。初、盛唐,社會安定,生活富裕,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稱名即生,對娑婆眾生更有現實性,易為世俗所接受。彌陀信仰發展的過程中,汲取中國傳統與儒家思想,雕造彌陀像為「忠君」、「孝親」作功德的一種展現。

[11]王松木<從流俗詞源的生成,隨詮釋者主觀之改易而漲落>

[12]王士元,〈白馬非馬:一個誤傳詞源的實例〉:白馬並不是印度原始佛教的瑞獸,而是中國自公孫龍子以來著名的哲學討論。沙漠以駱駝為主,馬是人的坐騎。又參考徐時儀〈白馬寺寺名探疑〉、張子開《從“白象馱經”到“白馬馱經”—中土對外來文化的改造》:古印度以象馱運三寶,中國以馬載佛教文獻。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亦云:建寺200年後文獻中才有「白馬寺」名,始見於西晉竺法護譯經諸記中。

[13]姜生<漢代老子化胡及地獄圖考>;公元255年《正一法文天師教誡科經·大道家令戒》稱老子:「西入胡,授以道法,其禁至重,無陰陽之施,不殺生飲食。胡人不能信道,遂乃變為真仙,……胡人叩頭數萬,真鏡照天,髡頭剔須,願信真人,於是真道興焉。」;《老子化胡經》後來被西晉道士(王浮)進一步渲染,乃演為釋道二教之爭。

[14]傅毅《法本內傳》,記(攝摩騰、竺法蘭)二法師來華的經過,及道士與佛教鬥法比勝:「永平十四年正月一日,五嶽諸山道士朝正之次,自相命曰:『天子棄我道法,遠求胡教,今因朝集,可以表抗之』。其表略曰:『……臣聞,太上無形無名,無極無上,虛無自然,大道出於造化之前,上古同遵,百王不易。……竊承陛下棄本追末,求教西域,所事乃是胡神,所說不參華夏,願陛下恕臣等罪,聽與試驗。』」案,漢明帝「佛道鬥法」之事,被學者判為虛構之說,詳見 李養正<漢明帝時無佛道角力事>、<《老子化佛經》與佛道之爭>

[15]<佛教點燈的意義─慧淨法師2014年2月2日(大年初三)於弘願念佛會開示>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