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雜談

電影雜談

John Hui

10 篇文章

電影雜談

電影雜談

更新

【影評】《絕命毒師》:大毒梟墜落的哲學意義

《絕命毒師》的故事的設定,蘊藏不少海德格的存有論的影子。作為海德格的對手的列維納斯,認為海德格的存有論雖然起初讓人體驗到自由,同時也能為傷害他人提供了正當性。若從列維納斯的角度解讀《絕命毒師》,這是一個存有先於倫理的故事,Walter 的墜落,有助我們認識列維納斯的哲學關懷。

【影評】《The Square》:誰談道德,誰便是不道德

導演魯本·奧斯倫在這部電影展示了他將人害怕掉臉的一面,化成笑料的能力。《The Square》描繪了文化精英的表內不一:一方面以平等包容的態度示人,私底下卻是滿心偏見。若具體說出這種虛偽的來源,與我們身處在一個包容平等只是流於象徵形式的政治氛圍有關,這不得不由片中極具象徵意義、名為The Square的展品說起。

《香水》:愛慾與禁忌之間的辯證

葛奴乙作為愉悅原則的化身,他被放置在禁忌的對立面,衝擊著禁忌,過程中揭露了人深藏著最真實的一面。當他化身成香水時,意外地將人的存在矛盾一併反照出來。

【影評】《瘋狂富作用》:一場階級音樂椅

假如《寄生上流》談的是一個貧、富之間不可跨越的界線,《瘋狂富作用》則是個將貧富的位置對調的思想實驗。導演魯本·奧斯倫用最胡鬧的方式,道出社會上最多人不願承認的事實:潛規則是無處不在的。故事分為三章,一步步帶領觀眾進入他的階級實驗:1. 雅雅與卡爾、2. 遊艇、3. 荒島。男女之間的平等戰爭、資本及共產主義的意識形態之爭、勞動者與資本家之間的對立,在每章逐一展開。

【影評】《五星饗魘》:為何食物具有諷刺階級的力量?

享受食物的最高境界,不是運用語言來評價它,而是流露出好吃得難以形容的滋味。後者捕捉的是完全被食物的整體元素包圍、並徹底沉浸於其中。前者與後者的反應比較起來,因為是以理性來把握感受性的經驗的關係,用對食物進行評價總是帶點抽離、自省,不夠全心全意及直觀。

【影評】《激辛道》:吃辣吃出一套資本主義的工作倫理

《激辛道》將吃辣賦予了一個克服困難的符號,但若放在資本主義的工作倫理的脈絡下,卻帶出了德國社會學家韋伯的觀點:刻苦的自我實踐才是推動資本主義發展的關鍵。重要不在於克服難關,而在於強調不斷克服難關的工作倫理對資本主義社會來說有著甚麼樣的價值。

《今際之國的闖關者》當遊戲比生命本身更嚴肅,還算遊戲嗎?

生命不允許假如,但出錯亦不至於不能修正。《今》的遊戲設定,一局定生死,參賽者對岸回頭之際,正是人頭落地之時。當遊戲比生命本身更嚴肅,還算是遊戲嗎?

《鐵血的孤兒》:有冒險才「事」變 | 巴迪歐的事件哲學 x《想像的共同體》

每當大型社會運動出現,總會令人群情胸湧、豪言壯志,認為每次社會運動為事件的干預和介入。它的橫空出現,總是觸目、燦爛、令人震撼,彷彿只要有了事件的出現,必然發生改變。然而,事件的出現也不代表變革真的會發生,反而是有多少人因為事件的出現,決定受事件的洗禮,敢於調動生命的所有,不斷對現況進行質問。

觀影心得 | 《大川端偵探社》:

若要說出這部劇的魅力,除了一些千奇百怪,有違常理的委託外,真正吸引我的是故事完結後,背景奏起了片尾曲。那怕故事是溫暖、情色的,片尾曲一奏起為這部劇集添了不少悲涼、世道浮生的味道。委託人的慾望、怪癖、心結、偏執,織出一幅浮世繪,道出了世道間的人心百態。

【電影隨筆】無痛失戀:能夠刪除痛苦的記憶是一種誘惑

分手的煎熬總讓人希望時間快點過,但偏偏時間此刻以否定者的姿態,逼使你正視「你倆關係已死」的過程。你愈時想逃避它,它就把你捉得愈緊,唯有你放棄與它對抗時,才慢慢鬆開你的手。 若你用激烈的方式去逃避,它便以同等的程度來回敬你……

没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