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台語

方言.台語

何補齋

9 篇文章

方言.台語

方言.台語

更新

【台語我見】再談台語的「音讀」與「訓讀」

如果連第一人稱,就是一個人類自己如何稱自己,都不一樣的話,這兩種語言應當判斷為有不同的起源。只是說在二千多年來,台語在不同的時代裡,分別且持續接受了大量的漢語、漢文,這些漢語、漢文在中原消失了,因此很多學者跑來台語裡面找,找到了就很高興的發表。這是台語很寶貴的地方,是對人類文明的貢獻。但不應當倒果為因,自行腦補說台語「就是」古漢語、中原古語、中原古音、河洛古語等等。

國語乃是殘障口語之論

探究台灣歷史上「國語」之源由,認為這是一種書面語,乃是殘障的口語。

【客家小談】轉妹家

  這種微妙的語感,在台語漢字化之後,變得非常的笨重。幾乎每個詞條都要加註釋。有時候,文字化是語言傳承的利器,但也是讓語言趨向單調的殺手。

《台語探源》阿堵物,究竟是何物?

如此說來,「阿堵」這個詞彙並沒有死亡,如果用「阿者」來作台語發音,會發現我們一天到晚都在說。

【台語我見】將無同?

就結論而言,個人認為宋儒所言應當是不對的。「將無同」應當是指「相同」的意思。而且,讀了這麼一大串眾說紛紜,吾人不由一歎!如果這些大學者們也通台灣話就好了。

《台語我見》撿角與等路

另一個台語的常用語「等路」,指的是「禮物」,尤其是指到他人家中作客時所攜帶的禮物。

【台語我見】「腳色」與「A咖B咖」

追本溯源,「腳色」一詞至少流傳了一千五百年。可惜無論是在國語或是普通話中,這個詞算是已經死亡了(另一說是在元帝國時代轉成「角色」二字,此議待考)。

【台語我見】腳與跤

同樣的一個「漢字」,在中國普通話是一個發音、在台灣國語作另一種發音、於日本漢字又是其他發音、乃至韓國漢字發的音又不一樣,甚至越南語也可以寫作漢字(如姓名),發音也不同。這乃是語言的「正常」,而非「異常」。

【台語我見】「姑弗而將」的「圖博」

至於「弗」,我們可以從形聲字「佛」來討論。台語的「佛」讀作「pu̍t」, 又唸作「hu̍t」,後者應當是受了漢語的影響,而將爆破音軟化掉了。此由英文可以對照,英文的佛是直接從印度抄來的拼音「buddha」,與台語的發音相近,可見「佛」的發音應當是以台語為正音。國語讀作「ㄈㄛˊ」是已經不知跑音到那裡去了。

没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