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C的碎碎念
FC的碎碎念

正如彼德.阿德尼(Peter Adeney)所寫的,這位部落客使用假名“錢鬍子”(Money Moustache)的名字對財務自由寫下的部落格: 『如果你可以擺脫對金錢的需求,你別無選擇,只能做更適合你的工作,更好的為世界奉獻‧‧‧‧如果你是為了愛而不是金錢,你將別無選擇但要做得更好』。

『薛西弗斯式』的散戶投資人

薛西弗斯是希臘神話中一位被懲罰的人。他受罰的方式是:必須將一塊巨石推上山頂,而每次到達山頂後巨石又滾回山下,如此永無止境地重複下去。在西方語境中,形容詞「薛西弗斯式的」(英語:sisyphean)形容「永無盡頭而又徒勞無功的任務」。

大叔覺得此現象常出現在一種人身上,就是有鄧寧-克魯格效應(英語:Dunning-Kruger effect),或簡稱達克效應(DK effect)的人。達克效應(DK effect)是一種人們常見的認知偏差,什麼叫作認知偏差呢?當人們以根據[主觀感受]而非[客觀資訊]建立起主觀以為的社會現實所致,白話一點舉例:

·        舉例ㄧ:我覺得股市是高點....

·        舉例二:大盤的本益比與過去十年相比較,目前偏離一個標準差之內。

前者是主觀感受,後者嘗試用過去數據來分析。

達克效應是一種對個人能力過度膨脹的偏差,尤其是好發在能力欠缺的人身上,鄧寧和克魯格於1999年在實驗中首次觀測到此認識偏差,這類人通常有幾個現象:

1、通常會高估自己的技能水準;

2、不能正確認識到其他真正有此技能的人的水準;

3、無法認知且正視自身的不足,及其不足之極端程度;

這類的人大量集中在下圖的第一區: 【韮菜】(1)

此區的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但是自信成度高的驚人,當有獲利時會更加覺得自信滿滿,失敗時不以為意或頂多認為只是一時不順,所以他們會持續在【低谷-昧山峰】間不斷爬上又滑下,多數人的投資人都落在這一區,他們如同薛西弗斯到達山頂後巨石又滾回山下,但是他們始終相信投資聖杯就在愚昧山峰之上。

要越過【愚昧山峰】的技巧,其實老祖宗早就說過了: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就關於知道的真諦。當你開始思考【知道自己不知道】這件事時,恭喜你越過【愚昧山峰】這道關卡了。簡單的判斷點就是:

你開始使用大盤作為績效比較了。

接下來你就會遇到一個選擇的關鍵點,當你從第二區到第三區你該怎麼選擇呢?首先在第三區使用【主動投資】方法的投資人肯定是很辛苦的,為了每年的績效延續,你必須不斷的擇時選股。

每一次的決擇都該有嚴謹的事後檢討,這是為了防止自己又回[愚昧山峰]前,一個成功的投資人是有其核心理論的,這最少需要10年以上的反覆磨練與檢討,爬上【開悟之坡】是需要大量的經驗值的。

那些拿不出自己年化報酬率的第三區主動投資人,基本上我都覺得不算爬過【愚昧山峰】了~

當你有一天確認了【知道自己知道】,你總算掌握些東西了,而最終能達到第四區的投資人絕對是一名思想家,我所看過的主動投資經典書,都能明確表達其核心理論,你能感覺作者的博學與引經據典,他們的書絕對不比指數化經典書遜色,同樣可以學到很多投資觀念,這樣的主動投資人是值得尊敬的。

不過我最喜歡用一句來形容這種結局: 一將功成萬骨估,就是這樣慘烈。

致於在第三區使用指數化投資的朋友,就簡單多了。約翰.柏格就一句話搞定:【Buy and Hold】。沒什麼技巧,簡單到看完入門書你就能掌握精隨所在,難度在於:你是否能確實的執行,而這在心態面的磨練絕對不會輕鬆的。

在這邊有一個點要特別提出,第三區的主動投資人,能力開悟越高,投資績效理當越好,時間拉越長會越明顯,但是指數化投資人只要開悟後,績效的落差不多,這是差異最大的地方。

致於第四區,我覺得就不是多重要,那是一種境界了,又難以量化比較。但是有一點可以講講,不可能滿街都是大師的,那些敢號稱自己是投資大師的人,多數都是其實還在【愚昧山峰】,畢竟一個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人,怎麼可能是大師呢?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