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仲衝破鐵幕 — — 一個具「號召性」澳門難民的故事
1957年的《救濟年報》記載了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救總)通知中華民國外交部駐澳門專員辦事處,將會擴大澳門救濟工作,除了協助「具號召性」難民來台外,也要協助其他難民與逃澳漁民來台。這個記載充分透露了救總救濟難民時含有特殊的考量,至於怎樣才算是一位「具號召性」的難民,筆者認為陳子仲的案例就頗能說明。
1954年5月15日,多間媒體轉述中央社有關一名從廣東逃往澳門的青年陳子仲的故事,報導說記者是「偶然」的場合下看見這位青年,更形容陳子仲眼神「堅決果毅」。該報導指出陳子仲今年17歲,他的父親擁有8畝田地,被中共列入「小土地出租者」並充公所有田地,父親不堪刺激而病死。因失去父親,陳子仲只好輟學,投靠親姐,後來中共對地主家屬愈發嚴厲,親友都不敢再接濟他,中共於是安置他在「地主成份房屋」,與一群遭遇相近且受歧視的人一起做苦工。不過中共派發的糧食日漸減少,不足以果腹,他便逃到廣州,希望找得親友幫助,最後受到同學鼓勵,決定逃出中國大陸到澳門。
7月23日,陳子仲再次接受記者的訪問,重複講述身處中國大陸的苦況,透露出如有機會希望到「自由祖國」的懷抱,且特別想參與空軍的訓練。
8月2日,陳子仲經過救總的協助下,由香港乘坐輪船到達基隆碼頭,現場除了救總的迎接外,還有中三組、僑務委員會、中華婦女反共抗俄聯合會等多達千餘人,場面非常浩大。救總秘書長方治發言表示陳子仲的到來,如同「大陸所有反共志士的歸來」。另基隆市長謝貫一說:陳的到來象徵「反共抗俄的勝利」。陳說唯一的心願就是「參加反共戰鬥行列」。故事的結尾,陳子仲並沒有如願參與空軍反共,而是被安排到建國中學就學。
從「發現」陳子仲到接送他到台灣,很大可能都是救總精心安排。至於陳所訴說的人生歷程是否為真,筆者無法查證,但《救總實錄》就記錄了不少經歷類似的難民故事,即受到中共迫害,繼而逃往港澳等地,內心又極之嚮往「自由祖國」。據救總所公開的資料,從1954年至1969年間,只有2795名澳門難民被安置到台灣,其中更多達1254名集中在「一二三事件」發生後的1967年。可以說只有少數的澳門難民有機會被安置到台灣,陳子仲不能不說是一名幸運兒。
參考資料:
《救濟年報(46年)》,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編
《救總實錄第五六篇》,編輯指導委員會
華僑日報.1954.5.15,7.25
工商日報.1954.5.15
中央日報.1954.8.3,9.21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