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ty
Matty

Matters 社區官方帳號 Official account of Matters Community For English community: @Matterslab Everything related to Web3

[ 寫作者 ] 檔案 003 - 福澤喬:安排寫作計畫,每天該寫什麼就得寫!

如果你有使用 Medium 的習慣,最近這段時間以來,應該很難完全沒聽過「福澤喬」(Joel Fukuzawa)這個名字。

在 Medium 上打出日文漢字「東亜人間社会観察」的招牌,能大量又穩定地產出各式各樣與日本經濟、文化有關的時事/時勢內容,文章經常被各大網路媒體平台轉載,同時在《商業周刊》還有自己的「福澤喬日本深度觀察」專欄…… 但福澤喬對許多讀者來說卻還是有一定程度的神祕感。

他用日本姓英文名中文寫作,單從照片上看不出究竟出身什麼樣的文化背景,細讀他的文字,總會感覺中文應該是他的母語,但網路上卻不容易查找到跟他的身份有關的線索,也無從求證。

「福澤喬是誰?」這是 Matters 團隊跟他見面前真真切切的疑惑,以及最大的好奇。

等到終於見了面,一切謎團自然都揭開了!坦白說,還真的挺有故事、挺有「哽」的,但再多的文字舖陳,似乎都不如讓他自己娓娓道來更有趣。所以,廢話就不多說了……

這是 Matters 的「 2018 年寫作關鍵字」系列要向大家引見的第三位寫作者。以下,請一起來聽聽福澤喬的經驗談。

〈認真問答〉

> 日本人?台灣人?……どっち?

我是台灣人,本名叫胡志強。對,就是一模一樣的「胡志強」。
這是一個很好的名字,因為你們在網路上都找不到我的資訊,搜尋時會藏得很裡面,反而可以隱身。不過,在個人品牌塑造的時候,它就是一個障礙了。
福澤(Fukuzawa)其實是我外祖母的姓,喬(Joel)這個名字也是外祖母取的。我在美國讀書的時候,就是用 Joel Fukuzawa 這個名字,但其實我小時候根本不講日文。
高中二年級時剛好是野百合運動,我在學校裡跟教官槓上,教官挑明了反正軍訓一定不會讓我過。軍訓不及格就要留級,但為了軍訓被留級真的很怪,而且外祖母覺得我的個性一定還會惹事,乾脆趁我還沒有兵役問題,直接把我送到國外。
我就一邊哭著一邊被送出國,後來在加拿大 UBC 唸經濟學,因為真的很喜歡新聞工作,又到美國紐約唸了新聞研究所。畢業後先加入了傳訊電視,後來才回到台灣加入了華視。在華視待了一年,剛好駐日特派員出缺,台內的女同事都不太想去,所以老闆就想派我去。
我當時不會講日文,老闆說:「沒關係!沒關係!東京是一個國際化的都市,英文是可以通的。」但當然是騙我的。他甚至還說過,頂多一年就會找會日文的人接替,把我調回來。
結果我一去,就看了十次的春夏秋冬。

> 怎麼從電視台特派員變成一位自由寫作者?

我去日本沒多久,《蘋果日報》就進入了台灣、很多新媒體出現,傳統媒體開始不斷有刪預算的壓力。我很積極學日文,半年左右就大致可以通,所以翻譯就不要了;後來公司開始裁員,攝影也拿掉了。所以,我那時候就得自己扛大型攝影機,然後自己採訪、自己做 stand、自己剪帶子,還要自己用衛星傳回台灣。
總之,我很早就習慣一人作業,之所以能在日本待十年,可能一部分也是因為這樣。但後來慢慢發現,新聞工作愈來愈不能做了。我剛入行的時候記者還號稱「無冕王」,到現在變成「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落差非常大。
做了十年,愈做愈不開心,剛好上海快要舉辦世界博覽會,很多日本媒體都在講那邊多麼地發展,剛好幾個中國朋友說要回去開公關公司,我就決定把工作辭掉,跟他們過去。但是,只待了一年就發現上海真的不是適合我待的地方,壓力過大,身體快壞掉,想一想就決定還是回來台灣吧!
回來,也回不去新聞業了。沒有位置,不論是廣播或電視全部都在縮編,只要一出來,想要再進去就非常難。
所以,我就開始摸索,自己到底要做什麼?我一直都是內容的生產者,但有一段時間找不到獲利、營運模式。
我做過旅遊電子書。自己寫,也找人來編排。我找過一些中國的大腕,直接跟他們談做台灣和日本的旅遊電子書,他們也幫我在中國上架,但銷售狀況不是很好。那陣子電子書都做得很炫,常常有影片什麼的;雖然我自己會剪緝,但嵌影片進去對我來說成本負擔太重,我只能做 PDF,有文字有照片,但漸漸發現不行,就收掉了。
後來我進入雜誌業,在剛創刊的時尚/名人雜誌《 Taiwan Tatler 》去當總編輯,但這個領域跟我自己想做的東西實在不太一樣,所以沒多久又離開了。
離開之後我開始向 ETToday 這樣的平台丟稿子。本來想先建立名聲,而平台也會覺得提供了你發表的地方,所以就沒有稿費,但這麼一來,就完全不會有什麼寫作的動力。到了 2017 年,Medium 宣布可以讓寫作者有利潤的機制,我就想試試看。第一次丟了四篇,結果還真的有 16 塊美金進來!
確定 Medium 不是在誆作者,所以我就開始寫了。

> 網路寫作如何營生?

過去我經常把讀完日文雜誌、報章的內容後都整理在 Facebook 上,但我現在不這樣做了,而是都寫在 Medium 上。這樣子,每個月固定都會有一些收入進來,對我來說這至少完成了「寫東西是有價的」這層意義。
然後我也開始發現,這些寫作平台都會吸引一些媒體小編來搜,主動來問可不可以轉載,那我就可以再談費用。如果媒體願意付費轉載,我通常會把文章重新再改寫一次,像我現在跟《商周》合作就是這樣的方式。
我的觀念是這樣:在 Medium 上讀到我的文章都已經是付費會員了,如果有人付過費的內容完全不修改就給《商周》,對 Medium 讀者或者《商周》的讀者都是不對的。我必須要改寫,提供給他們不同的東西。此外,我現在也還維持跟 ETToday 的合作,那邊的內容就跟 Medium 完全一樣,時間會晚一個星期。他們也付我一筆費用,但就是依沒有改寫的標準來算。
我一天必須要看三份日文報紙,四、五本日文雜誌,還有加起來大概兩小時的日本財經節目。我可以很有自信地說,自己寫出來的日本經濟文化內容應該算是最快的。
目前 Medium 的寫作大概就照這個方式在走,而且變得有點像我的 show room。過去,我常常不知道怎麼跟別人說我在做什麼,我每天讀很多內容、資料,但一問還真的會被問倒。現在,很簡單,直接丟 Medium 連結出去,看完他們就知道了。
除了寫文章,有些學校老師也會開始邀請我跟學生講日本跟台灣之間一些經濟、文化相關的東西,演講邀約愈多來多,現在甚至也開課了。漸漸地,我發現寫作平台已經讓我自己慢慢被看見…… 當然,沒有用「胡志強」這個名字是很重要的一點!

> 如何維持寫作節奏?

2018 年我在 Medium 寫了一整年,一天一篇 1200 字左右的文章,模式大概已經確立了。
剛開始寫的時候,還只是今天想到什麼就寫一下,後來我給自己訂了目標,每天要寫一篇。為什麼?因為文章愈多,稿費才會愈多!一直在談錢好像有點煩,但每天都要寫,我才能產生更多的內容。有更多內容,即便某一篇按讚數不夠多,但積少成多,至少有固定的費用可以拿到。
養成每天寫的習慣之後,也可能一天就有好幾個主題可以寫,那一天要寫好幾篇嗎?我發現實在也沒辦法,因為品質會下降。所以,我開始像以前當記者一樣會安排寫作計畫,題目大概往前推兩個星期都已經先準備好了。每天該寫什麼內容,就得寫,如果有突發的事件值得寫,那就調動稿子。
我規劃的稿子一定沒有時效性,必須要符合能重覆被閱讀而不會有過時的感覺,我希望在 Medium 每一篇寫作都能爭取到長尾的收益,而且這麼一來,臨時要調動稿子也沒問題。

攝影:林佳禾

> 怎麼區隔不同平台的寫作?

Medium 的優點是很乾淨、模式也很清楚,Matters 也給我類似的感覺。但相較之下,坦白說,目前 Matters 我還不知道要拿來幹嘛,也沒有訂任何的寫作計畫,暫時就定義為比較軟性的寫作平台,如果看到一些有趣的東西,但寫在 Medium 上又還不到成篇的標準,或者在 Facebook 講了一些東西,覺得還是有點內容,我就會放到 Matters 來。
總之,我對 Medium 和 Matters 的內容管理是拆開來的,不會重疊,這同樣也是對於不同平台讀者的尊重。
就我的觀察,Matters 似乎能覆蓋到一部分簡體字的用戶,跟 Medium 可以形成區隔。所以,我目前會特別在 Matters 寫比較軟性的內容,也是為了利用這個特性,畢竟談太過尖銳的東西很容易會「炎上」,就燒起來了!
未來如果 Matters 的營運模式確定了,我就可以做更明確的寫作計畫。

> 2018年,最難忘的寫作經歷是什麼?

如果是 Matters 這邊的話,樹木希林〈給地球人的最後一封信〉那一篇讀者反應都還不錯。如果是 Medium 和《商周》那邊的話,關西機場停擺那一篇反應很好、日本女生談台灣媽寶那一篇轉載爆量。最近比較多的是萬聖節澀谷暴動戈恩倒台付費入場書店…… 還有聖誕節為什麼吃炸雞這些。
我寫聖誕為什麼吃炸雞,才發現很多人都知道日本人聖誕節會吃炸雞,但不知道為什麼,也從來沒去查過。我寫了大家才知道原來是這樣,而且很多人甚至還是日本通…… 像這樣子的效果,我就覺得還蠻開心的。

> 現在還做不做採訪?如何做?

還是經常做阿!舉個例子來講,我有篇文章介紹東京澀谷一家專門做中古屋改造的公司,寫完我就覺得這跟一般都市更新很不一樣,這個社長我一定要認識他!於是乎我就在 Facbook 找到他。主動表明想認識,後來我就真的去採訪了他,我們也變成朋友。
就是記者的個性,我經常幹這種事:在網路上找到人,然後直接聯繫。這時候 Medium 就可以用來確認我真的有在寫東西,而且會被轉載;加上日文也可以溝通,所以他們相對就很願意接受。依照這個方式,我現在每個月都會去日本一趟,每次會待一個星期左右,同時採訪不同的主題。。
甚至不只是採訪計畫。過去幾年,我也安排了好幾梯學生去日本實習,主要參與熊本大地震後地方觀光重振的工作。2019 年的目標是要帶學生去福島,特別是核食公投的結果出來之後,我發覺在課堂上聽到學生的想法跟公投結果有落差,所以正在跟日本交流協會討論,想帶學生到災區以外的福島去看看。

> 2019年,設定的寫作目標是什麼?

我覺得日本許多經濟、文化的現象,會比台灣稍微走得前面一點點,所以他們的發展和進程,我覺得對台灣來說是可以參考的。
2019 年我想鎖定幾個重點,一個是談日本的 AI 科技,另一個是「長期照顧」、「第二人生」這一類的內容。後者是過去這段時間是我自己比較期待,但讀者反應相對還比較有落差。
過去我們習慣人在 65 歲退休,但現在因為醫療科技發達,退休之後可能還會有很長的時間。比方說,日本評估到了 2050 年人類平均壽命可以達到 120 歲,等於退休後幾乎還有一半的人生要活;就算退一步,2030 年可以達到 100 歲,也還是有 35 年的時間,那你要幹嘛?35 年都可以再談一場戀愛了!
所以,現在開始有人說應該把人生折半,也就是在 50 歲要開始思考下一步,第二人生要做什麼?目標是讓你在第一人生累積完之後,第二人生還可以很好地走下去。
我發現日本在這方面很積極,日本政府現在已經在推廣所謂的「百年人生時代」計畫,但台灣一直沒有人在談,大家都把焦點放在青年身上,卻很少考慮過了 50 歲的中年大叔、大嬸們,該怎麼辦呢?他們其實在未來都還是能對社會很有用的。

〈快問快答〉

> 寫不出來的時候會做什麼事情?

戳我們家的貓。拍牠的屁股,牠會很開心,我會感覺超療癒。

> 寫作前有沒有什麼儀式?

沒有。通常就是坐下來,電腦打開,跟貓說:「我要開始寫稿了。」(編按:這樣明明就儀式感超重……)

> 通常每天幾點開始寫作?

不一定。過去曾經一早起來寫,但現在工作變多,要看的內容也變多,所以變成晚上寫,所以經常會寫到鬼打牆。
稿子寫完,我會自己再順一遍、挑錯字,然後自己下大標、中標。曾經出過一次狀況,那天實在太累,硬撐著要把中標下完,結果不自覺寫出「再不去睡覺就不行了」的標題……

> 2018年最長的拖稿記錄?

沒有拖稿過。唯一有一次拖過了 12 點,覺得很扼腕。每天寫一篇是對自己的要求,沒寫完不敢去睡覺!

> 平常最喜歡待的寫作地點?

不一定,比較多都在家裡,因為我們家的貓很療癒。(編按:嗯…… 秀貓主子太多次了吧?)
或者應該說,我在哪些地方沒辦法寫作?我只有在車子上沒辦法寫作。移動中我只能做 input,可以聽音頻、看文章,但沒辦法 output 。

> 創作時最喜歡吃的食物?

通常會準備兩樣東西:第一是起司,第二…… 過去是紅酒,但現在不敢了,因為喝了紅酒還是會亂寫,所以現在都喝茶或咖啡。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