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ty
Matty

Matters 社區官方帳號 Official account of Matters Community For English community: @Matterslab Everything related to Web3

Matters 項目草案:重塑內容價值鏈

(上上週項目的初稿收到到了很多的朋友意見,在大家意見的基礎上,我們又做了一些修改,有了這一版的「項目草案」。因為我們還不在發幣的階段,所以會將「白皮書」的名字留給後面發幣前的文檔。這份「項目草案」會對外發布,想必也會收到很多公眾的反饋,也期待收到各位Matties的意見!)

5/2018

摘要:

Matters Project 試圖建立一個內容社交體系,使內容創作者在去中心化的社交平台上直接獲得回報。這一體系內生一個內容評價模型,希望達到如下循環:優質的內容創作者成為重要的評價者,重要的評價者鼓勵更多的內容創造,而優質內容得到最優厚的回報,優厚的回報再鼓勵優質的內容創作者。這一循環的建立,是為了擺脫由廣告利益驅動的中心化演算法,將內容價值的鏈條終端及經濟回報,全部回饋到創作者。

這一模型會採用的區塊鏈底層技術,帶來了更廣闊的想象空間。尤其是智能合約機制和分佈式數據存儲技術,讓包括內容、社群在內的所有數據在生成時就脫離了機構的掌控,回歸到創作者個人,難以被審查、篡改、黑箱作業或者壟斷利益。加密貨幣亦促進基於價值的經濟循環。

信息生態的問題

媒體、出版等機構,在傳統定義中,是內容的代理機構,透過寫作者和編輯的專業能力,生產、傳遞專業的內容給受眾,塑造品牌。在舊的媒體時代,受眾透過購買捆綁的媒介(例如報紙/雜誌等)獲得內容,媒體機構因此獲得收入;這部分收入通常不足以負擔成本,因此,媒體還會把受眾的「注意力」轉賣給廣告商,通過刊登大幅廣告,獲得額外收入和利潤,再以薪酬或稿費的方式分配給創作者。

互聯網時代首先徹底顛覆了媒介形態,以壟斷信息流的方式拿走了絕大多數的「注意力」,廣告經濟因此在單一傳統媒體上難以為繼。舉例來說,過去 15 年間,美國的報紙廣告收入從約 600 億美元跌至 200 億美元,幾乎抵消了此前 50 年的收益。[1]而崛起的網絡平台吸走了內容、流量、以及絕大多部分廣告利潤。2016 年,新崛起的網絡巨頭 Google 和 Facebook 的廣告收入佔到了全球媒體廣告總支出的 20%。[2]但同時,平台的獲益並沒有相應地反饋給內容創作者。

為了更大程度地黏住受眾的注意力,以社交網絡為主的網絡平台通過算法過濾,推送個性化的內容給不同受眾,同時獲得更精準的受眾數據並交換給廣告商。這令流行內容被進一步加持,而嚴肅、優質、公共性的內容,很難在平台上獲得平等的關注度。在這一信息秩序中,嚴肅內容的創作者尤其難以獲得相應的回報。公共場域亦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社會議程撕裂的情景。

Matters 的願景

許多人都對内容產業的格局感到憂慮。許多大型媒體及出版品牌推動新實驗,但也要面對傳統體制包袱深重、在既有格局中變現困難的問題。另一方面,以人際關係為基礎的社交網絡吸引注意力與盈利的能力,不只絞殺了傳統媒體,且其引發的數據隱私、信息繭房問題也在加劇。[3]

Matters 團隊相信,有品質的知識與內容是人們建立聯結的另一個關鍵面向,而且在任何渴望進步的社會都會發揮重要的作用。傳統媒體的生產效能雖然落後於社交網絡,但創造內容的專業能力,以及品質監控的公信力仍然有其重要價值。如果能將發揮這些價值的機制,以新的經濟模型,應用於同樣在重構中的「內容」或「知識」,就可能創造一套正向循環的運作方式,不僅能重新擔當公共責任,而且也能自我持續。

在 Matters,我們希望推動實現一個經濟上不依賴於廣告、互動上不會受控於中心化機制,以內容價值為依託的新型社交平台。在這個平台上,Matters 生態由以下幾個部分構成:

MAT: Matters 基於區塊鏈技術發行的在 Matters 平台流通的代幣。

數據:在 Matters 平台留下的數據屬於用戶本人,經發佈的創作內容被儲存在 Matters 的區塊鏈上。內容的初始信息,修改,編輯以及使用都會透過區塊鏈留下紀錄。

創作者:通過兌換 MAT 進入 Matters 平台。在 Matters 平台創作內容(文字、圖片、視頻等等),獲得 MAT 讚賞和累積社群評價。

  • 以數字簽名形式,確認全部知識產權,自定義版權規則
  • 內容被永久存儲
  • 與高質量社群互動
  • 收到持續 MAT 讚賞並可兌現為即時經濟回報
  • 可以評價並讚賞其他創作者內容

社群互動參與者:通過兌換 MAT 進入 Matters 社區,以評論、讚賞評價等方式參與高質量討論並和社群互動。亦可轉化為創作者。

  • 在 Matters 平台參與高質量討論
  • 為喜歡的內容點讚,讓創作者即時獲益
  • 互動也可獲 MAT 讚賞

機構參與者:通過 Matters 的 API 進入 Matters 經濟體系以及基礎設施。

  • 打造專屬發布平台
  • 簡易購買文章版權
  • 快速分發優質內容

普通用戶(讀者):無須付費,無障礙看到 Matters 平台內容。

MAT 商家:支持 MAT 進行其他商品交易(如咖啡/BnB),或跨平台使用(如媒體及出版商)。

Matters 社區的 CDAR 機制

互聯網時代,分享比任何時候都更加便利,但分享能否產生後續回報,將決定了一個人的分享行為能否持續,而社交媒體並沒有解決這個問題。[4] Matters 的內容創/評價循環模式,從個人的創作開始,經過優質社群的互動討論,預期會形成一個評價和篩選的氛圍,激勵持續分享。

評價通過給予內容讚賞的方式來體現。這種讚賞在社交媒體上通常是 “Like” 或 “Upvote” 的設計,目的是在心理上給內容創作者以鼓勵。但 Like 的過於廉價,會導致泡沫的反效果。我們認為,人們最終仍需要一種實質激勵,也就是獲得與讚賞能相匹配的財務回報,只有這個過程完整地實現,才能夠真正激勵人們不斷分享。

基於此,Matters 社區的核心機制是 “CDAR”: 創作(Creation) → 討論(Discussion)→ 讚賞(Appreciation)→ 回報(Remuneration)。

在 C、D、A 之後,R 格外重要 :既然你真心讚賞,那就賞給他一個實用的貨幣吧!

在 CDAR 模式之中,創作者的收益百分之百未經中介過濾,因此能形成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持續反饋機制。只要有人開始願意不斷生產內容,就能對整個社群造成激勵,CDAR 模式促使更多人與內容的並行發展與相互聯結,形成知識社交網絡。

內容評價體系

在 CDAR 模式中,Matters 設計了評價機制,辨認有價值的內容,並鼓勵這樣的內容在 CDAR 鏈條上不斷生長、傳播更廣。這套機制透過用戶本身來實現。Matters 基於用戶在社區中的貢獻,區分評價者的權重。當不同的用戶以其權重(Gravity)作用於内容時,會帶來不同的評價結果,權重較高的用戶對於內容的推薦力道較強。這意味著,Matters 將發掘、鼓勵好內容的責任交給權重較高的評價者。

權重是 Matters 生態中的社會契約,約定人們在這個體系中的價值積累規則。每個用戶的權重會不斷作用到對內容的評價與讚賞上,同時也會改變其他用戶在系統中的權重。以下是這個體系的一個假設情景:

  1. Alice 進入系統一段時間並獲得了足夠的社群讚賞,權重已經累積到 3 ;Bob 剛進入系統,權重為 1;Carol 進入系統一段時間,權重為2。
  2. Bob 發表了第一篇文章,Alice 覺得很有價值,於是就給 Bob 一些讚賞。因為權重體系的設計,Bob 真正得到的讚賞數量,相當於 Alice 的權重值。這筆放大的支出來自於系統中的公共基金。
  3. 因為有類似 Alice 這樣的讚賞,Bob 的文章將更容易被 Carol 看到。所以 Carol 也給了Bob 一個讚賞。此時 Bob 得到的讚賞數量,也相當於 Carol 的權重值。
  4. Bob 得到來自 Alice 、Carol 與其他用戶的讚賞後,Bob 會更願意分享更多好的內容,最終他還可以將這些獎賞兌現,用於自己的日常花費。
  5. 隨著 Bob 的文章不斷得到讚賞,當讚賞數量突破了一個水平後,Bob 的權重也會得到提升。

權重(Gravity)是一個 0 到 10 的數字。早期被邀請的用戶會被贈予比較高的權重,所以他們在評價內容時的影響力會比未來剛進入系統的普通用戶高出一些。一個高權重的用戶,他的權重會作為槓桿,調動整個體系中的公共基金(Public Fund)對內容創作者進行獎勵,因此會讓作者獲得的讚賞比普通讚賞更多。公共基金主要來自於社群成員的持續加入所帶來的貢獻,用於降低讚賞者的成本,減少他們在互動時的心理障礙。而他們的貢獻也可以最終產生「投桃報李」(Tit for Tat)[5]的效應,讓整個體系進入良性協作狀態。

除了早期的設定,今後用戶的權重增長完全取決於他們在系統中通過創作獲得的收益。所以雖然稍晚加入的用戶權重從 1 開始,但是透過逐漸累積的貢獻,他們會在 CDAR 系統中獲得讚賞以及提升權重。權重的計算公式為:

Gravity (P) = Log(MAT(P))- b

在 CDAR 模型和權重規則的基礎上,對內容的讚賞不再只是利他的,而是變成互利的協作行為[6],形成良性循環。早期的受邀請用戶付出了額外的實驗時間,協助共同塑造這個未來的規則體系。啓動公眾參與後,如何鼓勵他們自然融入這個鼓勵創作與互動的機制,而不是嘗試叢林法則,是 Matters 的重點努力方向。我們會通過運營體系、產品設計、機制設計共同努力。最終,Matters 將完全開放公眾兌換加密貨幣進入,令內容與金流的體系實現正向循環。

區塊鏈的作用

傳統的新聞媒體模式,依賴對個體的信任(例如作者),也依賴對機構/品牌的信任(例如,紐約時報),但是停止於此。我們希望建立的體系,不只是社群內對個體的信任、對品牌的信任,還要建立對規則的信任。這種規則必須來自於社群的共識(Consensus),然後共識必須編碼到體系中,成為憲法(Code is Law)[7]。迄今為止,只有區塊鏈技術展示了這種承諾。如果加以善用,CDAR 模式可以與區塊鏈融合,實現其構想的前景。

無論是否採納已有的區塊鏈,根據 CDAR 模型,Matters 都會創造一套獨立的區塊鏈體系,這個體系包括一個內容經濟的基本貨幣(MAT),用以支持高頻率、大規模和跨越區域的價值流轉。傳統的銀行貨幣體系、Paypal、信用卡以及移動支付,都很難實現廣泛跨區域的小額支付。經過早期的實驗,MAT 已經應用到最初的社群構建中,並印證了 CDAR 的激勵效應。結合其他部分的實現,MAT 希望最終可以與已有的法定貨幣做兌價轉換。

除了基本的 CDAR 模型會在區塊鏈上表現出來,內容(Content)和創作者(Creator)的關係是最重要的呈現,其次是評價規則和公共基金。

建立穩定透明並能夠嚴格執行的評價規則,是區塊鏈對我們不可或缺的重要原因,我們將評價規則設計為智能合約,這樣就變成了公共規約。利用這個自動執行的合約,MAT 和權重之間可以轉換,也就是創作者可以將自己的創作收入換取為更加有社會影響力的權重,從而對整個體系的內容價值產生更多作用。

更重要的,Matters 需要區塊鏈記載時間軸上的內容軌跡。因為以創作者為中心,他們的作品會在時間軸上明確地銘刻下來,成為不可磨滅的歷史標記。所以我們可以從區塊鏈上看到作品之間的演進過程,以及內容被重複使用的交易過程。所以區塊鏈會是內容價值被重新分發和發揮更多層效用的重要基礎。因為傳統的封閉數據庫不足以透明到獲得公眾信任,更會讓好內容灰飛煙滅,我們確實需要這種開放的基礎設施。

除了與 CDAR 模型會緊密結合,我們還會考慮以下因素來設計區塊鏈:

  1. 具有 PoSh(Proof of Sharing)的能力:不再基於浪費資源的算力競爭,且因為和內容相關,所以未來的確認機制會直接和內容的分享者以及權重相關。
  2. 高速交易能力: 基於可靠驗證節點來加速驗證過程,避免不必要延遲。
  3. 免費或極低的交易費用:因為需要大量的小額交易,鏈上或鏈下的交易都只需低成本,而且無需用戶承擔。
  4. 支持智能合約:類似於 Ethereum(Casper),我們需要簡單而明確的合約小程序,來實現版權的自動分配和 CDAR 的完整模型,智能合約與區塊鏈本身的共識機制決定了這些規則如何對公眾透明以及如何保證執行的一致性。

PoSh 和 PoV

如何保證各種類型的內容在區塊鏈上被永久保存而且同樣有免疫性(Immunity,指抵抗攻擊和篡改的能力,和避免中心化操縱)呢? 我們提出的設計方案是,在 Matters 的區塊鏈上,有三個獨立的層次:交易鏈、合約鏈和內容鏈。三個層次相互引用,共享對等節點,但是分別有不同的作用:

  • 交易鏈(Transaction Chain):主要完成基本的超級賬本功能,讓所有的對等節點都做共同驗證。類似於比特幣的交易確認,節點的共識最終形成了不斷增長的交易鏈。
  • 合約鏈(Smart Contract Chain):是建立在交易鏈基礎上的小程序集合,不一定在每個區塊中都存在,也可能在某個區塊中有很多。這些小程序負責完成重要的合約功能,讓內容的元數據、創作者的元數據,以及收入和評價規則計算能夠完成符合規則的計算。
  • 內容鏈(Content Chain):是一個分布式的文件系統,對等節點不必同步所有內容,而是挑選自己有用的內容進行同步更新,這樣某個內容既可能存在於多個節點上,不至於因為單個節點的失效而消失。

對於挖礦節點來說,這三個層次都是必要的,因為 Matters 的區塊鏈的與眾不同之處是支持 Proof of Sharing(PoSh),我們也考慮將用戶的權重作為驗證的依據,稱為 Proof of Value (PoV),所以單純的機器節點無法只靠算力來獲得優勢。這種算法與 PoW(Proof of Work)[8]的最大區別是:挖到某個區塊的礦工需要提供本地有某片內容的數據驗證,而且還需要有足夠的權重節點確認,才能夠真正獲得挖礦獎勵。這個算法實際上同時肯定了算力和存儲力(或者更準確地說是分享力)以及人的價值因素。

對於完整節點 A(權重為 0 ),它有足夠的存儲空間保存所有的內容(或絕大部分內容),如果它挖到一個區塊,它可能在內容上得到進一步認證的機會更大。但是因為它的權重是 0,所以必須得到其他權重更高的節點(例如 B 或 C )的共識才能夠被系統接受。而對於 B(權重為 1 ),可能只存儲了對應用戶感興趣的內容,其他內容則簡單地存儲為文摘 Hash,所以它雖然也有算力挖到礦,卻可能在內容驗證時偶爾才能夠確認,這樣就減少了獲得獎勵的機會。同樣 C(權重為 5)也是部分存儲內容,但是比 B 的命中率要高,所以有可能比 B 挖到更多區塊(如果算力充分)。

區塊鏈的免疫性(Immunity)[9] 是這種結構的天然優勢,因為所有的節點貢獻了對整個數據結構的共識,隨着節點的增加,這種共識被篡改的可能性會越來越低,而且篡改的成本也會越來越高。這種機制也同樣給了 Matters 的區塊鏈很大的保證。在此基礎上,我們還考慮了 PoSh 和 PoV 的約定,並非單純以算力來決定產生區塊。雖然潛在「攻擊節點」可能有機會計算交易鏈或合約鏈的 Hash,但是卻未必有足夠的內容分享驗證(也就是通不過 PoSh ),即使通過了 PoSh 驗證,最終也無法通過 PoV 的驗證,所以試圖攻擊或替代正常節點計算結果的「攻擊節點」仍然可能被整個網絡拋棄,從而無法達到目的。

Matters 經濟體系

加密貨幣是 Matters 經濟體系的基本構成元素,也是鼓勵內容產生和創作者參與的微觀潤滑劑。和所有的區塊鏈項目一樣,初期的 MAT 經濟需要人為啓動。除了初期的發行,MAT 還會借助區塊鏈的成長不斷被挖掘出來。

  • 初始保留的貨幣總量: 10 億枚
    • 用途有二:
      • 1. 公共基金:1 億枚。此前所提及在評價體系中對於有價值內容的補貼就是來自於這個公共基金。
      • 2. 貨幣儲備:9 億枚。用於在貨幣急劇動蕩(尤其是過度增值的情況),擴大對市場的貨幣供給,以平衡價格。
  • 每個區塊產生的貨幣: 100 枚 (以15 秒鐘/區塊計算,一年產生 210,240,000 枚)
  • 初始價格: 0.01 USD/枚 (未來根據實體經濟的發展,Matters 會逐漸調整可比價格)

MAT 的流通是這個體系的經濟活動最直接的表現,我們會在早期設計發行價格和流通數量,但是一旦內容和創作者的循環進入積極狀態,會解除對這個體系的干預,讓它進入自我進化模式。雖然早期團隊對 MAT 與法幣的兌價有一定干預,逐漸地,這個干預過程會依賴於規則的設定而進行。因為貨幣的產出是根據內容的成長同時間增加的,所以 MAT 的經濟規模會是穩定而積極的增長。這種設計的目的是為了維持 MAT 價格的相對穩定,並隨着社群規模擴大逐步提升對創作者的回報。隨着整個 CDAR 模式在區塊鏈上的成熟和規模化,對貨幣價格的干預會逐漸減少。

在上鏈之前,Matters 系統已經開始嘗試將 CDAR 應用到內容創作和社群參與過程。一旦啓動區塊鏈,CDAR 模式就會正式開始驅動整個區塊鏈上的 MAT 經濟,並進一步與法定貨幣結合,鼓勵更多人參與到內容的創作和評價體系,並切實產生收入。逐漸地,MAT 將延伸至更多應用情景,不再單純地應用在內容領域,甚至可以於其他實物進行兌價。這時候 MAT 就會成為更有用的貨幣獨立存在。

系統架構與產業共生

Matters 致力於激發原創的內容和基於此的社交關係,內容一旦分享就可以永存和開放授權。這樣一來,如同 Github 對於軟件,基於區塊鏈,內容在 Matters 可以相互串接和引用。未來的媒體可以借助 Matters 的基礎設施,快速構建窗口,面向特定的社群提供內容並以高效的成本結構獲利。因此,Matters 也會遵循開放源碼的精神,提供幾個層面的 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令更多機構成為開放內容和開放技術的受益者。

項目初期路標

孵化期

Q4, 2017 確認使命,建立產品願景

Q1, 2018 進入第一階段:啟動原型產品,啟動社區內測。

成長期

Q2, 2018

初期資金到位,進入第二階段:客戶端實現基於 Web 和 PWA 技術,將內容存儲在數據庫上,由中心化後端程序實現社區規則、貨幣邏輯。社區逐步擴大,產品隨需求快速迭代。

Q3, 2018

產品邏輯初成,進入第三階段:客戶端脫離瀏覽器的 API 限制,遷移至基於移動和桌面操作系統的 APP,為連接去中心化的基礎設施作準備,為社區帶來更優越的使用體驗。
搭建區塊鏈系統的基礎設施,後端數據庫維持中心化。

Q4, 2018

客戶端搭建完成,進入第四階段:在社區規則獲得社區認可,貨幣邏輯亦運行順暢的情況下,將兩者遷移到區塊鏈上。內容則遷移到分佈式存儲系統。完成 Matters 社區去中心化,測試版社區正式上線。

發展期

Q1, 2019

社區去中心化完成,進入第五階段:MAT 經濟體系初成。社區用戶與內容穩步增長。同時,客戶端持續迭代,底層技術持續深化。

Q2-Q3, 2019

MAT 體系初成,進入第六階段:發佈 Platform API,引入包括中小媒體、廣告商在內的機構合作,在 Matters 生態中建立更多細分場景的應用,如版權交易、電子出版、社群經濟等,並引入更多外部收入回饋給創作者。

Q4, 2019

產品邏輯驗證可行,進入第七階段:開拓 Matters 英文社區,國際化。

註釋
[1][2]Gabriel S. (2016). The Aberration of 20th Century Journalism. Retrieved from:http://www.niemanlab.org/2016/12/the-aberration-of-20th-century-journalism/

[3]Kevin R. (2018). Can Social Media Be Saved? Retrieved from: https://www.nytimes.com/2018/03/28/technology/social-media-privacy.html?_ga=2.239725696.2083702289.1525940977-495891601.1525940977

[4]Sharism: A Mind Revolution. (2018). Freesouls.cc. Retrieved from https://freesouls.cc/essays/07-isaac-mao-sharism.html

[5]Nowak, M., & Sigmund, K. (1992). Tit for tat in heterogeneous populations. Nature, 355(6357), 250–253. doi:10.1038/355250a0

[6] Ale, S., Brown, J., & Sullivan, A. (2013).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 Combining Kin Selection and Reciprocal Altruism into Matrix Games with Social Dilemmas. Plos ONE, 8(5), e63761. doi:10.1371/journal.pone.0063761

[7]Code Is Law. (2000). Harvard Magazine. Retrieved from https://harvardmagazine.com/2000/01/code-is-law-html

[8]Proof of work — Bitcoin Wiki. (2018). En.bitcoin.it. Retrieved from https://en.bitcoin.it/wiki/Proof_of_work

[9]Xu, J. (2016). Are blockchains immune to all malicious attacks?. Financial Innovation, 2(1). doi:10.1186/s40854–016–0046–5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