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ty
Matty

Matters 社區官方帳號 Official account of Matters Community For English community: @Matterslab Everything related to Web3

Matters 白皮書初稿請教大家意見

過去的一段時間,Matters團隊在緊鑼密鼓地製作第一版白皮書。在這版的白皮書裡,我們詳細闡述Matters的理念、生態系統、運作機制、如何運用區塊鏈技術以及項目路線等等。

在Matters的設計裡,很重要的部分是對規則的設計,而規則需要來自共識。獲得社群共識,也是區塊鏈技術重要的精神之一。這版初稿,包含了我們最初的願景,構想以及在產品演進過程中大家給到Matters的啟示。白皮書的第一版(Ver 1.0)將會在5月底正式對外發布。現在大家看到的這版是初稿(ver 0.8.6),是純文字的版本。這中間還會有好幾次的迭代。白皮書正在進行中,期待看到大家的意見或者批評,我們都可以進一步討論和修改。

(这个版本的白皮書暫時只在matters社群開放,還請大家暫時不要外傳,感謝!)

希望最後發布的版本能得到大家的支持啦!

大家可以在這篇帖子下面直接留言,我們會第一時間回應。

-----------------------------我是白皮書的分界線--------------------------

Matters 白皮書:重新定義內容價值鏈

(意見征集草稿 Ver 0.8.6)

5/2018

摘要:

Matters Project 試圖建立一個內容生態體系,使內容創作者在去中心化的發佈與社交平台上直接獲得回報。這一體系內生一個基於社群的內容評價模型,希望達到如下循環:好的內容創作者成為重要的評價者,重要的評價者也會引發更多好的內容,而好的內容得到最優厚的回報,優厚的回報再鼓勵好的內容創作者。這一循環的建立,是為了擺脫傳統的內容代理人,以及由廣告利益驅動的中心化演算法,將內容價值的鏈條終端及經濟回報,全部回饋到創作者。

這個模型本身是抽象的,但區塊鏈技術(尤其是智能合約機制)和分佈式數據存儲和分發技術,讓包括內容、社區和社區規則的所有數據在生成的時候就脫離了機構的掌控,難以被審查、篡改、黑箱作業或者壟斷利益。加密貨幣亦促進這個以尊重內容創作者為核心規則的經濟循環。

今天的問題

傳統定義中的媒體,是一個內容的代理機構,透過記者的專業報導能力,以及編輯的篩選策展能力,生產、傳遞最新的內容給受眾,塑造品牌。在舊的媒體時代,受眾透過購買捆綁的媒介(例如報紙/雜誌等)獲得內容,媒體機構因此獲得收入;這部分收入通常不足以負擔成本,因此,媒體還會把受眾的「注意力」轉賣給廣告商,通過刊登大幅廣告,獲得額外收入和利潤,再以薪酬或稿費的方式分配給創作者。

但互聯網時代首先徹底顛覆了媒介形態,拿走了絕大多數的「注意力」,廣告經濟因此在單一傳統媒體上難以為繼。舉例來說,過去15年間,美國的報紙廣告收入從約600億美元跌至200億美元,幾乎抵消了此前50年的收益。崛起的網路平台吸走了內容、流量、以及絕大多部分廣告利潤,使傳統媒體難以生存。2016年,新崛起的網絡巨頭Google和Facebook的廣告收入佔到了全球媒體廣告總支出的20%。但同時,平台的獲益並沒有相應地反饋給內容創作者。

為了更大程度地黏住受眾的注意力,以社交網絡為主的網絡平台通過算法過濾,推送個性化的內容給不同受眾,同時獲得更精準的受眾數據并交換給廣告商。這令流行內容被進一步加持,而嚴肅、優質、公共性的內容,很難在平台上獲得平等的關注度。在這一信息秩序中,嚴肅內容的創作者尤其難以獲得相應的回報。公共場域亦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社會議程撕裂的情景。

Matters 的願景

許多人都對内容產業的格局感到憂慮,既有的大型媒體品牌推動了不少實驗,也要面對傳統體制包袱深重、在既有格局中變現困難的問題。另一方面,社交網絡吸引注意力與創造收入的能力雖然絞殺了傳統媒體,但其質量和格局卻難以持久,甚至已經在坍塌。

Matters團隊相信,優質內容仍然是人類保持進步之所需,而且在任何渴望進步的社會都會發揮重要的作用。「(我們可以設想未來)如果你需要事實真相,網絡呈現給你的不是一堆奇怪的、偏執的陰謀論」 。傳統媒體的生產效能雖然落後於社交網絡,但創造內容的專業能力,以及品質監控的公信力仍然有其重要價值。如果能將發揮這些價值的機制,重新組合並優化,就可能創造一套正向循環的運作方式,不僅能重新擔當公共責任,而且也能自我持續。

在 Matters ,我們希望推動實現一個經濟上不僅依賴於廣告、互動上不會受制於審查,能更有效促進價值內容規模化生產和浮現的開放內容生態體系。

Matters 生態系統的組成

受眾(讀者):無須付費,無障礙看到 Matters 平台內容

MAT: Matters 基於區塊鏈技術發行的在 Matters 平台流通的代幣。

用戶 (內容創作者):通過購買 MAT 進入 Matters 平台。在 Matters 平台創作內容(文字,圖片,視頻等等),獲得 MAT 讚賞和累積社群評價。

  • 高質量社群互動
  • 享有全部知識產權,自定義版權規則
  • 內容被永久存儲
  • 收到持續 MAT 讚賞和即時經濟回報
  • 被認證的用戶有權重,可以評價其他創作者內容

用戶 (互動參與者):通過購買 MAT 進入 Matters 社區,以評論,讚賞評價等方式參與高質量討論並和社群互動。

  • 在 Matters 平台參與高質量討論
  • 為喜歡的內容點讚,讓創作者即時獲益
  • 互動也可獲 MAT 讚賞

用戶(機構&社群參與):通過 Matters 的 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進入 Matters 系統,可以使用 Matters 經濟體系以及基礎設施。

  • 打造專屬發布平台
  • 簡易購買文章版權
  • 快速分發優質內容

數據:在 Matters 平台生產的內容(文字,圖片,視頻等)會被儲存在 Matters 的區塊鏈上。內容的初始信息,修改,編輯以及使用都會透過區塊鏈留下紀錄。

MAT 商家:支持 MAT 進行其他商品交易(如咖啡/BnB),或跨平台使用(如媒體及出版商)。

CDAR 模型的機制

Matters 構建在一個分享主義(Sharism) 的哲學上。互聯網時代,分享比任何時候都更加便利,但分享能否產生後續回報,將決定了一個人的分享行為能否持續,而社交媒體並沒有解決這個問題。分享主義則建構於一種群體選擇 (Group selection) 的模型,超越簡單的個體選擇或達爾文主義,嘗試解決大規模的內容價值正向篩選機制。

我們設計出一個新的內容創作/評估循環模式。這個模式從個人的創作開始,經過優質社群的互動討論,預期會形成一個過濾和評價的氛圍。

所謂的評價,是通過給予內容贊賞的方式來體現。這種贊賞在社交媒體上通常是 “Like” 或 “Upvote” 的設計,目的是在心理上給內容創作者以鼓勵。但是社交媒體中止於此,人們並不會透過分享直接取得心理滿足之外的回報,因此也無法確保持續分享。我們認為,人們最終仍需要一種實質激勵,也就是獲得與贊賞能相匹配的財務回報,只有這個過程完整地實現,才能夠真正激勵人們不斷分享。

在這個設想下,Matters 的核心模式形成一個加速的循環: 創作(Creation) → 討論(Discussion)→ 贊賞(Appreciation)→ 回報(Remuneration),我們稱之為 "CDAR" 模式。

這個模式的前三個步驟(也就是 C、D、A),已經廣泛應用於社交媒體,但形成的生態卻是內容空間混亂不堪,很容易陷入死循環。所以 Matters 在最後增加了 R :既然你真心贊賞,那就賞給他一個可以實用的貨幣吧!

CDAR最大的獨特性在於在社交媒體的生態上直接銜接上了回報(R)的部分,將使得獲得贊賞的內容產生真正具有貨幣價值的財務回報。在 CDAR 模式之中,創作者的收益百分之百未經中介過濾,因此能形成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持續反饋機制。只要有人開始願意不斷生產內容,就能對整個社群造成激勵,使得 CDAR 模式能促進更多人與內容的並行發展與相互鏈接,最終形成一片大面積的內容織物(Content Fabric)。相較於傳統媒體生產內容的模式,我們預期 CDAR 模型的生產力將更加自動化,也更加高效。

內容評價體系

CDAR 是 Matters 的基礎模型,保證了創作的持續性。但 Matters 還需有一套評價機制,讓好內容得以浮現,這樣才能確保好的內容在 CDAR 鏈條上不斷生長並且傳播更廣。這套機制透過「人」來實現。Matters 以獨特的權重設計,區分評價者在系统中的等級。當不同的用戶以其權重(Gravity)作用於内容時,會帶來不同的評價結果,權重較高的用戶對於內容的推薦力道較強。這一點和社交媒體截然不同。Matters 將發掘好內容的責任交給權重較高的評價者。

權重是 Matters 生態中的社會契約,約定人們在這個體系中的價值積累規則。每個用戶的權重會不斷作用到對內容的評價與讚賞上,同時也會改變其他用戶在系統中的權重。以下是這個體系的一個假設情景:

  1. 愛麗絲(A)進入系統一段時間並獲得了足夠的社群贊賞,權重已經累積到3 ;鮑勃(B)剛進入系統,權重為1;凱洛(C) 進入系統一段時間,權重為2。
  2. 鮑勃發表了第一篇文章,愛麗絲覺得很有價值,於是就給鮑勃一些贊賞。因為權重體系的設計,鮑勃真正得到的讚賞數量,相當於艾麗絲的權重值。這筆放大的支出來自於系統中的公共基金。
  3. 因為有類似愛麗絲這樣的贊賞,鮑勃的文章將更容易被凱洛看到。所以她也給了鮑勃一個贊賞。此時鮑勃得到的讚賞數量,也相當於凱洛的權重值。
  4. 鮑勃得到來自愛麗絲、凱洛與其他用戶的贊賞後,鮑勃會更願意分享更多好的內容,最終他還可以將這些獎賞兌現,用於自己的日常花費。
  5. 隨著鮑勃的文章不斷得到贊賞,當贊賞數量突破了一個水平後,鮑勃的權重也會得到提升。

權重(Gravity)是一個0到10 的數字。早期被邀請的用戶會被贈予一些比較高的權重,所以他們在評價內容時的影響力會與未來剛進入系統的普通用戶不同。一個高權重的用戶(例如,Gravity=6),會讓作者獲得的贊賞馬上變成6倍,這是一個奇妙的槓杆,可以調動整個體系中 的公共基金對內容創作者進行獎勵。公共基金(Public Fund)主要來自於社群成員的持續加入所帶來的貢獻,用於降低贊賞者的成本,減少他們在交互時的心理障礙。而他們的貢獻也可以最終產生“投桃報李”(Tit for Tat)的效應,讓整個體系進入良性協作狀態。

除了早期的設定,今後用戶的權重增長則完全取決於他們在系統中獲得收益。所以雖然稍晚加入的用戶權重從1 開始,但是也並不必沮喪,因為他們可以透過努力,在CDAR系統中獲得讚賞以及提升權重。權重的計算公式為:

Gravity (P) = Log(MAT(P))- b

有了CDAR模型和權重規則的綜合設計,對內容的贊賞不再只是利他的,而是變成互利的協作行為,基於權重的贊賞行為顯然不只是利他,或者利於“熟人”,更有利於整個內容生態,尤其在規則清晰一致的情況下會形成良性循環。尤其是早期的受邀請用戶,帶有明顯的社會責任從而更適合於促進未來規則體系的塑造。

一旦啓動公眾的參與,讓更多外面已經等待的用戶們進入,他們也會自然融入到這個機制中而不是嘗試叢林法則。因為這個機制鼓勵了用戶的創作、與高質量的社群互動和學習、還有現實的回報, 人們將會願意支付入門費,進入這個體系。我們會分批開放這個註冊過程,保證其足夠的稀缺效應。最終,Matters 將完全開放公眾購買門票進入,內容與金流的體系將能實現正向循環。

區塊鏈的作用

傳統的新聞媒體模式,依賴對個體的信任(如作者),也依賴對機構/品牌的信任(例如,紐約時報),但是停止於此。我們希望建立的體系,不只是社群內個體的信任,對品牌的信任,還要建立對規則的信任。這種規則必須來自於社群的共識(Consensus),然後共識必須編碼到體系中,成為憲法(Code is Law)。迄今為止,只有區塊鏈技術展示了這種承諾。如果加以善用,CDAR 模式可以完全與區塊鏈融合,實現其構想的前景。

無論是否採納已有的區塊鏈,根據 CDAR 模型,Matters 都會創造一套獨立的區塊鏈體系,這個體系包括一個內容經濟的基本貨幣(我們稱之為 MAT),用以支持高頻率,大規模和跨越區域的價值流轉。傳統的銀行貨幣體系根本無法支持跨越區域的小額支付,而 PayPal、信用卡甚至是當下流行的移動支付,都難以實現這個目標。經過早期的實驗,MAT 已經應用到最初的社群構建中,並印證了 CDAR 的激勵效應。結合其他部分的實現,MAT 希望最終可以與已有的法定貨幣做對價轉換。

除了基本的 CDAR 模型會在區塊鏈上表現出來,內容(Content)和創作者(Creator)的關係是最重要的呈現,其次是評價規則和公共基金。

建立穩定透明並能夠嚴格執行的評價規則,是區塊鏈對我們不可或缺的重要原因,我們將評價規則設計為智能合約,這樣就變成了公共規約。利用這個自動執行的合約,在MAT 和權重之間可以轉換,也就是創作者可以將自己的收入兌換為更加有社會影響力的權重,從而對整個體系的內容價值產生更多作用。

但是更重要的,Matters 需要區塊鏈記載時間軸上的內容軌跡。因為以創作者為中心,他們的作品會在時間軸上明確地銘刻下來,成為不可磨滅的歷史標記。所以我們可以從區塊鏈上看到作品之間的演進過程,以及內容被重複使用的交易過程。所以區塊鏈會是內容價值被重新分發和發揮更多層效用的重要基礎。因為傳統的封閉數據庫不足以透明到獲得公眾信任,更會讓好內容灰飛煙滅,我們確實需要這種開放的基礎設施。

除了與 CDAR 模型會緊密結合,我們還會考慮以下因素來設計區塊鏈:

  1. 具有 PoSh(Proof of Sharing)的能力:不再基於浪費資源的算力競爭,因為和內容相關,所以未來的確認機制會直接和內容的分享者以及權重相關。
  2. 高速交易能力: 基於可靠驗證節點來加速驗證過程,避免不必要延遲。
  3. 免費或極低的交易費用:因為需要大量的小額交易,鏈上或鏈下的交易都需要低成本,而且無需用戶承擔。
  4. 支持智能合約:類似於 Ethereum (Casper),我們需要簡單而明確的合約小程序,來實現版權的自動分配和 CDAR 的完整模型,智能合約與區塊鏈本身的共識機制決定了這些規則如何對公眾透明以及如何保證執行的一致性。

PoSh 和 PoV

如何保證各種類型的內容在區塊鏈上被永久保存而且同樣有免疫性(Immunity,指抵抗攻擊和篡改的能力,和避免中心化操縱)呢? 我們提出的設計方案是,在 Matters 的區塊鏈上,有三個獨立的層次:交易鏈、合約鏈和內容鏈。三個層次相互引用,共享對等節點,但是分別有不同的作用:

  • 交易鏈(Transaction Chain):主要完成基本的超級賬本功能,讓所有的對等節點都做共同驗證。類似於比特幣的交易確認,節點的共識最終形成了不斷增長的交易鏈。
  • 合約鏈(Smart Contract Chain):是建立在交易鏈基礎上的小程序集合,不一定在每個區塊中都存在,也可能在某個區塊中有很多。這些小程序完成重要的合約功能,讓內容的元數據、創作者的元數據,以及收入和評價規則計算能夠完成符合規則的計算。
  • 內容鏈(Content Chain):是一個分布式的文件系統,對等節點不必同步所有內容,而是挑選自己有用的內容進行同步更新,這樣某個內容既可能存在於多個節點上,不至於因為單個節點的失效而消失。

對於挖礦節點來說,這三個層次都是必要的,因為 Matters 的區塊鏈的與眾不同之處是支持 Proof of sharing(PoSh),我們也考慮將用戶的權重作為驗證的依據,稱為 Proof of Value (PoV),所以單純的機器節點無法只靠算力來獲得優勢。這種算法與 PoW(Proof of Work)的最大區別是需要挖到某個區塊的礦工提供本地有某片內容的數據驗證,而且還需要有足夠的權重節點確認,才能夠真正獲得挖礦獎勵。這個算法實際上同時肯定了算力和存儲力(或者更準確地說是分享力)以及人的價值因素。

對於完整節點 A(權重為 0),它有足夠的存儲空間保存所有的內容(或絕大部分內容),如果它挖到一個區塊,它可能在內容上得到進一步認證的機會更大。但是因為它的權重是 0,所以必須得到其他權重更高的節點(例如 B 或 C )的共識才能夠被系統接受。而對於 B(權重為 1),可能只存儲了對應用戶感興趣的內容,其他內容則簡單地存儲為文摘 Hash,所以它雖然也有算力挖到礦,卻可能在內容驗證時偶爾才能夠確認,這樣就減少了獲得獎勵的機會。同樣 C(權重為 5)也是部分存儲內容,但是比 B 的命中率要高,所以有可能比 B 挖到更多區塊(如果算力充分)。

區塊鏈的免疫性(Immunity) 是這種結構的天然優勢,因為所有的節點貢獻了對整個數據結構的共識,隨着節點的增加,這種共識被篡改的可能性會越來越低,而且篡改的成本也會越來越高。這種機制也同樣給了 Matters 的區塊鏈很大的保證。在此基礎上,因為我們還考慮了 PoSh 和 PoV 的約定,並非單純以算力來決定產生區塊。雖然潛在“攻擊節點”可能有機會計算交易鏈或合約鏈的 Hash,但是卻未必有足夠的內容分享驗證(也就是通不過 PoSh),即使通過了PoSh 驗證,最終也無法通過 PoV 的驗證,所以試圖攻擊或替代正常節點計算結果的“攻擊節點”仍然可能被整個網絡拋棄,從而無法達到目的。

MAT 經濟

MAT 是支持 Matters 整個經濟模式的最基本元素,也是鼓勵內容產生和創作者參與的微觀潤滑劑。除了初期的發行,MAT 還會借助區塊鏈的成長不斷被挖掘出來。這樣的設計也是為了考慮”礦工“的利益,也同時能夠吸引更多人能夠參與到這個體系,並共同維系這個平臺的穩固性。

和所有的區塊鏈項目一樣,初期的 MAT 經濟還需要人為啓動。因為 MAT 區塊鏈是一個可以挖掘的獨有鏈,我們設定參數如下:

  • 初始保留的貨幣總量: 10 億枚
    • 用途有二:
      • 1. 公共基金:1 億枚。此前在評價體系中對於有價值內容的補貼就是來自於這個公共基金,當然預留的部分數額有限,公共基金的未來缺口來自於人們對權重的兌換
      • 2. 貨幣儲備:9 億枚。用於在 MAT 貨幣急劇動蕩(尤其是過度增值的情況),擴大對市場的貨幣供給,用於平衡價格
  • 每個區塊產生的貨幣: 100 枚 (以15秒鐘/區塊計算,一年產生 210,240,000 枚)
  • 初始價格: 0.01 USD/枚 (未來根據實體經濟的發展Matters 會逐漸調整可比價格)

MAT 的流通顯然是這個體系的經濟最直接的表現,我們會在早期設計發行價格和流通數量,但是一旦內容和創作者的循環進入積極狀態,會解除對這個體系的干預,讓它進入自我進化模式。雖然早期團隊對 MAT 與法幣的對價有一定干預,逐漸地,這個干預過程會依賴於規則的設定而進行。因為貨幣的產出是根據內容的成長同時間增加的,所以 MAT 的經濟規模會是穩定而積極的增長。這種設計的目的是為了維持 MAT 價格的相對穩定,並隨着社群規模擴大逐步提升對創作者的回報。隨着整個 CDAR 模式在區塊鏈上的成熟和規模化,對貨幣價格的干預會逐漸減少。

在上鏈之前,Matters 系統已經開始嘗試將 CDAR 應用到內容創作和社群參與過程。一旦啓動區塊鏈(創世),CDAR 模式就會正是開始驅動整個區塊鏈上的 MAT 經濟,並進一步與法定貨幣結合,鼓勵更多人參與到內容的創作和評價體系,並切實產生收入。逐漸地,MAT 將延伸至更多應用情景,不再單純地應用在內容領域,甚至可以於其他實物進行對價。這時候 MAT 就會成為更有用的貨幣獨立存在,而且不必再經過兌換就能夠支持生活需要。

系統架構與產業共生

Matters 致力於激發原創的內容,內容一旦分享就可以永存和開放授權。這樣一來,如同Github 對於軟件,Matters 逐漸會成為一個源內容產地。基於區塊鏈,內容在Matters可以相互串接和引用。這樣的基礎設施對媒體產業來說至關重要,卻從來沒有出現過。所以,未來的媒體借助 Matters 的基礎設施,可以快速構建輕便的大眾窗口,面向特定的社群提供優質的內容並以高效的成本結構獲利。

因此,Matters 也會遵循開放源碼的精神,提供幾個層面的 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幫助媒體和機構更便利地搭建增值的服務,讓他們可以盡早成為開放內容和開放技術的受益者。

項目初期路標

孵化期

Q4, 2017 確認使命與願景,建立產品規劃

Q1, 2018 進入第一階段:啟動原型產品,啟動社區內測。

成長期

Q2, 2018 初期資金到位,進入第二客戶端實現基於Web和PWA技術,內容存儲在數據庫上,由中心化後端程序實現社區規則、貨幣邏輯。社區逐步擴大,產品隨需求快速迭代。

Q3, 2018 產品邏輯初成,進入第三階段:客戶端脫離瀏覽器的API限制,遷移至基於移動和桌面操作系統的APP,為連接去中心化的基礎設施作準備,為社區帶來更優越的使用體驗。
搭建區塊鏈系統的基礎設施,後端數據庫維持中心化。

Q4, 2018 客戶端搭建完成,進入第四階段:在社區規則獲得社區認可,貨幣邏輯亦運行順暢的情況下,將兩者遷移到區塊鏈上。內容則遷移到分佈式存儲系統。完成Matters社區去中心化,測試版社區正式上線。

發展期
Q1, 2019 社區去中心化完成,進入第五階段:MAT經濟體系初成。社區用戶與內容穩步增長。同時,客戶端持續迭代,底層技術持續深化。

Q2-Q3, 2019 MAT體系初成,進入第六階段:發佈Platform API,引入包括中小媒體、廣告商在內的機構合作,在Matters生態中建立更多細分場景的應用,如版權交易、電子出版、社群經濟等,並引入更多外部收入回饋給創作者。
Q4, 2019 產品邏輯驗證可行,進入第七階段:開拓Matters英文社區,國際化。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