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寫作者 ] 檔案001 - 許明恩:一邊學習一邊痛苦,但我必須維持這個節奏!
2017年,狂漲的比特幣帶動起一波區塊鏈和虛擬貨幣的全球熱議,台灣也出現了好幾個以區塊鏈為主題的新興網路媒體。其中,以付費訂閱電子報為主要形式的《區塊勢》,稱得上獨樹一格。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付費電子報在台灣雖然不算罕見,但主要集中在科技、財金的專業領域,或者有商務行銷、投資理財上很強的工具色彩,而《區塊勢》則標榜是一份「說人話的區塊鏈電子報」,並不特別鎖定專業群、開發者社群甚至投資/投機客,反而強調一般人都能懂的技術與知識普及。此外,以比較少見的發行方式,切入沒有明顯剛需、比較廣泛的目標市場,而且不依賴流量變換收入,以內容和口碑直接挑戰讀者付費的意願,從傳統內容產業的角度來看,《區塊勢》簡直過份大膽。
這樣一個大膽的品牌,並不出自任何重磅技客、媒體老手或網路紅人的手筆。甚至,《區塊勢》竟然是它的創辦人(同時也是至今唯一作者)初出社會的第一份全職工作,也是第一次創業。
許明恩,按台灣的講法是七年級末段班(但剛好是第一批九○後),擁有全國最頂尖的台大電子工程研究所碩士學位。依台灣社會的主流觀念,他的未來不是加入高端的本地或跨國科技公司,就是參與貼近技術前沿的新創項目,總之應該會成為一名「人生勝利組」的菁英工程師。
然而,許明恩沒有走上這樣的路,反而決定成為全職的寫作者。從一個完全沒有媒體工作經驗的技術人,變成了一位內容產業的微型創業家。
這就是 Matters 的「 2018 年寫作關鍵字」系列要向大家引見的第一位寫作者。以下,請一起來聽聽許明恩的經驗談。
〈認真問答〉
> 為什麼會開始寫作?
我是台南人,在台北讀書。從大學時期就有一個習慣,每次回家都要跟我爸媽解釋,最近在電機系學到什麼東西,但又不能直接說學到工程數學、積分什麼的,所以我得想辦法把專業的東西用一般人能聽得懂的話講出來。
接觸到區塊鏈其實是一個意外。有一位朋友「強行」來我家放了一台礦機,因為我住在台北市的公共住宅,電費便宜很多。我天天看著這個礦機到底能幹什麼,上網找了資料卻發現看不太懂。
我就想,如果大學讀了四年、研究所讀了三年的電機資訊專業,我竟然還不明白區塊鏈這個技術到底能幹什麼,那世界上一定有很多人都不懂。所以,我下意識就有了一個念頭,想用簡單的方式,把區塊鏈的道理說給更多人聽。
我從 2017 年 8 月開始在 Medium 上寫區塊鏈。到了 12 月,我服完研發替代役,也想過去找一份工程師的工作,可以偷偷在工作時間寫文章,晚上再熬夜一下。這種業餘寫作的模式,能確保我有一個穩定的收入,同時又能有一些作品產出,也是我爸媽大力勸進的模式。
兩全其美,爸媽非常喜歡兩全其美。
但是,我自己覺得那會是一個很大的負擔。坐在那邊幹嘛?浪費時間,要寫,我就要寫得有價值。如果大家願意付費看我寫的東西,那我可以全職寫作,正正當當地說我在工作,透過吸收知識、提供價值給讀者,大家都開心。
比較幸運的是,我從剛開始寫作就認識了一些區塊鏈這個領域比較有知名度的工程師或開發者。他們都很厲害、很懂,但沒時間,卻又很希望有人開始寫這些東西,所以願意當我的顧問,幫我審稿。
2018 年 1 月 24 日,《區塊勢》正式轉型為付費訂閱的電子報。在這之前,我很認真跟爸媽討論過,然後做了一個交易,請他們給我半年的實驗期。半年之後,我們再來看有沒有達到什麼樣的收入?什麼樣的訂閱數量?沒有什麼影響力?再看要怎麼調整。到現在,已經做超過半年了,所以應該是通過試驗期…… 了吧!
> 2018年,寫作上遇到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安排自己的節奏。
這其實是我目前工作最困難的一部分,得要有非常自律的生活。我一星期固定寫三篇文章,每篇都在早上 7 點半寄出去給大家。這是我一開始跟自己立下的約定,但按照這個這個節奏走,也會有一些麻煩的地方。
比方說一開始我也對區塊鏈也沒有那麼熟悉,就得花很多時間在理解。有時候從早上開始看資訊,就會看到晚上 12 點、1 點。寫到半夜 2 點其實是受不了的,腦袋已經不清楚了,只好趕快去睡覺,早上 5 點再起來繼續把文章補完,趕 7 點半可以寄出去。
這是一個很痛苦的過程,一邊學習一邊痛苦,但我必須維持這個節奏。先有這個節奏,接下來才是對品質的要求。
我對品質的標準是要讓每個人都有都有收穫,不只是他看完了就「噢,我知道了。」這樣子,而且看完之後要想:「噢,我懂了!」我覺得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差別。到目前為止,我個人覺得自己很對得起讀者。每一次發文出去都會覺得很踏實,心想這是我的嘔心瀝血之作,覺得大家明天看完之後,應該會想要趕快分享給隔壁的人看!

> 2018年,最難忘的寫作經歷是什麼?
我去年一共寫了大概一百三十多篇付費文章。如果非要出挑一篇,我覺得是〈給許毓仁立委:你為台灣指錯路囉!〉這一篇。
許毓仁是台灣非常關注區塊鏈的立法委員,當時他提出了區塊鏈發展的國家戰略,但看完他的論述之後,我不太能認同,也意識到自己的機會來了。他是中央民意代表,我總算可以寫一篇文章試圖跟政府或政治人物有一些對話,所以我決定寫一篇給許毓仁的文章,指出他的戰略其實方向有錯誤,以及應該要怎麼修正。
寫的時候,我自己其實蠻緊張的。
在此之前多半是直接談區塊鏈或虛擬貨幣,教一般人怎麼理解,頂多用一些比喻讓大家能看懂;但要真正做政策討論,就得很精準地整理對方的看法,再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後比較哪裡不一樣,尤其對方還是立法委員。後來發現效果還蠻好的。因為這篇文章,我也認識了許毓仁委員,他主動找我去聊聊,這是我過去從來沒有過的經驗。
除此之外,我也被找去中央銀行分享觀點。當時許毓仁主張用區塊鏈來發行數位新台幣,央行的人告訴我,總裁看到這篇文章,覺得很不錯,終於有人講出了央行的立場。
用區塊鏈來做新台幣,其實是不可行的,至少是暫時不可行,原因有很多,但央行跟立法院裡的民意代表聲量是不一樣。有這一篇文章,央行或許可以用來達到一些制衡的效果,讓我們不會被錯誤的觀念引導到錯誤的地方,或者至少讓央行不用花很多時間、人力做研究報告,然後白忙一場。
這可能是我目前為止最有影響力的一篇文章。
> 覺得自己的讀者都是什麼樣的人?
我自已也很好奇,所以幾個月前做過一次會員調查,後來我覺得從《區塊勢》的內容就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比如說當我寫一些金融機構或顧問公司的報告,在討論金融機構使用區塊鏈的情況究竟可不可行的時候,每次回饋都很好,會產生很多互動,所以就可以從中判斷有一群金融領域的讀者。
另外有一群是技術專長的讀者,當我一陣子都在寫應用、寫時事新聞的時候,就會冒出一些聲音說:「欸,你最近很久沒有討論一些基礎的技術了!」比如說「零知識證明」這種非常工程、技術的概念,或者像「工作量證明」這種我們在技術領域都聽過,但可能一直沒有時間去搞懂的東西。
我也曾經想要將讀者分類,但後來發現大家的共同特性就是「喜歡知識」。所以對我來說,《區塊勢》的會員是一群對知識充滿熱忱的人,但他們的工作很可能跟區塊鏈其實沒有什麼關係。
> 跟讀者有什麼有趣的互動經驗?
《區塊勢》一直有新會員進來,到了一定階段,會員之間的資訊差距就會愈來愈大。我自己期待的情況是我不需要去一個一個解答,而是會員可以幫會員解答問題,也就是有一個良好的社區互動。
我們在 Facebook 成立了一個會員社團。會員可以在上面提問,我解答的時候也不會只有一個人看到,大家可以針對同樣的問題再進行討論。想像上是蠻好的,但實際上因為大家在 Facebook 已經有太多社團,而且又有演算法主導,所以討論有點稀稀落落。
那怎麼辦呢?現在我就自己發行一個虛擬貨幣,套用區塊鏈的代幣經濟邏輯,只要在 Facebook 上面發言,我每個月都會一個一個數,每個人發言了幾次,每一次發給兩枚代幣。
有了明確的收穫,大家就會比較樂意發言;然後大家也會理解區塊鏈可以應用在日常生活中,接下來就可能產生一連串有趣的思考。一旦透過社團上的互動拿到代幣,你就得強制去學會怎麼跟人家收這個虛擬貨幣?怎麼管理自己的代幣?什麼是私鑰?怎麼使用虛擬貨幣錢包?一系列的問題就浮出來了。
> 2019年,設定的寫作目標是什麼?
我希望能多寫一些政策方面的探討。
可能是自我感覺良好,但我覺得自己是幸運的,能有這樣天時、地利、人和的位置來寫區塊鏈。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能深入討論區塊鏈的媒體,甚至能去影響政策制訂,大家可能就會淪為只討論幣價,討論什麼時候該買、什麼時候該賣的投機,那就比較限縮了。區塊鍊,或者說虛擬貨幣,它就不是一個具潛力的新技術,而只是另外一個投資的標的而已。
台灣的區塊鏈政策應該要怎麼做,這是台灣人自己要想的事情,也是我們在美國的「TechCrunch」或中國大陸的「36氪」這些科技媒體上不會看到的內容。沒有人會站在台灣的角度,來替台灣思考這些東西。
在台灣,以台灣為立基,討論台灣的區塊鏈,這就是我想做的事。
〈快問快答〉
> 2018年拖稿最久的記錄?
給讀者還是給編輯?
給讀者沒拖過,0。
給編輯是昨天,原本應該 12 點完工,因為搭飛機拖到凌晨 3 點,所以是…… 3 小時?(編按:但昨天已經是 2019 年了……)
> 通常一天的什麼時間開始寫作?
早上 9 點到 10 點之間,睡飽再寫。沒睡飽…… 就會回頭睡飽再起床。
> 寫作之前有沒有什麼儀式?洗臉?喝咖啡?跑步?刷臉書?
喝奶茶。從印度帶回來的阿薩姆紅茶,自己加奶,聞到味道就很有工作 fu。
> 最喜歡待的寫作地點?
各大學的圖書館,愈少人愈好。
個人喜好排名依序是:(一)實踐,假掰而且人少;(二)台大,總圖書館的人文庫,或者社科院圖書館;(三)北醫,因為有懶骨頭。
> 寫不出來的時候會做什麼事情?
睡覺,reset,睡覺超萬用……(編按:睡覺還可以不拖稿,厲害!)
還有跑步。跑 5 公里,折磨完腦袋,折磨身體也會有幫助,相對於不動來說。
>. 最後一題……創作時有沒有什麼 comfort food?
水、咖啡。兩者都有提神效果,前者是因為要一直跑廁所。
總之,能更快寫出來,就很 comfort。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