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赤兒 hanaakai
花赤兒 hanaakai

可以錯過了歲月,不可以埋葬了青春

初窺馬拉松的跑步機體1.0

(编辑过)
熟悉的道路 陌生的距離 遙遠的目標

不經不覺,重拾跑步的節奏已有一年多,由剛剛開始時的試試看心態,變成了今天的熱忱,回頭看也有點難以置信,怎會這樣的?

年輕時一直喜愛踢波,維園、摩士、慈雲山等等“知名”的球場,曾經留下了不少的足樂回憶,當中還包括了不少球場風雲的經歷。澳門因為場地關係,只可以跑步及游泳,尚也能滿足出身汗的目的。轉眼已是滄海桑田般的往事的了。

疫情使澳門變成了一座世界動物園中的其中一個小困籠,除了有限地到廣東附近的城市走一走外,遠一點的地方也好像有種過了界的抗拒感,自我保護的意識,一直沒有解除下來。

因為被困在籠子裡,小小的彈丸之地能做什麼? 張手數一數五隻指頭也嫌多了。就是因為沒得出外,想不到十多年後,重新命令自己的身體跑起來,迫使一個不太像樣的軀體走到運動場上,像要把一直停放在車庫的老爺車,硬要開到高速公路上入慢檔行駛,完全不理會其他人的眼光。可見真的悶出鳥蛋來。

記憶中,由去年的一月份開始,大概只能跑1公里左右的路程,直至11月份的澳門馬拉松,尚可小試牛刀地完成了5公里的賽事 (比賽只是對其他參賽者來說),衝線那一刻,小筆認為已經是自己的極限了,征服了一座高不可攀的高山。

自此,每周無論如何也會抽一天時間出來活動一下,沒有特定的完成目標,平均每次跑4公里至5公里左右,直至心中冒起了一個念頭,為何不往10公里試試看? 然後如道士捉鬼般屈指一算,一萬米的距離,按自己的能耐要不停地跑一個多小時? 累不累啊? 跑完還能寫作嗎? 應該是說還能站起來嗎? 心中滿是疑惑,自己能否做到?

從三月中旬起,天氣好像助紂為虐般出奇地好,使自己沒有推搪的藉口,唯有動起來試一試,首個目標是6公里,就是較之前的上限多出一公里,看看身體能否適應下來。還記得第一次的嚐試,是非常吃力地跑,也差了那麼兩百米才完成,事後檢討,問題應該出在速度上控制不好。所以一周後再落場試跑時,減慢了起跑時首圈的速度,掌握了節奏後,便沒有第一次的吃力。40分鐘後,剛好在跪低前完成,那一刻氣喘如牛,兩腿酸麻的感覺,竟然有一種自虐的快感。

小筆選擇的練習路線,是很多本地人常去的水塘跑步徑,圍繞水塘跑一圈是2.240km, 地上嵌鑲了距離的標記,對跑者來說是一個不錯的提示。跑道不算寛闊,沿途設置了不少健身設施供運動人士使用,跑步時必須注意閃避行人,故此小筆盡量會選擇下班及假期以外的時間練習,避開人流高峰時段。水塘跑步徑靠海旁而建,沒有斜坡,景觀開揚,只是如果遇上陣風迎面吹來,必須加些腳力才能前進,其他則沒什麼好挑剔了,是練習的好地方。

完成了6公里的目標,下一個設定的距離是7.5公里,按水塘圈數計算便是3個圈加280米。從調整到7.5公里起,小筆漸漸覺得昂然步入了跑馬松的門檻,有點沾沾自喜,也有點煩躁不安,因為心理上出現了明顯的變化,就是要抵受一個多小時,自我封閉式的沉悶步伐。

為什麼我會說沉悶呢? 因為沿途只是在風景沒什麼變化的水塘圈內兜圈子,除了默默向前跑外,基本上沒什麼可想的,因為身體已經提取了大部份的能量,感覺到靈魂是處於 "不思考"的狀態,不能集中起來想事情,才明白大腦真的是不能一心二用的東西。並開始佩服真正的職業跑手,竟然每天也能抵受這般刻板的鍛鍊,必須具備良好及穩定的心理質素才行。

7.5公里對身體負荷的考驗,並不嚴峻,但改變了小筆對馬拉松的看法,便是必須改善心理質素,亦開始策劃 "腦部思考",如何在一個多小時內,利用跑步的時間來配合創作,用默默前進的空間,來搭建小說的情節,使跑步後可馬上動起筆來,迫使自己一心二用。對馬拉松初窺門徑的小筆而言,未來要跑的路仍然很長,還暗暗對自己下了一個目標,完成10公里只是第一步,接而便是年底的半馬馬拉松 (約21公里),如果未能好好的調整心理策略,根本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

由完成三個水塘圈至4個半圈(10公里)的鍛鍊,比預期中的順利,只用了兩星期的時間,除了回暖的天氣還不算太悶熱外,自己的 "心理策略"初見成效了。第一圈是熱身圈,自已會用放鬆的慢跑節奏來完成首2公里,當漸漸進入狀態後,精神狀態便會鎖定在構思中的小說框架之內,沉淪在創作的迷思中。故在2公里後至8公里左右,小筆命令自己的身體調節為自動向前模式,感觀對外界是處於半隔絕的狀態,腦海出現的影像完全是天馬行空的構想,人物、情節、場景及一些零碎的對話,也會無中生有地冒出來,雖然不是有系統地組織起來,但也會使自己處身於忘我的境界,忘卻了距離的威脅。這一種模式的建立,首先要把心理鐘設定為60分鐘,在這時段內,除了身體的重複運動外,什麼也不做,包括喝水。一小時一閃即逝,不知不覺間便會進入了後段的路程。

提醒身體取消自動模式的徵兆,便是雙腿開始乏力的警號。對小筆來說,最後的一公里,是捱上去的。這一段跑步徑對小孩及老人也起不了任何阻礙的路段,竟然像陌生的陡坡峭壁,要強力提步才能向前,而最可恨的還是那一個偷偷借機鑽出來的 "懶惰魂",不停的叫自己停下來,要克服 "懶惰魂",一點也不客易。最後,當然是戰勝了10公里,原因簡單得很,因為希望自己能寫一篇有關跑步的文章,記載自己跑步的心路歷程,力量,還是源於寫作。

越過了10公里這一座高山,才會看見另一座半馬拉松高峰在前方檔著去路。眼下是五月份,盛夏正洶湧而至,小筆非常耽心"懶惰魂"會乘虛而入,使自已身體停航罷工,那便前功盡費了。唯一能鞭策自己的,便是把自已創作的思維融入跑步去 (這亦是小筆堅持不聽音樂及帶上手機的原因),塑造一個獨特的活動式創作空間給自己,讓自已能一邊跑步,一邊與幻想的空間連繫。小筆很清楚這是慢慢訓練出來的,但首要條件是身體機能可以滿足到思考抽離模式,使自己的軀殼成為一部跑步機器,不需花去腦部太多的氧氣來維持前進,做不到便要抵受枯燥的踏步,感受每一吋肌肉被汗水帶走水份的疲憊感覺。

突破了10公里,小筆下一個目標便是13公里,差不多是6個圈子了。希望夏天之內,便可寫出初窺馬拉松的跑步機體2.0,為自己記錄跑步的創作生涯,及打敗"懶惰魂"的過程。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