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dwill
goodwill

work in progress

香港羅生門 (1) - 從「牆」和「心牆」說起

引子

大家好, 我是一個香港本地人。我本來以為自己永遠不會在互聯網上(不論香港或者大陸)對香港的情況作出任何公開發言或者討論的。我只是一直在默默地觀察、思考,跟進各方消息。

尤其在於,最近一段時間起,我開始對大陸互聯網上(主要是在微博)的輿論動態進行追蹤關注,愈看得多,我愈發覺得說出自己的任何見解都是毫無作用的,以至於會在可見的未來產生風險。特別是我認為,香港情況之複雜程度,對非本地人(甚至一大部分本地人)來說,任何少於十萬字篇幅的文章都不可能把問題基本介紹清楚。甚至我可以大膽武斷的說,任何網上把香港問題簡化至一兩個基本因素的評論(有意識地的或者無意識地的),不論傾向哪一方立場,都不能稱為對香港情況的透徹分析。事實上,對很大的一部分人而言(如非本地居民),他們真的有動力對香港作如此徹底深入的了解嗎? 這樣的文章有平台給足夠多的人讀到嗎? 而對本地的居民來說,他們還需要這樣的文章嗎? 這樣的文章對現實有一分一毫的影響嗎? 誅心一點的說,各地人民的利益在這件事上真的是一致的嗎?

/ 那麼為甚麼我現在又寫了以下一大篇呢?我本來只是之前想就721元朗事件的一些基本事實說兩句,在草稿放了一個來月還是沒下決心發。最近在如此負面的政治氣氛之下,愈再看得多消息和網絡,實在是愈覺得如梗在喉、不吐不快。結果寫到以下關於「牆」的一段話,想說清楚一點見解就一發不可收拾,結果乾脆先就這點發一篇短文算了。權當是借打字抒發些情緒,也算是整理一下思路。文章並沒有甚麼組織,請見諒。/

我甚至可以斗膽斷言一句:所有可以在牆內生存下來的文章,都必然無法把香港問題真正說清楚,當中必然有遺留省略之處。同時,我也必須馬上補充一句:這也絕不代表牆外的分析文章就是完滿無缺的。事實上,這往往才是真正所謂的「牆」所棲身之處。往往大家會看到在一些中文討論中,港台網民表示內地網民有GFW,接收不到「真正」或全面的資訊。這個物理性的防火牆可以說是「牆」的第一個層次。然後,部分內地網民則會反駁說:「現在誰不懂得翻牆呢?我看你們才是被港台和西方那些虛假、誇大的新聞洗腦了,我看你們心中才是有一道『心牆』。」最後,討論演變成爭論,雙方往往惡言相向,謾罵收場。

不錯,如果不去分析資料,看一下各方面的素材和觀點,確認清楚一些基本的事實,代入不同的角度,理清不同視角,我們往往是不能掌握事情的全貌的,更遑論進一步的分析及價值判斷了。更甚的是,每個人有著不同的成長背景、價值觀以及對特定事物的認知及熟悉程度,其身處的社會環境也可以大相逕庭。不要說兩岸三地的民眾了,就算在香港一隅,不同觀點者都仿如是置身於各自不相交的「平行宇宙」中(平行宇宙當然也有大有小、有圓有扁)。在這種環境下,各自出來的觀點自然南轅北轍。事實上,牆外不論左中右立場,都可以觀察到「心中有牆」的人。竊認為所謂「心牆」可以說是「牆」的第二個層次,從而形成一種Confirmation bias

可是同樣地,GFW外存在「心牆」並不代表GFW內翻出來的人就不存在這種「心牆」了。事實上,因為對牆外媒體、輿論環境的相對不熟悉,牆外互聯網新使用者往往難以判別牆外各種媒體、資訊的價值、定位和特性。比方說,到底甚麼是墙外中文網絡的「主體」?各地的網絡使用者的主流資訊渠道是哪些媒體?那些媒體的讀者的構成成分估計是甚麼?那些媒體編輯的社論、刊登的評論和內部一般記者的報導取態一致嗎?有多一致?有多不一致?多數香港人上的網站,跟多數台灣人上的網站,跟各地海外華人上的網站一樣嗎?香港「黃絲」和「藍絲」上的網站一樣嗎?而比如說香港各類「黃絲」內部常上的網站又一樣嗎?香港有幾個大型論壇?哪些論壇水軍多一點?哪個新聞網站下面的留言比較能代表市民意見?還是根本全部都不能?以上只是一些順手想來的例子,遠遠稱不上全面。

我再舉些例子:香港用twitter的人是多還是少?年輕人用的是Facebook多一點還是Instagram多一點?還是Snapchat?中學生還用Facebook的有多少?明報中立嗎?東方日報中立嗎?經濟日報中立嗎?TVB中立嗎?AM730和頭條日報是甚麼立場?眾新聞和點新聞又是甚麼立場?大公報有多少人看?網媒和「自媒體」多人看還是傳統媒體多人看?它們各自又持甚麼立場?不同媒體後面的資金來源是甚麼人?資金來源有明顯干預媒體的內容嗎?香港人接收資訊或者分享資訊的主要途徑是甚麼?以上問題的答案5年前是甚麼?10年前又是甚麼?改變了嗎?為甚麼改變了?為甚麼沒有大的改變?

反過來說,一個習慣了牆外網絡服務的人到了牆內首先會覺得束手束腳、水土不服,而其對牆內網絡生態的認知也可能非常有限(當然也存在許多熟悉的人,畢竟GFW不能出可以入)。他不一定知道該上哪個新聞網站、哪個論壇、哪些娛樂網站、熱門手機程式等等等等。天涯社区、百度貼吧、鐵血論壇、凱迪社區等等哪個有人氣?我好像聽說過甚麼水木清華、烏有之鄉,那些又是甚麼網站?不同論壇上的大多數是甚麼人?還是論壇都沒人氣了?那麼該去哪?知乎?微博?還是豆瓣?還是都不是?抖音的用戶有代表性嗎?大家喜歡用QQ還是微信?A站還是B站?甚麼,A站死了?甚麼,A站還沒死?我要讀點新聞該上網易、新浪、搜狐、騰訊還是微博還是其他?不同網站的政經社會發言的敏感程度又怎麼樣?容易觸到G點嗎?新聞下的評論有多少是水軍,多少是真的人?

以上這些問題可以沒完沒了,甚至需要對整個社會的政策及發展脈絡有一定的了解才能較好的掌握。重點是,這些認知一般是因為在這些不同的網絡空間混跡過一段時間而自然形成或者主動歸納的。甚至在同一個社會內,不同群體、世代的「網絡主體」都可以截然不同,各地互聯網/媒體使用者看到的互聯網/媒體未必是同一個。如果沒有對這些生態累積一些了解,剛接觸一個新網絡和媒體環境的人很容易感到無所適從。牆內相對與世界隔離的網絡以及媒體的審查環境在此恐怕不只並無幫助,更有拉後腿的效用。

這會否是牆內用戶在避免形成「心牆」上的一個劣勢?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