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聲音的故事|鞭炮聲凝聚了鄉親們的連結

看到上面這張中國鄰近地區的照片,你的第一想法是什麼呢?我對於這類敏感話題不願多提,但地圖中消失的這座彈丸小島「台灣」,在世界的視線中能見度極低,誇張到許多外國人常常把台灣誤以為是泰國(發音很像),你會覺得很扯嗎?
我也覺得很扯...
但...
就是這麼一座不起眼的小島,多年來蓬勃發展著各式各樣的文化,對於異國文化及宗教的接受程度及容忍度超高的因素,也讓許多外國人癡迷地愛上這塊瑰寶之地。

回想我出生以來,對於我生長的這片土地,人們似乎就視宗教為在平常不過的東西,它是我們生活當中的一部分,除了是我們人生旅途當中的專屬回憶,同時也默默連結起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串連彼此的無形力量

我出生在台灣台中的一個小鄉村「新社區」,這是一個極為純樸的村落,主要以盛產「香菇」及每年固定舉辦的「台灣花海節」而聞名,這裡的步調緩慢到都市人甚至可以考慮將這裡定為退休時的養老地點,但也正是因為這些寧靜的氛圍,成為我喜歡並駐留於此的主因。

說到我們新社人的宗教信仰歸宿,就不能不提到「新社九庄媽」了,這尊媽祖與其他地區所供俸的相當不同,相關文獻記載在180多年前,新社的一名採樟工人在躲雨時,發現了一尊淋著雨的媽祖神像,他便將此神像帶回村里功俸,之後因為各種神蹟的靈驗,在鄉民的各種傳播之下,遂演變為九個村庄輪流供俸的習俗,而最大的特點是這個媽祖很有個性,祂不要鄉親替祂建造寺廟宮宇,祂只想進駐每個村落的爐主家中,也由於不建廟祭祀的關係,讓新社九庄媽的「有神無廟」的聲名廣為大眾得知。
而每年的「新社九庄媽遊庄」相傳是於130多年前開始的,通常是每年農曆大年初三至初七之間舉辦,九庄媽顧名思義原本是由九個庄頭輪流奉祀,包括新社、山頂(今中正村)、畚箕湖(今月湖村)、大南頂(今大南村)、土城(今月湖村)、馬力埔(今永源村)、巴樓店(擺頭店)(今復盛村)、鳥銃頭(今復盛村)和水底寮(今東興村)等九個庄頭。
約在清同治年間,水底寮退出九庄媽,成為八庄輪值的情形,後來由人口最多的新社多輪值一次,恢復九年輪一次的情況。
至於水底寮退出的原因,一般我們接收到的說法都是因水底寮民眾「對九庄媽無禮」而被排除輪值。據傳某年九庄媽輪值到水底寮,因為下雨導致安奉在戶外臨時神壇的九庄媽被雨淋濕,引發其他庄頭的鄉親非常不滿,認為水底寮村民對媽祖大不敬,因此共同決議讓水底寮庄取消資格。但也有一種說法是水底寮的退出,主因是因為水底寮本身自己有媽祖廟,且另外千攝到了「區域各方勢力與經濟利益的暗地較勁」。但無論原因為何,目前九庄媽僅由八庄輪流奉祀,新社則輪值兩次。
震耳欲聾的鞭炮聲是最佳引領

在我有印象中以來,每年的固定時期的清晨時分(通常半夜三點半至4點初)相關工作人員就會開始準備了。整個遊行陣頭走至我家巷口時...大概是早上七點初的時分,
吵雜於耳的鞭炮聲....
便會將還在美夢當中的我們吵醒,爸媽便將我們叫醒,一整家人跑到巷口觀看經過的陣頭隊伍,平時較少聊天的鄉親們也此起彼落地聊著自己家中發生的一些生活大小事,著實感覺到了一絲溫暖的氛圍。在九庄媽遊行隊伍返至新任爐主的家中時,也宣告新的一年即將展開,希望透過祈求九庄媽祖的保佑,讓我們新社的鄉親都能夠事事順心。
時代變遷,相處型態不盡相同,但對於信仰的盼望始終都是祂
慢慢地,我也是個30多歲的中年男人了,身邊的許多同學或是朋友紛紛前往外地就業或成家立業,但只要到了每年年節的固定時分...
熟悉的那個鞭炮聲....
便會讓大家不約而同地返鄉團聚,觀看陣頭經過的畫面的同時,也對親友們訴說著自己去年發生的種種經歷,不管是好的、壞的,都讓它隨著時光消逝而去吧!
而這份情誼似乎就很完美的關聯到10多年前那時,鄰近鄉親們的親切關心跟問候呢...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