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rightFu
WrightFu

不學無術的香港廢中一枚,被醬缸社會不斷磨蝕的齒輪。珍視香港,也對羊城有複雜的情感。同時遊走Medium、Matters及方格子,閱讀為主,偶爾隨心寫寫,努力練習讀文「斷捨離」,著有《港穗情緣》

2024,再談港深文化交互

更多的「新香港人」代表著香港,於大灣區訴說著各種「香港經驗」,仍是遲早會發生的事情。

過去一年,在香港的新聞版面和網絡熱話上,有關「深圳」這個鄰接香港的城市,最多人在談論的,莫過於是香港人北上消費、吃喝玩樂的風潮。飲食指南和遊玩攻略等內容,此起彼落,相當容易搜尋得到。

這一年,自己也「犯賤」地花了不少時間在深圳遊戈,除了走訪古墟世居,甚至遠足以外,也會走訪一下書城,看看有沒有甚麼值得購買的書籍,輾轉也購買過一些中國作者撰寫、取材於嶺南地區的小說。除此以外,深圳風物、歷史的專櫃,亦是自己常常躊躇的一個部份。

在書城裡,自己亦發現了一本名為《書都。走讀深圳》的雜誌,它標榜自己為「一座城市的文化說明書」,揭過數期躺在書架上的雜誌,敞見書寫的範疇以城市、文化、藝術、專訪等為主,感覺有點像深圳版的《就係香港》。後來搜了一下,這是深圳出版集團出版的一本雜誌,在 2022 年夏天起,重新包裝成現時的風格,約兩至三個月出版一期。

昨天參觀大萬世居過後,打算在書城購買一本小說才回港,然後發現最新一期的《書都》的主題是「深港共讀雙城」,感覺這是一個重要的課題,也就二話不說順便把這期雜誌購入了。

讀著這一期雜誌時,才發現於 2023 年 11 月的深圳閱讀月期間,曾經舉辦過數場兩個城市之間的文化對談(但自己對此竟一無所知),而香港政府的文化體育及旅遊局亦有協助策劃相關的活動。這期雜誌乃是為這數次對談活動做了一點節錄,而對談的內容涵蓋文學創作、藝術設計、自然保育、流行文化,與會分享者包括靳埭強、薜鳳旋、向雪懷等早年已經中港兩邊走的「前輩」,亦有在牆內出生但在香港生活多年的「新香港人」。

本來以為,這等「對談」多少會擦出一點火花,但感覺上,不同的與會者也是在各說各話分享自己的經驗,以及兩個城市之間可以如何互相學習。不過,活動畢竟夾雜著官方的介入,在牆內為香港文化做定性、為交互合作設下框架等意圖,依然不可抹煞,而且這一類型的合作和互動,民間不但沒有太多參與的成份,這些討論亦沒有感覺牽起很多的關注。

比如說,訪談裡部份與會者先後分享了一些香港近年出版的歷史風物、城市文化書籍,如《香港遺美》、《天橋之城》、《保育黃霑》等。這等書籍的意義當然不能否定,但很多由其他出版社出版,有關香港的軟性書籍,也就沒有向牆內讀者推介的可能,在資訊封禁較為嚴重的洼地,這也間接侷限了不懂科學上網的牆內讀者,對香港的認知和理解。

雖然極權政府不斷在吹噓著「粵港澳大灣區」的合作需要持續深化,但個人倒認為,香港人和洼地人之間的鴻溝,倒因為逆權運動的訊息管控和武漢肺炎導致的流通限制,而變得更深。近年,香港人會更為著重以本地為重心,新晉創作人的音樂和電影作品,這些創作人大多都沒有意圖(或不能)進入洼地市場,既不會被收編為「說好香港故事」的一員,但同樣亦讓不少洼地人這對群在香港當紅的創作人毫不熟悉;相反的,牆內的種種網絡熱話,普遍香港人亦沒有認知和有深入探索的興趣。

港深之間的關口,自去年二月後,回復了昔日的人流如唧。倘若兩地的民間交互,以消費娛樂為主導,雖然膚淺,未嘗不是一件壞事。儘管民眾之間思想上的質變,並非單靠頻繁的交流就能把牆破掉,但隨著越來越多中學生在學生有著「新香港人」的背景,及在求學階段強制北上交流,更多的「新香港人」代表著香港,於大灣區訴說著各種「香港經驗」,仍是遲早會發生的事情。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