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雜談】以「走水貨」為題的《過春天》-香港還剩低甚麼優勢?
雖然上映已經將近一個月,不過《過春天》還是值得講講。單是以「走水貨」的電影主題,已經是很值得作延伸探討的範疇。
首次執導的白雪雖為中國人,然而撇除片尾的「政治正確」,突兀地以「公安打擊水貨客見成效」作結外,那種對「走水貨」和中港兩邊走的刻劃,也算拍得頗有神髓和張力,尤其當本地電影尚沒以此作主線時,亦顯這部電影的特色。

說回《過春天》的創作緣由,是因參加中國電影導演協會主辦的創投計劃,劇本才會衍生出來,片尾的「政治正確」縱然突兀,或者尚算無可厚非,反而覺得奇怪的是,電影明明選了個好題材,卻還是要花上好些篇幅,著墨於「閨蜜喜歡同一個男生」的情節,感覺就有點流於肥皂劇,也是全片最讓筆者難以投入的部分。
離場時最有印象的角色,除了來自單非家庭的女主角佩佩(黃堯飾演)外,還有染了一頭紫髮的江美儀,演起「大姐大」甚具氣場。另外,隨著劇情的發展,佩佩先後跟閨蜜(湯加文飾演)和喜歡的男生(孫陽飾演)吵大架,有趣的是,兩個都跟佩佩說著類似的對白:「係我畀機會你架!」

「係我乜乜乜,係我點點點...」說出此話的人,明顯地將自己放了在較高的位置,潛台詞就是在說,「假如你沒有我,根本甚麼都不是」。如此的語調和口氣,想起了那個經常出現在截圖裡、在機場吵嚷著「要不是中國政府照顧你們香港,早就完蛋了」的男人,彼此其實並沒甚麼分別。
值得一提的是,跟佩佩說著這句對白的人,在戲裡的設定都是本地香港人,當中是否隱含導演的某些想法,不得而知,但卻因此令筆者想起早陣子的閒聊,聽到旁邊的某某如此說道:「當國內的其他城市都在急促發展時,香港人有時卻仍自覺高人一等。」
是否同意這個說法也好,而它是否也反映導演的想法也好,然而回心一想,到底當下的香港,還剩下些甚麼優勢呢?

FB:講樂.過路人
IG:cantokid1412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