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uer
Eduer

nothing

《项脊轩志》欤?《项脊轩记》欤?

(编辑过)
小孩子才做选择……

部编本教材延续人教版,一直使用《《项脊轩志》为标题,课本注释为"一种文体"。

20230502

部编官方教参也延续之前人教教参说法,志,就是记的意思。归到杂记文体。

但同时,这一版本的教参在单元说明内,对表、志、序、辞、传、记,做了六种的区分。

所以状况是,教材和教参,一边是区分,一边是混同并区分,未免自相矛盾。

课堂上我让学生拼命想自己在初高语文教材篇目中,哪篇古散文用志做标题,哪篇用记,毫无疑问,后者有岳阳楼记小石潭记等,前者,找不出了。

于是问题产生,本文标题为什么是《项脊轩志》而非《项脊轩记》?志与记有别还是无别?

课本出处是上古《震川先生集》1981,核查之,有校记,目录作“记”。

上古这个标点本,前言说以四部丛刊本为底本,翻丛刊,正文确实是《项脊轩志》:

但翻看目录,就有意思了,十五至十七卷,57篇记均以“记”为名,《项脊轩记》正在其中。

所以,这篇文字,在丛刊本《震川先生集》中,就已经是两名了。此后姚鼐《古文辞类纂》提及本文,清人王拯《龙壁山房文集》卷五,均称之为归熙甫《项脊轩记》。

目录和正文本无疑应是一致的,于是我们的问题转换为,二者因何不一,哪个是正解?

目录的逻辑很清晰,57篇记齐齐整整;没毛病。但如上图同一版本的正文,标题是《项脊轩志》也清清楚楚。这应该正是此后各类注释,包括教材教参,混同两者的根本原因。

表面看,目录的逻辑齐整,其合理性要大于书内标题,但,如果我们考虑文章内还有一句“余既为此志”,结论就不一定了。且,无论是史书笔法抑或小说笔法,本文都确乎做到了“借一阁以记三世之遗迹”,以“志”为名,无疑更显历史感。

而两名问题的直接原因,其实仍旧在于本文的写作过程: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综上,“余既为此志”一段之前,公认是初写本全文。则合理推断是,这个初写本的标题,就是与目录57篇一起的《项脊轩记》。而至少13年后做补记时,一句“余既为此志”,加借一阁以记三世之遗迹”的历史心思,使得作者重命名了本文在正书内的标题为《项脊轩志》。正文改后,目录内标题或者忽略未改,或者干脆不想更改,于是保存了初写本标题。

课本注释为"一种文体",文体视角异同如何?是最后一个问题:

此前和两个AI聊过:提问:为什么归有光用了项脊轩志这个名字,而非项脊轩记?

GPT4

归有光将文章命名为《项脊轩志》而非《项脊轩记》,这可能是因为“志”和“记”的含义有所不同,归有光选择用“志”更能表达他对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和内容。

“记”一般指的是对事件、事物或人物的记述,强调对事实的叙述和记录。而“志”在古代文人的文章中常用来表示一种对于某个事物或情感的抒发和陈述,有表达个人感悟和意志的意味。

在《项脊轩志》中,归有光并不仅仅是记录了项脊轩的历史和建筑特点,更通过对项脊轩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家族、亲情、友谊、道义等方面的感悟和体悟。文章融入了许多归有光的个人情感和思考,使得这篇文章具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因此,使用“志”一词更能反映文章的真实内容和写作目的,归有光选择将文章命名为《项脊轩志》而非《项脊轩记》是合理的。

Claude

这个问题涉及到古人取名的一些习惯和潜规则。

第一,在古代,很多著作的书名中带有“志”字,如《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都是以“记”或“书”结尾。使用“志”作结尾,体现出作者对该书籍性质或内容的思虑和判断。归有光使用“志”字,可能想体现其著作的正史性质。

第二,“记”与“志”虽然意思相近,但“记”侧重于对事件的记述,较为客观和直白;“志”则体现主观色彩较强,带有作者的思考、评论和判断。归有光在该书中,不仅记述了同时代的历史事件,也对许多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因而使用“志”可以更好体现这一性质。

 第三,同一时期的文人在取书名时,也会相互递补且有差异。若是同时有一些记载类著作使用“记”作为书名,作者可能也会基于与他人作品的区分,选择“志”来作为书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书名的重复,体现了作者的独特视角。

综上,归有光选择“志”作为书名的理由可能是:为体现该书的历史性质和作者评论性判断;与其他同类作品有所区分,显示自己的 unique观点;也符合古人在命名时的一定潜规则——在同类作品中选择不同的书名字样。所以,他选择了“项脊轩志”而非“项脊轩记”作为这部著作的书名。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几点分析和看法,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任何相关问题,欢迎与我探讨。


综合两个AI,大致合情理,自取吧。

在前几日公号文章《和三个AI一起备课,然后……》内,最后一个问题其实是挖了“向'字坑的,但凡阅读下文“又北向”三字,向字在文中,都不会是取本义,一并填在这里。

人工+智能,收尾。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